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马背上的民族到欧洲骑兵,优秀的骑士都是从娃娃抓起的

2017-12-06 郭晔旻 新周刊

本文来自: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号:gjrwls


骑兵之所以成为恩格斯口中古代军事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兵种”,在驯服的战马之外,尚且有赖于训练有素的骑士。只有一名优秀的骑士才能在马具的帮助下与坐骑人马合一,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培养一名优秀的骑士,较之驯服一匹马匹,似乎显得更为艰辛……


古代蒙古人骑射图,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不分男女,自幼就练成一套马上的活动本领。不鞍而骑并不稀罕。甚至能在马身上连续活动两昼夜,趁马吃草的机会,坐睡在马背上


天生骑兵


随着马的骑乘的产生和传播,在欧亚大陆北部广袤的草原上出现了许多骑马民族,其中有的还创造出了灿烂的游牧文明。对于这些“马背上的民族”而言,“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骑射是一种生产,又是一种生活。他们对马的一切,包括习性、功能、调教等都非常熟悉,犹如农民熟悉土地、农作物一样。因此,骑马民族的战士,称得上是天生的骑兵。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极其重视骑兵队伍的训练。匈奴人自幼就开始训练骑射技术,所谓“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契丹人也是如此,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出使辽朝时,在《五言长韵》中写道:“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至于蒙古人的情形在《黑鞑史略》里记载得更是一清二楚,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维之鞍,俾斯手有所执,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短矢。及其长……凡其奔骤也,践立而不坐……左旋右折,如飞翼,故能左顾而右射”。诸如匈奴、契丹、蒙古这样“马背上的民族”,不分男女,自幼就练成一套马上的活动本领。不鞍而骑并不稀罕。甚至能在马身上连续活动两昼夜,趁马吃草的机会,坐睡在马背上。马可·波罗曾讲:“他们(指蒙古人)之能接受艰苦,世间无匹。他们能够一而再地几个月没有食物全靠马的乳汁和弓箭所猎取的禽兽为生。”又讲:“如果在特殊环境之下,他们可以一次驰骋十天不食人间烟火。”


在蒙古汗国时代,这种围猎一般在冬天举行。大汗把准备围猎的命令通知到各帐幕,每十户必须拨出规定的男人参加。参加围猎的队伍也按类似军队的组织结构按十户、百户、千户组织起来。在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内,大汗指挥马队把一个方圆千里的广大地区包围起来,“用一两个月或三个月的时间,形成一个猎圈,缓慢地、逐步地驱赶着前面的野兽,小心翼翼,唯恐有一头野兽逃出圈子。如果出乎意料……千夫长、百夫长和十夫长会因此受杖,有时甚至被处极刑。如果有士兵没有按照路线行走,或前或后走错一步,就要给他严厉的惩罚。”大汗和他的助手严格地监视围猎秩序,如果有人擅自离开正在收拢的圈子会受到严惩,即使是遭到猛兽袭击时也不得后退。这样的围猎不亚于一次围歼战。成千上万蒙古骑兵布阵、行进、追踪、驰射的过程中,颇需要统一号令,集中指挥,协调进击。从战斗程序和激烈程度言,作为骑兵军事演习是绰绰有余的。


就这样,由于经过严格的训练,再加上草原严酷自然环境的锻炼,游牧民族的骑兵往往成为一支坚忍不拔、英勇善战的劲旅。

 


汉家千里驹


草原上的人们生来就是骑士。游牧民可以骑光背马(或稍加马褥),用双腿来帮助校制马匹,快速驰骋,弯弓射箭。但在农耕民族中,大多数人是没有这种骑术的。因此,秋高马肥之际北族南下的铁骑往往成为中原王朝的梦魇。宋代群牧使宋祁在《马政疏》中的总结就很到位:“西北二虏(指契丹与西夏)所以能抗中国者,惟以多马而人习骑,此二虏之长也。中国马少又人不习骑,此中国之短也。每至敌来作过,则朝廷常以所短敌所长,是以十战十负,罕有胜理。”


有鉴于此,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就成为中原政权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诉求。不言而喻,要发展骑兵,首先要有数量足够的上乘战马。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的中原政权,历来是重视耕牛甚于马匹的,而且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中原地区所产的马匹其数量、质量均难及北方游牧地区。其解决之道,就是动用国家资源力量建立国家养马场,亦即史书上的群牧所饲养、训练马匹,最后将马调配给军队使用。西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马政管理机构的系统化与完备化,根据《史记·平准书》的记载,汉武帝时“众庶以巷养马,阡陌之间成群”;“天子为伐胡,盛养马,马之来至长安者数万匹”。当时,仅朝廷厩马就多达40万匹!

有了良马,还要有训练有素的骑士。


汉墓骑马出行壁画,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西汉由于马政管理机构的系统化与完备化,汉武帝时“众庶以巷养马,阡陌之间成群”,仅朝廷厩马就多达 40 万匹


汉代的骑兵,多出自西北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的“良家子”。这些地区都是畜牧业发达的产马地区,又“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即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很深。在此种环境下,人们从小耳濡目染,受到骑射等基本训练,故自然成为汉代骑兵的兵源所在。按照战国后期成书的《六韬·武骑士》的记载,中原政权骑士选拔的标准甚高,只选年龄在40岁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身体健壮的青壮年,还要骑射技艺娴熟,善于控制坐骑,周旋进退驰驱自如,并能越险阻、绝大泽。这样选拔出来的骑兵自然成为部队当中的精英兵种。


训练有素的西汉骑兵同样装备了当时的新锐武器,主要包括弓箭、马刀、矛、戟等。汉代骑兵的武器足以傲视周边少数民族。弓箭仍是当时无马镫骑兵的首选兵器,也是冷兵器中最主要的射远武器,在战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广泛用途。西汉骑兵近战则使用马刀,因为快速冲杀的骑兵需要有一种便于砍杀、不易折断的短兵器,用以取代重量较轻、只宜刺杀的剑。西汉炒钢技术的出现,利用简便方法使生铁锻炼成低碳钢,从而使钢铁的马刀应运而生。骑兵有了体长轻锐的马刀,便可驰突近战,并可以主力态势冲锋陷阵,从而成为正面攻击的战略兵种。


经过汉代初期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同时也训练出了强大的军队。汉武帝执政后,汉朝开始向匈奴发动了大规模反击,汉军骑兵当仁不让成为进攻的先锋。不仅每次大规模的出征,往往要动用几万乃至十几万的骑兵,而且在进击匈奴的战争中战绩最为出色的将领——卫青和霍去病——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充分发挥骑兵的长途奔袭和机动力之上的。


精锐的骑兵加上杰出将领的指挥,使得大汉王朝的军事开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骄傲的骑士


实际上,汉初的骑兵,已有轻骑兵与重骑兵之分。轻骑兵不着铠甲,手持弓弩,背负服囊,乘骑矮小,奔跑迅速,灵活机动,能且驰且射,主要用于长途奔袭。重骑兵则披甲,手持长矛之类武器,乘骑高大,冲击力强,主要用于冲锋陷阵,承担“溃围、斩将、夺旗”的任务。此类轻、重骑兵的作战分工不独中原有之,譬如蒙古军之中亦有轻重骑兵的区别。至于在世界范围内重骑兵的翘楚,自然非中世纪欧洲骑士莫属。


中世纪欧洲的骑士基本为贵族阶级所垄断。这主要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装备一名骑士所用不菲。公元9世纪时,1匹马是6头牛的价格,加上武器(盾牌、长矛、长剑、短剑)和盔甲(头盔与铠甲)的话,总费用超过22头公牛的价格。另外,骑士参战还需要食物和饲料。如此高昂的费用非一般农民家庭能承担得起。故而盔甲与铠甲也往往是骑士家族代代相传的财产。因此,有能力服骑兵兵役者,大都是贵族——实际上,西欧中世纪贵族男子除效力于宗教事务外,都会世世代代成为骑士。


出身的优越同样伴随着对平民阶级组成的步兵的蔑视,骄傲的骑士将勇敢、忠诚、慷慨、谦卑、宽大为怀等品格视为人类最高尚、最值得弘扬的精神,亦即所谓“骑士精神”。日后,当西欧的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时,在《堂吉诃德》的序言中塞万提斯就明确宣告要摧毁骑士文学在世俗间的信用和权威,“骑士精神”在塞万提斯笔下受到了极大的嘲笑,他严厉指责骑士小说对人的毒害,成就了一部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


即使对于贵族子弟而言,成为一名骑士也不是一桩轻而易举的事体。骑士较之步兵在作战技艺方面的要求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专门训练。故此男性贵族往往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受相应教育与训练。教育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家庭教育,主要由母亲负责对幼童加以养护,进行初步的宗教和道德教育。第二阶段为侍童教育,7、8岁的儿童按出身等级依次到高一级封建主的城堡充当仆童,以体现君臣关系,接受上流社会的礼仪教育,偶尔观摩骑士比武和训练。


第三阶段为侍从教育,年龄为12-14岁,侍候领主,形影不离,继续学习贵族礼仪,并要照料主人日常生活;


年龄再大些,进入见习骑士阶段,练习长矛和剑法,守护主人的武器和盔甲,照看马匹,服侍主人吃饭、穿衣,并从传奇故事中领会骑士精神,在比武场和疆场上观摩、锻炼,学习使用各种武器和战斗技能,包括所谓“骑士七艺(骑术、游泳、投枪、剑术、狩猎、吟诗、弈棋)”。


到21岁时方被授予骑士称号。纵然成为骑士之后,练习骑术和各种武器的使用也不可间断。作为职业军人,骑士除每年为领主提供40天的军事服务外,平日习武、狩猎、参加比武大赛以增强武功,其余的时间主要用来吃喝玩乐,不从事任何生产劳动。


骑士的收入主要源于他的采邑。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骑士的采邑一般是几英亩土地、葡萄园,也可能是一座教堂,或者一座磨坊。中世纪骑士另一项独特的收入来源是赎金,在战争中被俘的骑士要等他的亲属凑足了索要的赎金之后才能获释,赎金数量则由被俘者的身份与地位来决定,因此高额赎金反而成为骑士引以为豪的东西。  


插画,描绘 12 世纪末的僮仆、侍从、骑士,成为骑士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专门训练,故此男性贵族往往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受相应教育(家庭教育 - 侍童教育 - 侍从教育)与训练,到21 岁时方被授予骑士称号


 

翻身的奴隶


十字军东征期间,西欧的重装骑士显示了他的威力。在发起攻击时,骑士持平长矛,踢马刺驱马前冲,矛尖要始终对准敌人的要害。用力得当的话,长矛可以洞穿盾牌,撕裂铠甲,一直刺透身体。当成百上千的骑士排成阵线,集体冲锋时,尘沙飞扬,大地隆隆。重铠长矛,加上高头大马的集团冲锋令作为敌手的伊斯兰世界骑兵大伤脑筋。


事实上,在历时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的尾声,伊斯兰世界也孕育出了一种类似骑士的军事贵族骑兵——这就是“马穆鲁克”。“马穆鲁克”在阿拉伯语中的本意是“奴隶”。从9世纪起,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就开始从小亚细亚和高加索地区购买奴隶,加以严格训练后组建成骑兵,成为哈里发麾下一支精锐部队。这些士兵虽然在身份上是奴隶,却深得主人信任,以致出现了“一个顺从的奴隶比三百个儿子还要好,因为后者渴望他们父亲的死亡,而前者渴望主人的荣耀”的说法。日久天长之后,这些军事奴隶逐渐鸠占鹊巢,建立了军事寡头政权,最终成为王朝的统治者(1250年)


欧洲骑士决斗图,十字军东征期间,西欧的重装骑士显示了他的威力。在发起攻击时,骑士持平长矛,踢马刺驱马前冲,矛尖要始终对准敌人的要害。当成百上千的骑士排成阵线,集体冲锋时,重铠长矛的他们令作为敌手的伊斯兰世界骑兵大伤脑筋


总的来说,马穆鲁克军队的战斗力颇强。原因在于兵源和训练:每年阿拉伯人贩子都诱拐或绑架数以万计的孩童,把他们送到中东的奴隶市场贩卖,而素丹们要挑选素质最好的孩子,买下来编入军事学校,使之成为未来的马穆鲁克战士。最受欢迎的“原材料”来自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和中亚突厥部落,这是因为高加索山民所具有的粗壮强健的体格。这些被招募来的男孩被投入冷酷无情的军事训练,一般会有1/3的男孩死在成人的过程中。在学校里,这些马穆鲁克新兵们首先学习阿拉伯语和古兰经,向其灌输绝对忠诚的概念;


然后再让他们进行系统化的军事技能训练,包括熟练使用弯刀、长矛和弓箭等武器,以及骑兵应该具有的基本骑术、长矛刺杀、格斗等技术。学生先练习站在地上射箭,然后学习马上射箭,最后掌握策马飞驰时的箭术。他们能够将95厘米的弓箭射中75米外的目标,并在1秒半内射出3 箭。这是一个惊人的射速,甚至比著名的英国长弓手还快。在这些基本军事技能精通熟练后,便开始对其进行战术训练,演练实战中进退迂回的各种队形和互相策应的基本战术。经过训练合格后的马穆鲁克全部都成为重骑兵。他们的头盔是用精钢打造的,身上穿着用钢丝密织的锁子甲。跟欧洲骑士相比,他们的装备要轻便得多,但是防护效果并不逊色多少。


马穆鲁克军队的战斗力颇强,原因在于兵源和训练,包括熟练使用弯刀、长矛和弓箭等武器,以及骑兵应该具有的基本骑术、长矛刺杀、格斗等技术,图为 1350-1400 年间,马穆鲁克训练图 :1. 卡萨吉卫队 2.Kuttubi 侍从 3. 初级卫队军官


1260年9月3日,马穆鲁克军队于三英里宽的艾因贾鲁特河谷(在今巴勒斯坦地区)与西征的蒙古军展开会战。这是当时亚洲最强的两支骑兵的对决。


双方从清晨肉搏厮杀到中午,蒙古军队最后支持不住而崩溃,至少战死了数千人,残部向北溃逃。艾因贾鲁特之战也标志着蒙古人西征以来,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由此遭到遏制,由奴隶组成的马穆鲁克军队现在清楚地表明,不可一世的蒙古人事实上是可以打败的——如果对手拥有一支训练更为有素的骑兵部队的话……


(参考文献:罗辉:《论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方式》;张凯:《图说外国古今骑兵》;孟古托力:《古代骑兵编制和训练之刍议》;David Nicolle & Angus McBride:《TheMamluks 1250-1517》;Reuven Amitai:《Mongols and Mamluks: The Mamluk - Ilkhanid War》)等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