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5年杀害93名女性,这部高分剧为你揭开凶手的秘密

张家明 新周刊 2019-12-21


“魔鬼已经来了,却没人知道该怎么和他算账。”/《心灵猎人》


经过《心灵猎人》的剖析,“变态杀手”不再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标签,而是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的个体。

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一个生病的身体,他们就是癌变的细胞,我们必须找到癌变的原因和防御机制。

35年,涉案50起,杀害了93名女性。


最近,美国历史上杀人最多的连环杀手塞缪尔·利特尔(Samuel Little)向FBI供认了他犯下的谋杀案。


FBI的专家认为,他的供认都是可信的。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几十年之后,利特尔依然能记忆清晰且神态轻松地描述自己的犯案过程。


谈到一位被他勒死的女孩时,他笑着说:“她在为自己的生命奋斗,而我在为自己的快乐奋斗”。


FBI 公布的利特尔作案受害人的分布地图,其中绿点是一名受害者,红点则代表两名或以上受害人。


这些案件破案之前,韩国电影《杀人回忆》得原型案件“华城连环杀人案”也获得了重大突破,警方利用DNA检测技术找到嫌疑犯,解开了33年的谜团。


据韩国媒体报道,嫌疑犯李春载现年56岁,因为另一起强奸杀人抛尸案,在1994年被判无期徒刑,现已服刑25年。


但是,“华城连环杀人案”早已在2006年过了追诉期,警方无法再以当年的罪行起诉李春载。


如果不是无期徒刑,李春载很可能已经被假释出狱。他在狱中的表现低调、老实,曾被列为一级“模范囚徒”。


 “华城连环杀人案”凶手被确认是李春载。


“为什么不是死刑?为什么要有追诉期?”很多网友都愤怒了。


面对毫无人性的杀人犯,“人人得而诛之”的愤怒很容易理解,这也是正义感的一种表现。


问题是,这些罪犯的的行为,都是天性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愤怒过后必须冷静下来追问:


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极端恶劣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杀人开关?“恶魔”到底在想什么?


连续两季都口碑在线的电视剧《心灵猎人》(Mindhunter)尝试给出回答。


这部由大卫·芬奇参与导演的犯罪片,没有惊险的生死搏斗,但剧中杀人犯的每一句对白,都可能让你背脊发凉。


 《心灵猎人》讲述在 1970 年代晚期,两名联邦调查局探员深入探究谋杀的心理层面,并在危险距离内接触这些丧失人性的怪物,从而拓展犯罪科学。



“魔鬼已经来了,

却没人知道该怎么和他算账。”


1977年,鱼龙混杂的纽约城仿佛是犯罪者的天堂。


一名自称“山姆之子”的连环杀手常常躲在暗处枪杀约会中的情侣,造成六人死亡,七人重伤。


他和受害者们毫无瓜葛,杀人不为钱,不为利。


为什么要杀人?他说:因为一条狗让他这样做。


这是神经病吗?没那么简单。


1970年代的美国,类似杀人案件不断上演。它们共同的特征是:犯案动机无厘头,随机选择受害者,每起案件都极端暴力。


FBI毫无头绪,面对这样的罪犯,以往的办案经验都失效了。


就像科恩兄弟的电影《老无所依》,两个老牛仔感慨旧时代的经验无法应对新的犯罪:“魔鬼已经来了,却没人知道该怎么和他算账。”


在《老无所依》里,哈维尔·巴登饰演的冷血杀手Chigurh令人胆战心惊。


《心灵猎人》在这一系列疑问中展开。


主角霍顿·福特是位年轻的FBI探员,他与资深探员比尔·坦奇、波士顿大学的温蒂博士,组成了FBI最初的行为科学部。


“如果不了解疯子的想法,要怎么先于他们一步?”他们试图通过与最恶劣的罪犯对话,找到这类罪犯的犯案动机。


首位访问对象是“女学生杀手”埃德蒙·肯珀(Edmund Kemper)。


肯珀15岁杀死祖父母,21岁假释出来后,又将6位女大学生分尸、奸尸。最后,他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并把头颅割下来羞辱。


左边是《心灵猎人》剧中的肯珀,右边是肯珀本人。


在任何正常人看来,这都是一个丧心病狂的恶魔。但在监狱里,霍顿见到的肯珀是“友善、健谈,细致,且逻辑清晰”的,采访完后,他甚至认为“肯珀根本不是什么狂暴的变态杀手”。


几次敞开心扉的聊天后,肯珀说出了童年遭受母亲虐待的经历,他说“我的暴力是被‘调教”成的”,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基于一种“使命”。


他所谓“使命”,是知道这件事有非常严重的后果,依然还要去做。无论要承受多么严重的后果,他都要去杀人。


曾制造了“挪威恐怖袭击事件”的布雷维诺曾表示:“一个人的信仰能顶一支部队”,这句话在《心灵猎人》里多次得到印证。


左边是《心灵猎人》剧中的曼森,右边是曼森本人。


第二季中,霍顿和比尔见到了臭名昭著的“杀人家族”首领曼森,一个“不沾血的杀人狂”。他曾塑造了一个邪教,教唆信徒犯下9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


被一群人封为“神”的曼森,不过是一个矮小、夸张且毫无逻辑的人,他对自己的罪行辩解道:“我没有指使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这都是他们自愿的”“我所做的一切都为了爱”。


很明显是胡扯,可他就是用这套说辞,不费吹灰之力就吸引了一批追随者。昆汀的新作《好莱坞往事》,部分地还原了曼森家族里的诡异气氛。


FBI的“心灵猎人”发现:那些罪大恶极的罪犯,总能用自己的逻辑自圆其说地解释一切行为,且在这个逻辑里越陷越深。


面对新的犯罪形式,该怎么理解他们的行为?该怎么和他们“算账”?又该怎样找到预防的办法?


《心灵猎人》男主角原型是道格拉斯(右)。


他们也是时代的产物


《心灵猎人》并非虚构,它改编自FBI心理侧写专家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回忆录《读心神探:FBI心里侧写术》。


剧中出现的罪犯,都是真实存在的连环杀手。“连环杀手”这一名词,也是道格拉斯创造的。


犯罪心理侧写起源于20世纪末,那是美国连环杀人案爆发的时代。


有数据统计,在60年代,这类恶劣的连环杀人案只有19起,到70年代增长到119起,80年代攀升至200起。

 

在剧中,肯珀告诉探员,像他这样的变态杀手还有很多。


是什么原因让连环杀手越来越多? 


加拿大历史学家彼得·弗伦斯基(Peter Vronsky)指出,这种犯罪潮可能与二战创伤有关。因为这一代连环杀手的成长期,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战后时代。


在谈话中,虽然连环杀手很少有人谈论自己的父亲,但在同时期成长的人,很多都提到父亲从战场回来后有心理创伤。


埃德蒙·肯珀的父亲就是二战退役军人,他在战争时期常常执行自杀式的作战任务,还参与到太平洋核试爆。他对肯珀的性格有多少影响?我们不得而知。


除了战争创伤造成的影响,20世纪末的美国,性解放运动的高潮可能也改变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认知。


电影、杂志中常常出现裸体,之前被禁止的低俗小说不再非法,以性暴露为卖点的杂志大卖特卖,《花花公子》1972年的销量就高达700万份。


于此同时,媒体为了吸引大众,往往极尽刻画暴力、犯罪等各种大众感兴趣的话题。埃德蒙·肯珀就是乔瑟夫·万巴《警察故事》的忠实观众。


《好莱坞往事》中跟随曼森的嬉皮士。


这些创伤、报道、传播带来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更广泛。


串起《心灵猎人》两季的连环杀手泰德·邦迪(Ted Bundy),是美国70年代最让人恐惧的连环杀人犯之一。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他犯下了超过30起谋杀案,包括强奸与恋尸等变态行为。


今年8月,推特上突然掀起了一场口水仗,主题为“谁是最厉害的连环杀手”,曼森和邦迪的粉丝争执不下,一个女孩还扮演了邦迪的受害者,得到了超过一万的点赞。


克里斯滕森,那位残忍杀害章莹颖的连环杀手,就是邦迪的崇拜者,他曾对女友说:上一个能与我比肩的杀手只有泰德·邦迪。


尽管时间即将来到2020年,很多连环杀手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人物了,但我们仍然不敢说他们已经成为了过去。


当年处理“曼森家族”案的检察官,至今仍在担心曼森追随者发出死亡威胁。

 

克里斯滕森在法庭上,Christine Cornell的素描记录了他的表情。


家庭是第一道防线,

也可能是最先崩塌的防线


经过《心灵猎人》的剖析,“变态杀手”不再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标签,而是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的个体。


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一个生病的身体,他们就是癌变的细胞,我们必须找到癌变的原因和防御机制。


庆幸的是,我们多数人都拥有免疫机制——多半来自家庭。很多连环杀手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支离破碎、问题重重的家庭。


道格拉斯曾在书中说到:这些杀人犯中,我想不出一个不是来自功能失调的家庭,无论他们是被虐待,还是被忽视。


肯珀常年被母亲幽禁在地下室,承受无休止地辱骂;曼森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泰德·邦迪的母亲是未婚生子,生父不明,从小叫的“父亲”其实是外祖父,“姐姐”则是他的亲生母亲。


杀害了93人的塞缪尔·利特尔,母亲是一名妓女,十几岁时就在狱中生下了他,随即被遗弃路边,后来被祖母带走养大。十几岁开始,他就离家出走,在美国各个州流浪。

 

塞缪尔·利特尔多次被捕。图/FBI


除了复杂的家庭关系,还有更多看似美满的家庭,也隐藏着难以察觉的冷漠与忽视,正如道格拉斯所说“一切都在细节中”。


从出生到六七岁,是孩子拥有“爱的能力”最重要的时间,但很多父母把孩子放在摇篮里看电视,或者给个玩具打发孩子自己玩。没有父母的爱抚,他们感受不到精神上的温暖,就很难像常人一样拥有共情。


青春期是矫正孩子观念和行为很重要的时间段,但很多孩子一再地被忽视,甚至被进一步伤害。


2008年,日本秋叶原发生无差别杀人事件,造成7死10伤,加害者加藤智大的父母是社会精英,但回顾他的成长过程,只有八个字“过度保护,夺其意志” 


“不给孩子零用钱,因为不能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不准交女朋友,不能带朋友到家里玩,要学习”,就是这样努力又充满操控欲的父母,让孩子在青春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秋叶原杀人事件案发现场。/Carpkazu/WIKI


一个扭曲人格的形成,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家庭、学校、社会、法律环环相扣,本应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如果某一环严重失职或各个环节都不完善,就可能埋下了罪恶的种子。


这几天网上热议的赵力宝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据羊城晚报2006年报道:


“赵力宝的家境殷实,作为家里的独子,父母对他百依百顺。赵力宝初中没念几天就不愿意读了,整天和游手好闲的人混在一起,还常常偷看黄碟。当父母的从来没有认真教育过他。”


赵力宝案简述。/博主周玄毅


犯罪心理研究最终的期望是能够预防犯罪发生,良好的的家庭环境就是预防犯罪最好的手段之一,但那已经不是犯罪学家能够控制的事情了,甚至他们自己也难以避免。


在《心灵猎人》的第二季里,FBI探员比尔·坦奇的养子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他把一名意外窒息死亡的婴儿放在十字架上。


这是一种超渡仪式还是复活仪式?他又是从哪里学来的?比尔儿子从来没有开口谈过。


但我们可以大胆假设,父亲长期在外边查案,母亲经常神经质般紧张,他们在家里经常讨论比尔遇到的变态杀人案,可能都对比尔儿子的成长造成了影响。


第二季结局,比尔妻子带着儿子搬走了,在一个频临崩溃的单亲母亲的照顾下,这个孩子的成长不容乐观。

 

比尔和他儿子。


不要神话“犯罪心理侧写”,它不是巫术


随着“犯罪心理侧写”被人熟知,这项技能如神话一般地出现在了大银幕。


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唐人街探案》等国产片中,主角根据几个微不足道的细节,甚至闭眼一算,就得出了疑犯的身高、体重、衣着、习惯、爱好等等,仿佛一种通灵术。


心理侧写的确帮助破获过不少案件,但它从“罪犯心理侧写”升级到“犯罪心理侧写”,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心灵猎人》中有个插曲,依靠“心里侧写”找出真凶的霍顿名望渐高,在一所幼儿园里,他根据部分老师和家长的谈话,认定校长有猥亵孩童的行为,校长因此免职。


因猥亵儿童遭免职,校长的事业和家庭彻底被毁,没有工作的老婆几近疯狂,找到霍顿怒吼“他是真的爱孩子”,而校长呢,变成了一个酗酒的流浪汉。


霍顿认为校长有猥亵孩童的嫌疑,但剧中没有给出确实的证据。


贯穿第二季的“亚特兰大儿童案”,至今仍是一个迷案,被抓捕归案的凶手韦恩并非因为24名儿童的案子被判刑,而是通过两名成年人的案子判刑。他一直坚称自己无罪。


无论在国内外,“犯罪心理研究”都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


它不是DNA,不能通过心理侧写,给任何人定罪。它必须接触罪犯,做大量的实地调查或采访,在大量案例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分析,才能对探案和罪案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国内,因为种种原因,研究者想约见监狱中的重罪犯是很难得。当年轰动一时的复旦投毒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觉得很有研究必要,也通过了公安的批准,但到了监狱后就是见不到犯人。


李玫瑾在她的书里写道:“犯罪是全社会的危险,减少危险不是只将犯人绳之以法的事情,我希望更多人知道,这个领域的研究不是为我个人,是为了这个社会所有的人,我们都需要医生。”


李玫瑾在节目中谈到儿童心理。


在大洋彼岸,这门学科的发展如何呢?


到2024年,79岁的埃德蒙·肯珀将迎来第14次假释申请会,届时,对他的判断会准确吗?


肯珀年轻时被关进精神病院,凭其超高的智力骗过了所有人,最终被释放出院。不久之后,他就杀害了第一个女学生。


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监禁,他内心的 “恶魔”被彻底关住了吗?恐怕没有心理学家敢断言。


2000年,肯珀在狱中与警察合影。



[1] How did one man kill 93 people over 35 years? He targeted the women no one saw. The Guardian. 11 Oct 2019
[2] Samuel Little’s Family: 5 Fast Facts You Need to Know,heavy.com,Oct 6, 2019
[3]50 years later: Prosecutor who sent Manson followers to prison looks back,The Mercury News, Aug 6, 2019
[4]Why Are There More Serial Killers in the U.S. Than Any Other Country ? , A&E Networks, May 14, 2018
[5]OHN DOUGLAS ON HIS LIFE'S WORK: TALKING WITH KILLERS,CrimeReads,May 29, 2019
[6]《幽微的人性》,李玫瑾,北京联合出版社
[7]《FBI心理分析术》,罗伯特·K·雷斯勒 、汤姆·夏希特曼,江苏文艺出版社
[8]《异类》,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中信出版社
[9]《誰でもいいから殺したかった!》,碓井真史,时报出版社
[10]《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中国刑事网,周凌。
[11]《连环杀手去世30年后,为何美国仍有人对他产生畸形迷恋?》,东方网,陈思众。
[12]《1980年代连环杀手层出不穷的缘由揭秘》,BBC,Jessica Murphy
[13]《律师朱爱军眼中的高承勇: 一个可怕的“老实人”》,界面新闻,陈慧东


✎作者 | 张家明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xzk96818
推 荐 阅 读
点 击 标 题 即 可 阅 读 全 文


这么热爱密室逃脱的,大概也就中国人了


李国庆&俞渝:谁能敢作敢当当


鳗鱼都快被吃光了,做人还有什么意思


我不吃早餐是因为懒吗?是因为贵!


来武汉你走得出光谷,算你赢


《致命女人》砍下9.3分,男人再不反省就晚了


你一个月才挣三千,不是没有道理的 | 招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