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个人的故乡,都值得热爱

家明 新周刊 2019-03-13


河南向寨村,一个男孩正在抱起一条大鲤鱼。图/新华网



“转发锦鲤的都是穷人!”

 

看了河南向寨村锦鲤养殖户的短视频故事之后,有网友这么调侃。这条小村庄,80%的人都在从事锦鲤养殖,全国60%的锦鲤都出自这里。他们不需要转发锦鲤,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锦鲤”。中等规模的养殖户年收入超百万,而最早一批养锦鲤的村民,轻轻松松就可以在北上广买房。有位养殖户说:“虽说我们都是低调的人,但一年卖几千万块钱还是有的。”

 

过去两年间,三农题材的短视频成为了互联网上最火爆的内容,不少养殖户都把短视频作为最重要的宣传方式。不过,短视频的火爆一定是暂时的,年收百万乃至千万的农民也一定是极少数。养殖竹鼠爆红的华农兄弟也说,网红这行业来来去去,“谁知道我们能火多久,骨子里,我们就是竹鼠养殖户,山里的合伙人”。

 

既能积极地拥抱互联网新技术,又能清醒地认识到实业才是根本,也许就是当今“新农人”身上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江西赣州,一条小船在河流上泛舟晚归。图/全景。


 

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田园梦

 

乡村与田园,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诗和远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晚年归隐田园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只是醉后提笔写的乡村生活感悟,大概想不到它会带给后世中国人带来多大的影响。唐代以后的田园诗派几乎都受过陶渊明的影响,从杜甫到杜牧,从苏子瞻到钱澄之,田园梦始终是宦游人最大的安慰。

 

直到今天,中国人依然向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住在风景秀丽而人烟稀少的乡间,距离大城市不会太远也不会太近,物流与快递次日可达,偶尔能进城看看最新上映的电影。但这样的乡村,还有多少?风景与环境俱佳的地方,大多交通不便,产业不兴,教育不振,适合旅游,却不宜长居。


河北百里峡。图/全景


从晚清开始,为了建设一个更美好、更宜居的乡村,一大批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开始投身乡村公益。

 

最初,他们的办法是从教育公益入手。晏阳初先是在湖南长沙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后来到河北定县推行各项平民教育运动,如科普公共卫生常识、培训符合现代要求的医生护士、教导农民修建井盖,甚至开始尝试产业兴村,改良乡村产业,引入优良的棉花品种、蛋鸡品种。

 

这是中国乡村公益的开端,他们相信改变乡村要先改变低文化、低技能的人民。“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世界,但其确切含义是什么?世界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切含义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


重庆,乌江边上的小村落。图/全景


 

光靠情怀,留不住年轻人

 

进入21世纪,在大部分乡村,晏阳初追求的初级教育都实现了,但人们还是源源不断地离开乡村奔赴城市,尤其是那些拥有更多知识的年轻人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了年轻一代的信仰,故乡似乎只是一个每年春节必须回去一趟的地方。

 

老龄化日渐严重的农村,如何留住年轻人?很多人都会说到“产业扶贫”,但以往针对农村的产业扶贫,往往人一走茶就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长期关注产业扶贫,他认为产业扶不起来是当前扶贫工作最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个地区要脱贫,必须有产业。没有产业,扶贫很难成功。扶贫扶贫,你把他扶起来,他要能自己往前走。不能你一离开他就倒了。”


四川岳池,龙井沟村举办“李花节”,吸引了很多游客。图/全景

 

在重庆武陵山区养蜂的老人白天树,从十几岁开始学习养蜂,乡村产业发展的辛酸都经历过。由于养蜂生活艰苦,每年花季都要带着蜂箱驻守深山,一个人住在帐篷里面对茫茫黑夜,还要面对晴雨不定的天气,所以每一年都有人因为怀疑而离开养蜂队伍。连他的妻子和儿子,也不愿意再过这种苦日子,去了城里打工。

 

后来,让乡亲们重新回来养蜂,老白靠的是“信任”。虽然前期不赚钱,但仍然有很多人选择跟着老白一起干到底。从前,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老白往往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如今,他们更信任老白几十年的养蜂技术,也信任老白创业的底气和眼光。这份信任和坚持,让这些养蜂人像蜜蜂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正是出于对父亲和养蜂产业的信任,儿子也从城市赶回来,子承父业。

 

支撑这种信任的,是平安普惠从2017年开始,通过和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全力扶持农民创业接力棒计划,帮助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仅去年一年,老白成立的合作社的人均收入达到4.3万元,以“赊销供种、保底回收”的发展模式,吸引了23人回乡创业,带动了166户贫困户养蜂脱贫,户均增收1.7万元。


如果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首歌,就像平安普惠与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合作推出的公益歌曲《追彩虹的人》,他们是“一群人,守望着太阳”,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力量,感召更多人加入到乡村重建的事业当中来。


平安普惠X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

全新MV《追彩虹的人》

▽▽


乡村公益的美好时代

 

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有一个关于乡村重建的田园梦,无数理想主义者回到故土原乡从事乡村创业和乡村公益。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一个人坐在电脑前也可以支持乡村建设,公益力量得到千万倍的放大,乡村建设最美好的时代来了。

据农业农村部11月12日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大量出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达到4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企业主、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双创人员累计达到740万人”。


产业扶贫进入山村,村民盖起了新房子。图/全景

 

多年以来,平安普惠始终坚持“授人以渔”的理念。今年,重庆永川的家禽养殖户张正群通过平安普惠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合作项目,获得了100万元的免息贷款,同时也获得了当地政府社会机构调动的专业力量的援助,如西南农业大学、区畜牧中心、区科委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都来给农户传授土鸡养殖的知识和技术。据张正群预计,在当地政府和平安普惠的帮助下,她的项目将会带动周边农户50户以上,200 余人,户均增收3万余元,人均增收5000 元以上。

白天树所在的秀山县龙池镇,蜜蜂养殖合作社为当地困难户带来了新希望。老白儿子说:“对于这里的建卡贫困户,像没有劳动力或者年岁较大的,我们通过蜜蜂入股,每年给他们分红返利。合作社盈利后拿出40%进行分配,剩下的60%作为后续发展的资金。”一位养殖户表示,以前他们只能靠儿女寄回来的一两千块钱生活、治病,现在他们自己每年也能赚一两万元。


老白不再是一个人,山里处处是养蜂人。

 

从前老白在大山里只能看到自己的一盏灯火,如今和他一起点亮黑夜的养殖户越来越多。老白说,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信任是他一路坚持的最大力量。


2019年起,平安普惠还将在更多省市持续提供乡村免息贷款,并联合更多专业机构不断研发、创新涉农贷款产品,让更多农村创业者和农民有底气、有勇气、有信心跨出第一步,并帮助他们在创业路上不断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