查看原文
其他

竞选家委会,为什么妈妈比爸爸更积极?

2017-11-08 李树波 新周刊

做父母难,做母亲更难。图/新华社


一个家长群,就是一个展示中国教育的小窗口。最近,上海浦东某外国语小学一年级的家长群举行家委会选举,家长们纷纷晒出高大上的履历,有的是美国藤校的博士,有的是央企的中高层,有的就职于世界大投行,再差的也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教师......


网友们吐槽说,不就选一个家长委员会吗,怎么搞得像上市公司选CEO?感觉没有一个博士学位,都没有资格为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发言了。


参加竞选的家长好几位都是妈妈,从履历上看,无论学历还是能力,都是杠杠的。其中一位妈妈就表示,她曾连续三年担任幼儿园家委会会长,工作时间很自由,可以随叫随到。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平时去学校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不也是妈妈们吗?学校家长会,早已变成了“妈妈会”,偶尔有一位爸爸来参加,倒成了异类。就连在微信群里参加家委会竞选,妈妈们似乎也是最积极的,生怕自己如果不在家委会,孩子就会吃亏。武汉一所高中家委会成员刘女士对媒体说:“如果不是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多关照,我何苦加入家委会


当妈妈难,当中国妈妈似乎更难。线上要为家长群的事十指纷飞,线下还要陪孩子写作业,心力交瘁。其实放诸全球,所有中产父母都有育儿焦虑症,而母亲一般来说会比父亲更加焦虑。在国外的很多家庭,打理孩子们活动的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也基本都是妈妈。




全球中产都有育儿焦虑症

文 / 李树波


带树苗去看电影,正片之前的五个广告,其中四个都是父亲做主角。


第一个,女儿要离家去服兵役,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后拍照。父亲边整理边啧啧抱怨。女儿离家后,父亲泪眼婆娑地开始思念,“叮”,收到短信照片:乱乱的唱片架。女儿配文:现在觉得我离家也不是坏事吧。


第二个,夫妻二人在厨房忙碌,父亲还不忘给在玩乐高的小儿塞一勺鱼肝油。过了一会,两人回头,惊见脑力大增的儿子搭出一人高的埃菲尔铁塔。


第三个,小娃儿跟着父亲爬山,涉水时儿子忽然成了少年,坐下歇息时父亲已鬓生白发。二人回到船上,摇桨的儿子步入中年,凝视着暮年的父亲,两人打开带的饭盒:××牌奶酪面包。钓鱼之行可以有一辈子那么长。


此处不详述第四个广告,其实从前面三个就可以看出,在我目前居住的挪威,“住家男人”的概念是多么深入人心。住家男人有工作有事业,但是更有时间陪孩子、哄太太。没错,挪威就是这样一个几乎全民都是女权主义者的社会。


然而在影片结束时,我发现银幕下的观众除了一个自己来看电影的老妇,其余都是带孩子观影的妈妈。媒体影像和现实的差距一目了然 。


2017年5月31日,浙江舟山市舟嵊小学某班级的家长会,出席的大多数是妈妈。图/视觉中国


离婚才能让父母合理分工带孩子?


那天下午带树苗去参加室内曲棍球比赛,我们这个队,90%的孩子都是由妈妈陪伴而来


在挪威,“看电影”“看演出”“带去比赛”等相对需要社交技能的项目,妈妈们出动得比较多。而“足球训练”“骑自行车” “露营” “钓鱼”“爬山”这些以消耗体能为主的活动,就算是全家出动,基本也是爸爸担起带娃的重任。


树苗参加过的活动项目依次有音乐、跆拳道、足球、滑雪、钢琴、网球、室内曲棍球,其他家庭父母在孩子活动中出现的比例基本各占50%。有些家庭显然父亲更投入,比如树苗好友B的父亲,他是心理医生,基本所有活动都是他带着小儿子去陪大儿子。如果是B的母亲出现,那肯定是父亲在加班或者出差了。


摄影师埃莉诺·卡卢奇用照片记录了她从怀孕到孩子长大的过程。图为埃莉诺·卡卢奇带着孩子们外出。


在挪威,许多体育或音乐俱乐部都要求家长投入时间做一些义务劳动,比如当助教、当领队。树苗踢足球的第一年,都是几位热心的爸爸领着一群孩子一周训练两次。周末由一位爸爸领着孩子们去打比赛。俱乐部到了赛季,家长还要当志愿者,或在现场服务,或做点心出售,收入都归俱乐部。


总之,在挪威,如果一个孩子的课外活动里长期只有某一位家长出现,那他基本就生长在单亲家庭。不过父母轮流在课外活动中出现,并不代表孩子不是生长在单亲家庭,某种角度,离异家庭在责任义务的分配上更平均。在这一点上,树苗的好朋友K的父母,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K 的妈妈是女强人兼好妈妈。做着博士后,每天要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孩子的课外活动和生日会也都是她张罗。K的爸爸在课外活动中也会出现,但是说话很少,服从妈妈安排,像个影子。


2017年2月13日,西安,开学的第一天,妈妈们带着孩子奔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图/视觉中国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这对夫妻两人的面貌都焕然一新。K妈妈主动告诉我,他们离婚了,但是还是好拍档。两个孩子以周三为界,轮流在父母那里住。遇到对方有安排,大家就积极协调解决。


自从K爸爸脱离了能干太太的监督,性格都不一样了,他甚至还担任了儿子所在足球队的志愿领队。我这才发现他其实是个爽朗健谈、和气热情的人。他说到他的前太太总是赞不绝口,说她是了不起的女性。我想:潜台词就是,自己跟不上她的步伐。


原来离婚才能真正实现两个人合理合伙地带孩子。我忍不住把这个想法和树苗爹进行了分享。有一度我总惦记着离婚这件事。也不是太频繁,也就一天六七次吧。看到树苗爹,眼前就冒出四个字:要他做甚!然而,就在我把自己的想法和K父母的故事与他分享后,树苗爹以实际行动做出回应:包揽了孩子三分之二的课外活动。


爸爸去哪了?这是全世界所有家庭都在面对的育儿问题。图/视觉中国


妈妈一般来说会比爸爸更焦虑


其实,在现代社会之前,养育子女的责任都必须由父母共同承担,因为没有别的办法。渔猎采集时代,少年要和父亲学狩猎,女儿要向母亲学种植和采集,这涉及谋生技能的传承。


传统社会里,男女分工更沟壑分明。就是贾宝玉这么一个为模糊性别社会角色而创造的人物,也要经常挨一挨老爸的斥责。贾政对贾宝玉的教育是很上心的,一出差回来就要考试提问,检查功课。贾政心里也苦,管严了,也许像贾珠似的早夭;不管,除了他还有谁能管教宝玉?以后谁来撑起门楣?


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出现了男女家庭教师这样有文化的雇工阶级,从此父母的养育责任可以外包。首先卸掉包袱的是贵族豪富家庭。父母的责任就是给每个孩子配齐各种家庭教师,略大些送寄宿学校,到成人了给一笔产业。孩子一年也见不到几次父母,由此产生的心理阴影造就了无数文学艺术作品和精神功能症患者,也催生出心理学这门20世纪的显学。 


有了家教和培训班后,父母可以把教育责任部分外包,不过孩子的时间就被各种训练班占得满满当当了。图/视觉中国


如今国内许多家庭虽然请不起家庭教师,但是可以将孩子外包给祖父母、课外班和私立学校。不过,当中产家庭苦巴巴地刚能攒够孩子的教育费用,养育又和心理健康挂上了钩:孩子需要的是有质量的陪伴!父母的焦虑自此翻了倍,他们开始反省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否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身心发育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焦虑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有反省就有焦虑,而且焦虑是全世界中产阶级父母的普遍心情。因为中产阶级大多没有丰厚家世,他们所依靠的只有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他们更具备反省精神,更担忧朝不保夕。


据说,中产阶级家庭里的母亲,一般来说会比父亲更焦虑。这一点有时候是由家庭经济分工造成的。


男主外,女主内,被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是一种合理的家庭分工。图/Tookapic


之前在《纽约时报》上读过一篇报道《可怜的小富女人》,作者很震惊地发现曼哈顿上东区的主妇们竟然过着一种和时代格格不入的生活。这个小圈子里的女人,读了顶级名校,嫁了成功人士,能力、谈吐、外貌都无懈可击。她们为了丰富孩子的生活不遗余力,同时她们在健身美容上的投入也到了极致,看上去她们也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十岁。


不过,她们的社交圈子里没有男人,她们交往的都是背景类似的妈妈,她们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性别隔离。虽然她们强调这是她们自己的选择,因为这样来往起来更舒服,但是社会学告诉我们,性别隔离程度越高的地方,男女之间就越不平等。事实上,打理孩子们活动的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基本是妈妈,而能一掷万金的父亲则高居校董的位置,不太理会日常琐事。


孩子的饮食、教育、娱乐等等,经常都是妈妈一个人管。图/freestock


上东区的很多男人会在年底给太太发“年终奖”,高低不但取决于男方当年收入情况,还基于太太在子女教育、家庭收支安排、管理家庭物业以及其他不可描述之事上的表现。


这样的婚姻关系,看起来是各取所需、各尽所能,但是不是作为金主的男方把养育外包给披着妻子外衣的经理人了?或者说,做阔太就是一份也要求专业表现的职业?


总之,妈妈们实现自我的方式,就是把孩子带出花来,把自己的美貌维持住,这种投入,被称为“高强度当妈” (Intensive Mothering)。


“可怜的小富女人”我一个也不认识。我认识的唯一上东区妈妈是做律师的劳动妇女,和ABC先生共同打拼,相濡以沫。她的先生对孩子特别有耐心,是二十四孝老爹。我想在这样的家庭里,不可能出现把教养孩子外包给配偶的情况。


能够共同承担培养、陪伴孩子的责任,才是好父母。图/pexels


爸爸们什么都说“顺其自然”


母亲对养育的焦虑和高度投入,有时候是因为知道得太多。我在美国的女友们基本上赚得不比先生少,但投入的育儿时间远比先生多,原因之一是知识带给她们责任感。从怀孕开始,她们就海量吸收育儿知识,信息来源涵盖中英文媒体和学术论文,以及朋友讨论。


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越多激发的问题就越多:如何培养坚毅?如何让孩子养成走向卓越的七个习惯?如何让孩子在某项特长训练上尽早练习够据说会产生质变的一万个小时?择校上,是选亚洲娃集中的学术强校还是人种更多样化但是学术不强的名校?如何增强亚洲孩子的体育能力?如何增强亚洲孩子的社交能力?现在中文流行起来,但是孩子不愿意讲,如何学中文?


华人孩子在外国学校读书,妈妈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多了。图/视觉中国


对于没有置身在这些语境里的父亲们来说,没有什么是“顺其自然”这四字不能解决的。但是,掌握各种知识的母亲们深知,成长就是逆流而上,不进则退


当然,如果父亲本身是艰苦奋斗过来的,情况又不一样。我认识一位莫桑比克的学者,靠奖学金读了法国博士。他为孩子学习投下的财力、心力是我认识父亲里的前三名。而另一位原籍塞尔维亚的医生,在挪威苦熬出医学教授的头衔,当下最操心的就是如何让儿子也具备至少是不亚于他的竞争力。


夫妻双方越平等,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就越多。图/Pixabay


在我有限但是还比较多样的数据库里,大概可以得出这样几个推论:夫妻双方平等程度越高,父亲陪伴孩子越多;父亲对孩子陪伴最多的项目,一般是父亲本来就喜欢的活动——打游戏、出游、野营;当孩子表现出某项特长时,父亲参与孩子活动的积极性会迅速增高,因为这让他有自豪感和成就感,对于那些和个人爱好以及成就感无关的活动,父亲一般兴味索然; 如果父亲有不同凡响的拼搏经历,会比一般父亲更为孩子未来感到焦虑。


所以,来自父亲的陪伴,其实和国情没有太大关系,和人性大有关系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502期

新刊已上市,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