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拿奖就骂运动员的人,到底怎么想的?

良豪 新周刊 2021-08-06

王璐瑶:“巴黎我还会再来”。/微博@王阿瑶_

奥运赛场上,输赢乃兵家常事。与奖牌失之交臂,怎么就不配拥有掌声和鼓励了?


我们崇敬在努力拼搏的每一位运动员,是因为我们爱他们在失利之后再把它赢回来的信心,爱他们用汗水和挫折换回的荣耀,而不仅仅是只关注奖牌榜上伴随赛程变化的数字。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为你挂上奥运奖牌了,我的老搭档。”

7月26日晚上东京体育馆里,许昕和刘诗雯站在亚军颁奖台上,互相为对方戴上奖牌,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无数中国观众感动不已。


在此之前,许昕/刘诗雯在混双乒乓球决赛中,以3:4不敌日本组合水谷隼/伊藤美诚,遗憾地错过了众人期待的国球首金。

“我觉得在之前备战中,我们吃了很多苦,但是最终竞技体育看的是结果,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大家都会记住谁站在冠军领奖台。”许昕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落寞地说,这个结局对于整个中国队“应该都接受不了”。

刘诗雯在接受采访时哭着向网友道歉的画面,让不少关心国球比赛的网友倍感心疼。发布会回放视频里,全是“真的太不容易”“银牌一样了不起”“无论结果你们都是中国骄傲”的弹幕。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女排对战美国队再度失利,有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指责女排用人不当;初次参加奥运会的王璐瑶,无缘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因为一条微博而陷入了舆论漩涡。

竞技体育,总有胜负。但激烈的舆论显然让很多只想安安静静看比赛的网友摸不着头脑:没能拿到奖牌、暂时失利的运动员们,怎么就不配拥有掌声和鼓励了?

失利,然后被陷入舆论漩涡

东京奥运会开幕后的第二天,舆论矛盾便伴随着中国运动员的失利频繁而尖锐地出现。

在无缘气步枪决赛之后,王璐瑶在微博里写下19个字,并配上了一张没有穿队服的自拍:“各位抱歉,很遗憾,我承认我怂了,三年后再见吧~”


挑刺的评论瞬间涌进了评论区。头一条留言——“你就是这个态度跟祖国人民说话的?”——成了舆论的焦点。

另一边,中国女排在小组赛中两次均以0:3不敌对手。这边厢,网友同情手腕疼得发不上力的朱婷;而另一边,自由人王梦洁在赛事上表现不佳,成了被攻击的靶子:

“哎,我脚粘了502,就不动”“真的被气到,躲球第一名”“去参加游泳吧,划水挺好的”……各种带刺的言论从四面八方袭来,以至于王梦洁不得不关掉了微博的评论区。


有观众显然看不下去。“不能因为她们发挥不好,就劈头盖脸地骂过去。”

的确如此。王梦洁——以至于郎平执教的中国女排——没有满足渴望求胜的观众们对卫冕的期待,自然成了人们抨击的理由。

体育很难有常胜将军,我们奋力追求胜利,但有时候我们也必须接受失败与遗憾。但是,在当下人人都是解说家的年代,只要自由解读,似乎就能发表任何形式的谴责、谩骂,甚至网暴。

这种怪象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最起码,从刘翔在北京奥运会因伤退赛而被贴上“刘跑跑”的标签之后,就没有断过。

奋斗过就是胜利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要金牌”是很多中国人对待奥运会的基本要求。的确,作为竞技运动,金牌和奖牌的数量多少,代表的不仅是竞技技能,而且是国家实力、民族气魄。夺奖牌是运动员征战奥运的初心,这一点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随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唯金牌论,早已不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金牌从来都不是唯一目的,奋力拼搏才是奥运会真正的底色。

无论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长辈级”选手,他们对奥运会的概念都是一样的:奥运会的过程比结果重要,奥运精神比奖牌更有价值。

因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

7月24日,第四次征战奥运会的中国跆拳道选手吴静钰在复活赛中不敌对手,遗憾地结束了她的奥运之旅。

“我可能就要告别这个赛场了。”吴静钰微笑着面对镜头,眼里含着泪花。


第二天,吴静钰更新了一条微博。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衷心的感谢你们近20年来的陪伴和支持!大家的留言和私信我几乎都看到了,虽未能一一回复,但都铭记在心。我在本届东京奥运会的比赛结束了,虽然遗憾没有站上最高领奖台,但经历是最宝贵的财富。努力去做一件事,不是得到就是学到……”

这条微博发出之后,评论区里很快便被各种祝福填满。央视著名体育评论员于嘉在评论里鼓励道,“特别棒!伟大的运动家!加油,未来更加精彩!”


这是吴静钰第四次征战奥运会。她也是世界跆拳道史上,首位连续参加四届奥运会的女运动员。尽管年岁让这位老将难以继续承受高强度的训练和捉摸不定的对手,但是奥运会这条创造历史的路上,无论得失,都是她的财富。

我有成绩了,我不需要再证明什么。我只是发自内心地还想为祖国做一份事业,这份事业非常光荣,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能量。”

“奋斗过,就是胜利。”这种心胸宽阔的体育气度,不分国界。

我们都知道乌兹别克斯坦运动员奥克萨娜·丘索维金娜(Oksana Chusovitina)背后的传奇故事。她曾代表三个不同国家——独联体、德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参加奥运会,摘得了无数奖牌。29年的征战生涯中,她从最开始为国家出战,到为患白血病的儿子阿廖沙而战,最后到为自己而战。

在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这位体操界的“常青树”完成了奥运生涯的最后一跳。在场的所有人——不论是教练、同场竞技的其他体操运动员还是裁判,甚至安保人员——纷纷起立鼓掌,向这位连续参加过八届的世界体操传奇名将致敬。


“这是喜悦的泪水,因为有这么多人支持我。”丘索维金娜擦干眼泪,对着镜头双手比心、送出飞吻,用全世界共通的表达方式向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观众们致敬。

“我本可以在25岁、30岁时停下来,但我没有。”东京奥运会开始前,丘索维金娜接受国际体操联合会采访时说。“我不会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如果我能做到,谁会说我做不到呢?如果你不尝试,你永远不知道你能走多远。”

事实证明,她做到了。尽管丘索维金娜没有获得奖牌,但是她已经获得了全世界观众的认可。

没有谁本应拿第一名
没有谁必定拿第一名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

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一段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的比赛片段意外走红。

在当年的男子100米自由泳预选赛中,小组中仅一人参赛的赤道几内亚的游泳选手埃里克·穆桑巴尼(EricMoussambani)以1分52秒的成绩创造了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的“最慢记录”。当他的手触碰到终点,近乎虚脱地浮起身子时,整个观众席完全沸腾了:许多观众自发从座位上站起来,用雷鸣般的掌声向这位精疲力尽的选手致敬。

埃里克一边扑腾,一边努力向前,以极慢的速度往前蠕动。

当年澳大利亚的泳坛传奇伊恩·索普(Ian J. Thorpe)全程旁观了他的比赛,并说:“这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

诚然,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获胜,也不是征服,而是全力以赴。运动员们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为荣誉而战,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有错。我们尊重每一位获得好成绩的运动员们,用鼓掌和喝彩支持他们继续前行。

即便是失利,我们首先给他们的应该是掌声和鼓励,而不是扔给对方压力山大的包袱,更不应该是无止境的谩骂、戏谑甚至是“冷暴力”——这些鸡蛋里挑骨头的行为,就是在赤裸裸地践踏奥运精神。

比如在7月25日进行的男子公路自行车大组赛中,唯一参赛的中国选手21岁小将王瑞东在距离终点还剩下100公里的时候退赛。消息传出后,很快便遭到了部分网友的质疑,认为王瑞东“毫无体育精神,竟然在比赛没有完成的时候选择退出比赛”。

但是,如果细读比赛规则,便能发现这种质疑毫无意义。公路车赛赛事规定,运动员在判罚点位上如果落后领先的运动员超过12分钟,就会被裁判强制要求退赛,也就是被“关门退赛”。这与运动员的意志力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公路自行车大组赛中,21岁小将王瑞东是唯一参赛的中国选手。

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千千万万,能拿到奖牌的自然是竞技场上的佼佼者。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体育就是和平,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因为体育精神的核心,就是无关乎别人,只在于挑战自己——无论国籍、年龄、出身、语言,只要站在体育竞技场上,每个人都是值得致敬的英雄。

没有谁本应拿第一名,没有谁必定拿第一名。
 
我们崇敬在奥运会上努力拼搏的每一位运动员,是因为我们爱他们在失利之后再把它赢回来的信心,爱他们用汗水和挫折换回的荣耀,而不仅仅是只关注奖牌榜上伴随赛程变化的数字。

今天的中国,已经在各项体育赛事上取得佳绩,但体育理性应该伴随着大国成长的步伐同步进步。用包容之心看待每一场胜败,用更成熟的心境看待运动员们的每一次努力,用尊重和谅解善待失落的运动员,这才是我们观赛时应该有的底气和心态。

随着赛程继续,下一次失利过后我们能不能变得心态成熟,还是个未知数。但我们和13年前的那次挨骂相比,也许能端倪到一丝丝的迹象:

东京奥运会开幕的那个晚上,早已经把微博当朋友圈的刘翔写下了这样一则微博:“帅气的中国代表团。”文字的下方,是中国代表团高举五星红旗入场时的动图。

评论的下方,都是网友对刘翔的回忆。最热门的一条评论的正文则是复制了刘翔微博的正文内容,配上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翔飞人”打破纪录时高举五星红旗的图片。


刘翔对这条评论回复了两个字:享受
[1] 痛失金牌时,我们应该对运动员说些什么?半月谈. 2021-7-27
[2] 奥运开赛,为何被网友留言“戳到了”?人民日报评论. 2021-7-26
[3] 跆拳道老将吴静钰:我的比赛结束了,中国的跆拳道比赛才开始. 观察者网. 2021-7-25
[4] 别再网暴那个发自拍的女运动员. Vista看天下. 2021-7-25

[5] Gymnastics-At 46, Chusovitina bids farewell, again, after eighth Games. Reuters. 2021-7-25

✎作者 | 良豪
✎校对 | 向阳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xzk968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