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怕病毒而拒绝进口肉,就是因噎废食

晏非 新周刊 2020-08-17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有谁会注意到靠肉联厂维生的人们?/《我的天才女友》

肉类加工企业的属性,决定了从业者的低收入属性。在这群只求温饱的人面前,疫情的反扑,或许是一种必然的无奈。

当病毒污染侵入食品加工厂,我们的饮食还有安全可言吗?


发生在生鲜供应链上的感染,几乎同时在全球各地暴发,让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起这个问题。


6月13日暂停营业的新发地市场,已不见往日的热闹。/图虫创意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4月至今,全球至少曝出近20起肉企工厂工人聚集性感染事件,涉及西班牙、德国、英国、荷兰、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多个国家。


德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通尼斯17日发表声明称,德国肉联厂657名员工感染新冠病毒。


英国最大的鸡肉供应商两姐妹食品集团,在威尔士的家禽加工厂暴发疫情,共发现58例确诊病例,200多人处于自我隔离状态。该企业亦与肯德基签有供应合同。


在英格兰北部的克莱克希顿,科博肉类加工厂的165名工人被检测出新冠肺炎阳性,而他们专门为英国大型连锁艾斯达超市供应培根制品。



从海产到肉禽再到零食,病毒似乎无孔不入。看起来,即便限制住了外来的人,也很难挡住搭载在食物上被运输而来的危险。


生鲜加工厂,病毒培养皿?


肉禽水产等食品供应链频频暴雷,令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瞬间提高到120%。


为防病从口入,国家卫健委更新了防护指南,要求消费者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的肉制品,可用器皿装水清洗,以防溅洒污染。同时,处理完生肉之后,要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


除了“生肉不能冲水,那洗澡该怎么办”之类的调侃,人们更关心的是:为何肉类加工厂及冷链,会成为病毒蔓延的新温床?


从今以后,做饭又要多一道工序。/图虫创意


关键在于食品加工厂的环境。


为保证食物的新鲜度,避免被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污染,加工厂内往往会保持低温,而这偏偏就是新冠病毒繁殖的一大利好条件。


另外,工人会在处理的过程中不断用水喷洒生肉,这一操作势必会生成大量气溶胶,这就为新冠病毒提供了一大“优秀”的传播途径。


同时,工厂中的处理机器、操作台等设备,大多都是用塑料和不锈钢等材料制成,而新冠病毒在这些材料的表面存活时间最长可达三天。这便是病毒最“好”的栖身之所。


《我的天才女友》中,通过镜头直观展现了上世纪意大利肉联厂的环境及分工。


那么病毒从何而来呢?


要知道,工厂一般会通过强力通风系统实现对空气的净化,加上各种机器的操作,噪音在所难免。工人们不得不靠高喊来实现沟通,这又增强了飞沫的传播。一旦工厂的防护措施不到位,就很容易引起疫情的暴发。


2018年,报道了挪威三文鱼出口量创纪录的相关新闻中,附上了工人未佩戴口罩的工作照。


因供应链而引爆的疫情

新冠绝不是第一次


事实上,这不是第一起由食品进出口贸易引发的危机。


早在1996年,英国便出现了由朊病毒引起的疯牛病病例,数量占全球96%以上,导致欧洲、亚洲、非洲多国全面停止英国牛肉及相关产品的引进。


2001年,日本也发现了首例疯牛病病例,直接导致中国叫停了以肉质柔嫩闻名的松阪牛肉、神户牛肉等的进口。


食用疯牛病病牛可能会患上变异型或新变异型克雅氏病,病患会出现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病情恶化,最终往往死于肺炎或自主神经功能衰竭。而所有朊病毒引发的疾病,目前都缺乏有效的特效药物。


尴尬的是,疯牛病在日本出现的十年后,口蹄疫又登场了,中方不得不禁止日本偶蹄动物(猪、牛、羊等)其他制品的进口。直到2019年12月19日,我国才终于解除日本和牛的进口禁令。


想吃口牛肉怎么就这么难。/图虫创意


2018年到2019年间,国内发生了数起非洲猪瘟疫情。由于中国生猪存栏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疫情使得全球的生猪存栏量减少了近四分之一,猪肉供应缺口逐步扩大。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数据,在2019年11月,全球肉品价格飙涨18%,涨幅创8年来新高。以至于去年的我们,经常能感受到来自猪肉价格的“降维打击”。


虽说我们食用的猪肉不怎么受进口的影响,但寄宿在蜱和吸血昆虫体内的非洲猪瘟病毒,通过猪场、运输车、设备和衣服等途径,就能实现跨地域传播。而这同样关系到全球食品贸易供应链的管控。


正如荷兰合作银行分析师克里斯汀‧麦克拉肯所说:“只消一块受感染的猪肉进入供应链,全都会再次被污染。”


爱猪肉人士,去年想必受尽了口腹欲的苦。/图虫创意


不得不说,以上每一个因生鲜运输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可能造成的后果都不一定会比新冠病毒小。但在无法回避的全球化趋势面前,这样的情况只会越来越普遍。


为什么我们戒不掉全世界的肉


既然来自世界各地的肉这么危险,为什么我们还戒不了“外来肉”,不能靠自产自销实现“吃肉自由”?


首先是养殖上的限制。以肉牛养殖为例,中国以散户养殖为主,产业呈现发展小而散的格局。


自繁自养所要求的资金和技术水平,是绝大多数中小养殖户难以达到的高度。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母牛繁殖存活率、肉牛的酮体重及培育效率都偏低,从而导致培育成本偏高,市场供应量减少,吃力不讨好。


养牛这件事,可不是水美草丰这么简单。/图虫创意


而这回引发二次疫情的“传播载体”三文鱼产业,同样是我们的短板。我们常说是三文鱼实际上是指大西洋鲑鱼,这一深海品种在中国是无法养殖的。


Salmon Business数据显示,中国每年都要进口约10万吨三文鱼。挪威海产品委员会预计,到2025年,中国每年将消费24万吨三文鱼。


而即便是我们具有优势的肉禽养殖行业,有时也需要靠进口来对抗偶尔出现的供不应求的局面。


虽然猪瘟暴发已经是去年的事了,但直到今天,猪肉市场的供应缺口依然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预测,至少要到2022年,我国的猪肉供应才能恢复到2018年上半年非洲猪瘟之前的水平。


生猪繁育也需要时间。/图虫创意


要填补需求,免不了进口。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肉类和家禽进口达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同比增长了137%,而进口总量为218万吨,同比增长了85%。


正是全球化食品贸易的存在,让我们始终能吃到各式各样的美食。如此背景下,也只能靠各地海关加强检疫、口岸消杀等工作,从源头上遏制病毒的流入了。


艰难求生的人们

无法回避的反扑


在这次“生鲜危机”中,受到最多苛责的莫过于奋战在食品供应链第一线的工人们。


当科普界纷纷为三文鱼“鸣冤”、力证没有肺的鱼类不具备病毒传染性的时候,不少人将矛头指向了操作车间不戴口罩的工人们。


这张被疯狂转发且引起恐慌的照片,同样来自2018年关于挪威三文鱼产业的报道。


确实,肉类加工企业的属性,决定了它劳动密集度高、工作强度大、劳动报酬偏低等特征。


从业者多是低收入群体或移民,为了一日三餐,丝毫不敢懈怠工作。而如果企业迫于疫情停工,他们的生活很有可能难以为继。


企业的保障制度也是一大硬伤。上文提到的英国两姐妹食品集团暴发疫情后,其员工向CNN反映,一旦请病假,他们只能得到20%的法定病假工资。这样的隔离“成本”,他们担不起。


低收入所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他们只能选择有限的居住和通勤条件,接触的人更多,感染的新冠肺炎的风险也更高。


如果企业没有防疫意识,那么当工人们勉强解决温饱的时候,又怎能苛责他们不戴口罩?


不管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家庭条件艰苦的二姐大雨,还是《我的天才女友》中离开了丈夫的莉拉,都选择了肉联厂作为生活的出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这次北京暴发二次疫情,一外卖员病例引起了不少市民的恐慌。据朝阳区疾控机构流调显示,6月1日至17日期间,该外卖员平均每天接50单左右,接触人数可谓相当可观。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位男性外卖员已是47岁“高龄”,每天工作时间为7时至21时,长达14个小时。若非生活所迫,相信谁也不愿意付出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将自己投入在如此高风险的环境中吧。


每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危机,都应引起我们对产业与结构的反思,而非简单地指责个人。恐慌、甩锅、制造混乱,通通解决不了问题。向利益方问责,要一个中肯的答案,不放弃正当合理的知情权,才是我们身为普通人表达诉求、推动行业进步的正确方向。


Why meat processing plants have become Covid-19 hotbeds, Anna Stewart, Ivana Kottasová and Aleesha Khaliq, CNN,2020-06-27
《瘟疫中心的北京新发地:亚洲最大农产批发市场的意外休克》,端傳媒 Initium Media,2020-06-22
《百事公司北京大兴厂区新增4例确诊 已有12例》,财新网,2020-06-23
《百事北京分厂聚集性疫情背后 仍有多个疑问待解》,界面新闻,2020-06-24
《不要用水龙头直接冲洗生肉 疾控专家教你正确做法》,浙江在线,2020-06-19
《国外肉联厂成疫情重灾区,进口肉还能放心吃吗?》,中国新闻网,2020-06-25
《非洲猪瘟首次入侵中国,影响几何?》,卢伊,凤凰WEEKLY,2018-08-29
《中国非洲猪瘟疫情到底有多严重?》,RAYMOND ZHONG, AILIN TANG,纽约时报中文网,2019-04-23
《上帝的诅咒:一个连遗传物质都没有的蛋白质》,丁香园,2019-11-02
《日本和牛解禁,我终于不用再吃假货了》,九行,2020-02-11
《“三文鱼事件”影响进口生鲜?》,环球时报,2020-06-15
《非洲猪瘟仍是推动中国猪肉进口激增的主要因素》,国际畜牧网,2020-05-21
《美国555人德国1331人,海外肉联厂为何频发聚集性疫情?》,上观新闻,2020-06-22
✎作者 | 晏非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xzk96818


微信更改推送规则,点击【在看】【星标】
在每一篇推送里,与新周刊及时相遇

推 荐 阅 读
点 击 图 片 即 可 阅 读 全 文

最真实的武汉,刚被这个日本导演拍出来


敢挑战中国人煎饼霸主地位的,只有它了
做了这么多年的眼保健操,可能只是心理按摩
《一剪梅》火了,跟这首歌可没什么关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