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一看,就知道你是上海人

笺语 新周刊 2019-06-17

究竟是上海人辨识度高,还是刻板印象太牢?图/《飞驰人生》


如今的上海人或许已经戒掉了“每一个毛孔都在散发着优越感”的毛病,但依然还保留着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35岁前不能结婚,别想从我这拿走户口本!”


最近在某综艺上,出演过新版贾宝玉的于小彤和妈妈坦露恋爱现况,不料却换来一句严厉警告。


现在的明星亲情真人秀,是不是都靠控制欲爆表的奇葩妈妈们在硬撑?控制狂妈的出现,让广大群众再次感受到了被朱雨辰妈妈支配的同款恐惧。


跟着奔四的儿子北漂拍戏,包办一切家务;十年如一日,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为儿子熬梨汁;甚至连儿子发的每一条微博,都要用小本本抄下来。


朱妈妈的爱,令网友瑟瑟发抖。图/《我家那小子》


母爱来得如此密不透风用力过猛,不管是被动成长为妈妈宝的朱雨辰,还是活到老管到老的朱妈妈,都脱离了正常人能够理解的范畴。


而节目上的呈现似乎只是冰山一角,随着网友挖坟的继续,朱妈妈再一次刷新了观众的三观:


送儿子去大学宿舍给儿子铺床,甚至因为担心墙外的爬山虎会招虫子影响儿子休息,萌生出了烧壶开水把爬山虎烫死的心理;


煮饺子时,在女儿明确要求要6个且饺子数量足够的情况下,还是克扣了女儿2个饺子分给儿子……


这到底是奉献,还是绑架?图/《我家那小子》


直到洛阳铲挥到了祖籍头上,一脸黑人问号的瓜友们似乎瞬间就找到了所有不解的根源——他们是上海人啊,那没什么好说的了,上海人都这样。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上海人的身上槽点满满:崇洋排外的是上海人,自私抠门的是上海人,胆小磨叽的是上海人,拜金势利的是上海人,未婚怕妈已婚惧内的还是上海人。


让人禁不住想问:上海人招谁惹谁啦?



“小心你的上海婆婆。”


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坏印象,多数来自于春晚小品和国产影视剧。


1990年,拜师相声演员唐杰忠不过两年之久的巩汉林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在小品《打麻将》中,西装革履却腰系围裙的巩汉林操着一口江浙口音,一登台就满腹委屈:你们瞧瞧,我这哪里还像个大老爷们。


娘娘腔、怕老婆,全国上下对上海男人的第一印象从此形成。形象虽然不够光彩,但还无伤大雅,人民群众互相吐槽而已。


出于对巩汉林上海人形象的不满,上海乐队顶楼的马戏团写了一首歌。


上海人影视形象的塌陷,是从赚了妈妈们无数泪眼的《渴望》开始的。这部现象级的初代苦情剧,讲述了发生在车间工人之间复杂纠葛的职场爱情。


剧中打扮精致、颇有小鲜肉味道的落魄大学生王沪生,在小肚鸡肠没事找茬之余,还上演了家暴和抛弃女主等重头戏,成了这部渲染真善美的主旋律剧中,唯一一个承包仇恨的反面角色。


没有做作的姿态和别扭的口音加持,但“王沪生”这个名字,已经足够对上海人的自尊实现降维打击了。


王沪生算是剧中唯一的反面角色。图/《渴望》


经历了《渴望》里王沪生嚣张任性的坏,和《蜗居》里苏淳窝囊无能的蠢,上海男人终于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谋到了一个正面角色,一个不甘投诚举枪自尽的军人——林译。


可结巴懦弱,喜欢翻动兰花指扯着嗓子唱戏的阿译营长,仍旧没能让上海人逃掉十三点的人设安排。


对于上海女人,国产剧更是损得不遗余力。


《潜伏》里的马奎太太,表面客客气气背地里拿出发了霉的点心招待客人,老公一出事就火速爬上了情夫的床。


《我的前半生》里的薛甄珠,整天红口白牙叫喳喳四处薅羊毛,去超市买西蓝花都要自带小刀切掉菜梗。



《上海女子图鉴》里的杨呈远妈妈,“阿拉上海人”不离口,连给人布菜都要趁机秀一把优越感……


更别提大多数家庭剧里的上海婆婆,那都是能把外地小媳妇逼上离婚路的狠人啊。


在国产剧的强势洗脑之下,嫁给冯绍峰后赵丽颖收到的第一份警告都是:小心你的上海婆婆。

 


嗲和作,是上海女人的保护色


上海女人,有时彪悍得不像南方人。


日剧《直美与加奈子》中和女主谈论家暴时女人该有的态度,来自中国的上海大妈的回应可谓简单粗暴:打回去,打不赢就找爹妈兄弟姐妹一起上。


剧中上海人李朱美对家暴的态度相当硬核。图/《直美与加奈子》


回到家庭中,冷感、利己主义至上的上海女人可能会变身圣斗士,没几个人顶得住。


其实,在成长为灭霸式的婆婆之前,上海女人还是言语温柔、擅长撒娇弄巧的上海小囡。


旗袍加身,举手投足间风情流转。这种自带斩男光环的嗲精,一度成为文学作品里的第一女主。


白先勇的话剧里以色侍人的舞女尹雪艳,就嗲得“像一阵三月的微风,轻盈盈地闪进来时,全场的人都好像给这阵风熏中了一般,总是情不自禁地向她迎过来”。


郑秀文塑造的上海女人王琦瑶。图/《长恨歌》


正如张爱玲所形容的那样:白、糯、软、甜,一步三摇,颤颤抖抖,晶光透亮。这样的尤物,不管是先谋生再谋爱、甘做菟丝花的白流苏,还是以爱谋生被迫冲出金丝鸟笼的王琦瑶,都必然要和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牢牢锁死。


因此“粉蒸肉”一般的上海女人,在散发可爱的同时,也拥有了恋爱脑的通病——患得患失和作天作地。


买汰烧全包,工资卡上交,可《老娘舅》里的抓马Queen依旧没能彻底灭绝:擅长恃靓行凶天天都要红酒玫瑰过成纪念日;认识三天就敢要求男方在千万豪宅的房本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喜欢向男朋友夺命连环call,而且发出的每一问都隐藏着送命题的危险。



去商场试鞋,连导购的指甲长短都要过问,“指甲太长划到客人怎么办”;吃大闸蟹先问问是不是阳澄湖的,“不是阳澄湖的我不吃”;所有同性都是假想情敌,一旦靠近自家男人,就要千里传音托人查查小姑娘的“路数”。


虽然电视剧里的罗子君,靠着没事找事的“作女三连”成功被甩,但上海女人的嗲和作,在她肯埋头拼事业时,也能快速赢回业绩,甚至闺蜜男朋友的心。


“用嗲功征服男人,再用嗲功改造男人”这种功力,是任何一位原生态直男都要臣服的。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和上海女子,皆是万般风情。图/《色,戒》


然而男人算什么?上海女人的征途可是星辰大海。


为了把身体塞进小一码的套装里,在宋美龄时代,上海女人就已经修炼出了“胖女孩没有未来”的精致态度,为了保持身材,早餐一根西芹蘸盐水就能满足。


陷入爱情时容易上头,可随时随地姿态好看的倔强不能丢。所以在接到胡兰成为给情妇范秀美做人流手术的求资信时,傲娇如张爱玲,也能面无表情地褪下手镯,用听不出半点情绪的声音交待:当掉,给伊做手术。


1954年的张爱玲。


今天的上海女人和民国时期并没有太多不同。


被按头戏烂的唐嫣,拒不承认自己已成流量,再三强调“我只想做演员”;事业家庭两手抓的孙俪,没有被丧偶式育儿的潮流带偏,反而把邓超驯化成了“想为家人息影”的中国好丈夫;甚至故意逆主流审美而行,在女团选秀中硬凹成了一股泥石流的王菊……


嗲和作,也是上海女人的保护色。


上海女人孙俪,调教出一位“中国好丈夫”。图/《恶棍天使》

 

上海男人:囿于厨房与爱的小丈夫


有明明可以做公主偏偏要当女王的大女主,就必然会有妈妈宝、妻管严的小丈夫。


好不容易舍得下个馆子,拿着菜单打量半个小时,也只敢点碗葱油面;在菜市场能为三毛钱的零头舌战群儒,回到家里面对咄咄逼人的妻子却只有闭麦的份儿。


平日里爱她爱妈爱家,一个电话远在天边也能三秒到场,可但凡婆媳之间稍有点硝烟味,就能默默偷溜瞬间隐形。


指望他来主持公道是指望不上的,在麻烦面前,尤其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的麻烦面前,上海男人随时都能化身擅长尿遁的苏大强。


虽然背景在苏州,但苏大强的形象很“上海”。图/《都挺好》


亲妈诚可贵,妻子价更高,若为买菜故,两者皆可抛。只有菜市场,才是上海男人的真爱。


抗战片《红色》中张鲁一扮演的余天,进可拔枪手撕鬼子,退可卖萌安抚娇妻。这样一个五好男人,通篇最瞩目的却是左手一只鱼,右手一框菜,闲庭信步走过菜市场的样子。


“我妈等我回家吃饭,再等一会,鱼和小菜就不水灵了。”


徐天三连:“鱼不水灵了;我妈等我吃饭;回家。”图/《红色》


瞧不上吃大蒜的周立波,其实并不知道,真实的上海男人有多爱囿于菜市场与厨房。为了抢菜,很多上海男人也顾不上精致boy的自我修养了,脚踏脱鞋身穿睡衣就往菜场钻。


《2018盒区生活报告》显示,上海男人的顾家指数无人可比,21.2%的男性都有每天买菜做饭的煮夫情结,而在日本,只有3.8%的男人有此境界。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此差距,也难怪日剧编剧总在借机吹爆勤劳顾家的上海男性。


上海男人的招牌是顾家。图/《我要准时下班》


日剧《我要准时下班》里,当大家讨论男性休育儿假的种种麻烦,发出“只有没有工作能力的丈夫才会去带孩子”“让男性去带孩子不会出什么差错吧”等诸多顾虑时,旁边总会有一句见世面很多的声音在安抚众人:“这在上海很常见啦。”


做饭洗内裤,没事喂喂猫,甚至还冒出了为了进监狱合唱团坚持偷盗十年的妙人,如此看来,上海男人才是拿着贤惠女主剧本的傻白甜啊。


直到流浪公务员沈巍闯入大众视野。一身犀利哥造型的他,谈论起《诗经》、《论语》宛如国学十级学者,呼吁垃圾分类以及让山东煎饼和四川泡菜走出国门等等超前思维也让人忍不住献上膝盖。


“流浪大师”沈巍,也是上海男人。


这位拒绝被救助、拒绝成为网红的流浪汉,最终还是走上了直播之路。前两天大嘴宋祖德炮轰其走上了庸俗谋财之路,上岗不过一个月就已入账三十万。


可“流浪大师已死”的话还没落地,人家转头就把直播赏金捐给了福利院。


“其实沈巍就是上海某一类男人,有文化素养,孤僻,喜欢一个人闷头玩自己。”诚如记者王恺所言:“上海人也不全是谈股票谈买房子谈移民的。”


突然间,大家发现上海也不是只有小男人,还有文化和涵养齐飞,不能出将入相就躲进自己的小世界里忧国忧民的“大师”。

 

人们对上海男人的刻板印象太多,姚明其实也是上海人。



像上海人一样,其实也挺好的


易中天说,上海人和非上海人,几乎是一眼就可以区分开来的。“他们既不靠长相,也主要不靠口音,而能够卓然超群地区别于外地人。”


上海人身处十里洋场,虚荣是难免的。


钱锺书曾在《围城》里形象描写过,一群为躲避日军空袭而逃亡异乡的上海人,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之下依旧不忘低调炫富,总要以不经意的姿态谈论起自家有多少巨额财富因战争付之一炬。


上海人的标签里总少不了拜金和虚荣。图/《围城》


“这次兵灾当然使许多有钱、有房子的人流落做穷光蛋,同时也让不知多少穷光蛋有机会追溯自己为过去的富翁……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


“陆子潇就常常流露出来,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现在当然谈不到了!’李梅亭在上海闸北,忽然补筑一所洋房,如今呢?可惜得很!该死的日本人放火烧了,损失简直没法估计。”


“赵辛楣住在租界里,不能变房子的戏法,自信一表人才,不必惆怅从前有多少女人看中他,只说假如战争不发生,交涉使公署不撤退,他的官还可以做下去——不,做上去。”


很长时间里,上海和上海人都风光无限。图/《上海浮生记》


如今的上海人或许已经戒掉了“每一个毛孔都在散发着优越感”的毛病,但依然还保留着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就像彩虹合唱团所唱到的那样:有人觉得你有点黏,老婆大人的指令必须得照办;有人觉得你不够兄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人觉得你吝啬,AA制也算请客。


如今怕老婆成了宠妻的另一种说法,“关你屁事,关我屁事”的生活态度也在为生活积极减负,AA值背后的契约精神也值得全国推广。


历经风云的上海滩,当然不只鸡毛蒜皮。图/《伪装者》


上海人的契约精神多值得敬佩呢?


网上曾流传过一条类似段子的新闻,说上海某幼儿园门口存在违停,急着接孩子放学的车主留了张字条:交警同志,我是去接孩子,五分钟就回来,请别罚款。


言辞恳切,可最终还是收获了罚单。交警的回复礼貌中不失较真的可爱:抱歉,我等了你十分钟。


你说五分钟,我等你;可你超过五分钟,我就一定要罚你。


曾经在上海租房的路金波就深有体会,因为没有零钱多交了四毛钱的管理费,居委会的老大爷为此好几次登门,追着路金波还上了这多缴的四毛钱。


上海人马伊琍常塑造精英女性形象。图/《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和闺蜜没有一分钱往来的马伊琍坦言,上海人从小就知道,只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朋友间的借钱帮忙也只是救急不救穷。


这种不想麻烦也不想被麻烦的态度,和作家叶辛“蹭饭论”一样,能够引起极大舒适:“上海没有蹭饭这个词,出去吃饭肯定是有事,事先讲好谁买单。要不然平白无故吃你一顿饭,欠你个人情干吗?”


在这个习惯用人情绑架自由的社会,大概只有分得清、拎得清的上海人才能真正活出个来路清爽。


✎作者 | 笺语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共用一张脸的中国城市,常常让我认不出来


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早该取消了


二十年来最耐看的清宫剧,演出了人间万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