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民大会堂,故宫之外的另一座艺术品宝库!

2018-01-26 古玩古董收藏论坛

点击上方蓝字  免费订阅


🌷 27 47951 27 13249 0 0 7148 0 0:00:06 0:00:01 0:00:05 7146玩古董收藏论坛🌷

邀 请 全 球 古 玩 爱 好 者 聚 会

24小时陪聊,关注聊聊看

关注公众号,即可进入论坛!

全国1000多万爱好者,在🌷古玩论坛🌷聚会!



作为建国十周年建成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人民大会堂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大型集会召开的地方。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从设计、建造到装潢耗时不到一年的庞然大物,却是除故宫外的另一座艺术品宝库。从建立初期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大会堂共收藏了1000多件作品。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满口湘音、身穿粗呢制服的毛泽东从紫禁城经过,他凝视着红墙金瓦的金銮殿,对周恩来说了这么一句话:“今后,我们也要建一座人民自己的‘豪华客厅’!”


1958年底,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审查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设计方案。


10年后,毛泽东的愿望得以实现。1959年9月2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前夕,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并交付使用。周恩来总理建议,会议厅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字来命名。而在这之前,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已传向全国各地:中央布置各省选送代表各地最高水平的地方工艺品进京,以陈列会堂各大厅。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这些来自民间,由人民创作的工艺精品,是如何走进神圣、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的?它们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下面来一一为您揭晓。

铁打的“迎客松”




人民大会堂贵宾接待厅内,有一棵“迎客松”,却是一幅铁画。这幅铁画是一次画家和铁匠的结合,由安徽省著名新安派画家王石岑与民间铁画艺人储炎庆共同完成。



王石岑(左)储炎庆(右)


当时,王石岑脚穿纱袜,站在拼凑起来的竖2.5米、横4.5米的巨幅宣纸上面,奋笔纵横,几易其稿。当画稿终于完成时,储炎庆带着他的八大艺徒和几十个工人,将制作车间搬到合肥模型厂,按照画稿潜心进行锻制。



铁画《迎客松》的枝干到主干的组接奇巧无比,重重叠叠。枝干上一圈一圈的鳞皮,有凸有凹,有明有暗,正是各种形状的锤痕所显示出来的效果。而它的每一节小树枝,由60到80枚松针为一组锻接而成。



当年,没有电焊机,全部是通过手工,一根一根锻打出来,然后加工成松花、松枝,耗费的工时不计其数,真可谓千锤百炼。在连接主枝干的时候,工人将刚刚从炉里烧红的枝干趁热合成在一起,持续的时间只有几秒钟,需要多人配合,步调一致。



最终一幅由 200 公斤熟铁,用最原始、最耗时、最耗工的锻钢技术锻造而成的巨作终于完成。《迎客松》制作完成后,被送到了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不久,周恩来总理到安徽厅观赏,大为赞赏:“这幅铁画做得太好了!铁打的迎客松,象征我们祖国的万古长青,再说我们中国人好客,迎客松的寓意很好。它既有政治气派,又有艺术魅力,是美与力的最佳结合。”



周恩来等人在大型铁画《迎客松》前留影


就这样,周恩来一眼看中了这幅《迎客松》,并指示工作人员将其重新安置于接待厅,让它作为中国人民友好、好客的象征,广迎五洲宾客,广结四海朋友。


储炎庆与他的女儿储金霞


后来,这幅铁画由于年代久远,有一些断裂和变形。大会堂管理处特意请来储炎庆的女儿、也是他的传人储金霞,巧手修复这幅“迎客松”,重现了昔日光彩。


总理一手托起的狮子


仿紫铜狮子


1959年新中国的第10个国庆节,中外宾客欢聚人民大会堂,在宴会厅门口,周总理信步走到一对两米多高的古铜色狮子面前,指着它们对外宾说:“我可以用双手把它举起来!”话音未落,只见总理摆开架势,双手轻而易举地一下子就把狮子托起,让一旁的外宾看得目瞪口呆,好生疑惑。


人民大会堂刚建成时福建厅内的陈设


奥秘在哪?周总理笑着说:“非我力能举鼎,这不是铜铸的狮子,而是福州脱胎漆器仿紫铜大对狮。”一时间,在场的外国友人无不惊叹,盛赞中国工艺的高超,福州脱胎漆器也因此名声鹊起。当时陪同的郭沫若先生还写下了“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的诗句,赞誉这种神奇的漆器制作工艺。


图中这位站着的老者是福建著名漆器艺术家李芝卿


这一对神韵独特、质地轻巧的仿紫铜狮子便是我国著名脱胎漆艺专家李芝卿的杰作,它们至今摆放在人民大会堂的北大厅。


关于仿紫铜狮子的创作灵感,还是源于李芝卿游览福州西湖公园时,看到的一座名为开化寺的老庙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它们完全不同于北方派狮子的威武,而是充满了南方的灵气与温和。


福州开化寺石狮


李芝卿他心想,何不以这对石狮子为模型,脱制出一种新型的作品呢?中国人好客,在宴请招待中外宾客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门前,放置这样一对造型的狮子,既能表现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吉祥文化的特点,又能让中外客人感受到福州脱胎漆器的独特魅力。


可是,用轻巧的漆器表现厚重、威猛的狮子,似乎能难想像,可以说,漆器不是塑造狮子的最佳载体。李芝卿决定将自己独创的仿制古铜器的方法用于脱胎漆器狮子的制作。几个月之后,脱胎仿紫铜大对狮制作完毕,并送往人民大会堂。在安装时,这貌似千钧难举,实乃一指可移的狮子深受工人们的喜爱,它们栩栩如生,憨态可掬,俨然成了人见人爱的“狮子王”。


差点被“枪毙”的瓷板画


王锡良


1959年,随着人民大会堂装修完毕,年仅37岁的王锡良为自己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为他带来巨大荣誉的工作,就是为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创作大型瓷板画《革命摇篮井冈山》。画1米多高,3米多宽,整幅作品气势雄浑。


图1是人民大会堂刚落成时,陈列于江西厅内的瓷板画《圭峰奇秀》(摄影/刘禄山)。


从元代开始,江西景德镇就是中国的制瓷中心,并从明洪武年间开始设立“官窑”专为皇家生产陶瓷。清康熙、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中开始出现绘有中国画图案的陶瓷作品。但国画是平面的,陶瓷是立体的,陶瓷绘画材料笔法与国画也存在差异,想在陶瓷上呈现中国画的效果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当然,在王锡良看来,这些基本的技艺并不算难,而难在要画出没有画稿可循的井冈山全景。而且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用现实主义题材,完成这么大的瓷板。


今天的江西厅内,有一幅名为《革命摇篮井冈山》的绘画作品,它已不是当年的瓷板画,而是画家余新民的国画作品。


王锡良向领导要求去井冈山实地体验生活,充实画作的内容。“井冈山那么大的山,几个哨口我都是靠脚量着去”。王锡良带着干粮在山上住了十多天,写生的纸就用了上百页。


半个月后,王锡良开始根据写生的素材进行创作。烧制完第一块时就有人议论纷纷,因为他不是用玻璃白填底色,而是直接将色料填绘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绿之类颜色,简化了工艺,但画意更浓。其中最尖锐的批评就是“画了二十多年瓷器,连料性都不懂,还想进人民大会堂!”


左为王锡良


王锡良的作品在景德镇艺术瓷厂烧制出来后,被送往省城南昌,果然引起了一些议论。王锡良被通知立即赶往南昌解释此事,景德镇其他人画的都得到了肯定,就王锡良的过不了关。来不及再重新画了,王锡良决定赌一把,拿到北京试试看。


结果作品一到北京,其他人的被刷下来了,瓷板画就留了王锡良这块。因为专家们对他新表现手法的探索给予了很大的肯定。最终,王锡良创作的《革命摇篮井冈山》以其大气磅礴得到了一致赞扬,挂在了人民大会堂江西厅,挂了许多年。


刻在石头上的“丰收”


这一尊散发着田野丰收气息的香炉,就是青田石雕的代表作《五谷丰登》


1959年国庆前夕,正逢人民大会堂落成,北京城内“双重喜庆”的氛围尤其浓烈。一件名为《五谷丰登》的青田石雕作品,也带着“丰收”的气息,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有美学家在看了这件作品之后,如此评价:石头给了作者以灵感,而作者则给了石头以永恒的生命!


尽管获得不少好评,可《五谷丰登》的诞生跟时年41岁的的创作者浙江省青田县石雕艺人林如奎遭遇的人生一样,并不顺利。



林如奎出生于青田县山口镇,多年的乡村生活使他对农作物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和与生俱来的热爱。1957年秋,有一天,林如奎与朋友相约去村中的溪流抓鱼,途经一片高粱地,望着颗粒饱满的高粱穗,林如奎突然灵光一闪:当时石雕作品题材中尚无高粱等农作物,如果雕刻高粱,不仅在题材上是一种创新,而且还能表现出青田石的“彩石”特色,何不一试?


为了创作,他又决定来年亲手种植高粱观摩,再着手雕刻。可谁知,他还未动刀创作高粱,便在1958年1月的“整风”运动中受到了无辜的打击,这个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投身于浙南地下斗争的老党员被撤消了党内外一切职务。政治上的打击反而使林如奎“因祸得福”,摆脱了行政事务上的重担,使他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专心致力于石雕艺术的创作。



1959年初,已被划为“右派”的林如奎被调到了县石雕厂的创作组进行石雕创作设计,为建国10周年和人民大会堂的建成献礼。当时,由于正值“大跃进”时期,省里领导得知林如奎擅长农作物的雕刻,便想让他创作一件顺应时势的作品。


林如奎接到任务后,结合已有作品的经验,决定将高粱、玉米、稻谷、小麦、大豆等农作物融为一体,展现一幅喜庆的丰收场面。在秋收即将来临之际,他运用娴熟的立体镂雕、圆雕等技艺,终于将农作物“移植”到了五彩斑斓的石头之上——那略红的部分被雕镂成高粱,金黄的部分被刻成粟米,黄绿的部分则被处理成叶子及怒放的山花……每一片叶子和每一个稻穗,他都运用细腻的刀法去完成,上下左右既有空间感,又都连筋带骨,一体化地组合着画面,集中而又不落俗套。


著名石雕艺术家林如奎与作品《五谷丰登》合影


林如奎以《五谷丰登》来为这件作品命名,通过他一刀一刀的雕刻,他想告诉人们:生活的富裕谁都向往,而这种向往也需要勤劳来完成。


毛泽东唯一题字的画


《江山如此多娇》


1959年6月,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傅抱石在湖南长沙、韶山一带参观写生,7月上旬,他突然接到江苏省国画院要他速归的电报:“抱石同志,中央来电,请你火速进京。”


关山月与傅抱石共同创作《江山如此多娇》

于是他中断了写生,匆匆赶到南京家里,才知道周恩来总理和陈毅等人点将,要他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一幅巨制迎接建国10周年,合作者是岭南派的关山月。而画幅之大在中国绘画史上也不多见,宽9米、高5.5米。



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送审稿本)1959年


1959年9月中旬,周总理来到人民大会堂现场作最后的审定。总理仔细地从各个角度观察了大画,在赞扬的前提下提出了意见:画幅挂在人民大会堂还是略显小了些,此外太阳也要加倍放大,并要用最好的朱砂上色,才能永葆光辉。



两位画家在听取了总理的意见后,立即动手修改,将画幅扩大到宽9米、高6.5米,画中的太阳也加大了一倍。他们不分昼夜地工作,直到9月下旬,才算基本完成了这幅巨作。



《江山如此多娇》局部


更有意义的是,9月27日周总理亲自去请毛泽东主席为该画题词,而当时毛主席不在北京,去了乡下,但他还是在百忙之中写了四幅“江山如此多娇”题词,还亲自在有的字旁打了圈。回函中写道:“供选择。”大家分析,大概圈多的是毛主席自己感到满意的,不妨挑圈多的字拼起来,果然十分和谐。然后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正宇教授负责把“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字放大描摹在画面上,整整用了一个通宵的时间才完成。


当代“中国松王”之作




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首绝当推奇松。刘晖乃黄山人,生于斯,长于斯,从小放牧村前屋后的松林间,所以对黄山松情有独钟。他画的松堪称一绝,人民大会堂正门巨幅国画《迎客松》就是其代表作。



刘晖


当代中国画大师黄胄赞:“从古代到现代,还没有一个画家像刘晖这样对松树作了这样深的研究。”为了寻觅那些常人难见的奇松,履艰历险,足迹遍及黄山的角角落落,还曾一不小心从悬崖跌落下去过。



1984年,方毅副总理访日,将刘晖作品作为国礼赠给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


伫立在这幅画面前,云涛中的古松仿佛让人感觉到强烈的生命呼唤。在人民大会堂宽阔的大厅中,仿佛看到顶天立地的巨人,不得不让人进行深刻的哲理思考。


悬挂的第一幅油画



1997年,人民大会堂开辟重庆厅,以画三峡题材出名的陈可之被选中为重庆厅作画。其创作颇有些记录现实、怀古抚今的味道。陈可之用了一个多月创作《三峡晨曲》,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由于不能折叠,重庆后来找了一辆加长的车,才把这幅长5.7米,宽1.5米的《三峡晨曲》不卷不折地运到了北京,它成为了第一幅悬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油画。


八张画拼接而成的巨幅国画



《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故宫大展》嘉宾于人民大会堂悬挂崔如琢作品《荷风盛世》前合影


2011年6月,自幼习书画,曾拜李苦禅门下的崔如琢接到人民大会堂的邀请,要他为二楼回廊北侧的墙壁创作一幅国画。


崔如琢


画什么是个问题,背面傅抱石和关山月的作品是一幅山水,按照中国画的题材,花鸟当然是首选。于是崔如琢提出画荷,他说,“荷”,象征“和”,有“和谐”之意。荷叶的风,谐音“逢”,意味“和谐逢盛世”。



完成整体创作,崔如琢用了8天。最终,这张巨幅国画被命名为《荷风盛世》。2012年初,在盛大的仪式后,《荷风盛世》被正式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二楼回廊北侧的墙壁上。由八张画拼接而成,画心长18米、宽2.8米,装裱完成之后,长20米,宽度到达3米多,画面总面积比其背面墙壁上的《江山如此多娇》要大三分之一。


首幅描绘北京风光的画作


2006年,邱汉桥创作的以香山红叶为题材的巨幅山水画《金秋无际》悬挂于人民大会堂,成为首幅人民大会堂收藏的描绘北京风光的画作。该画长5.3米,高2.1米。足足创作了2个多月



《金秋无际》描绘的是秋天的香山,朱砂渲染出了鲜艳的红叶,潺潺清泉弯曲流泻,意境悠远。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据介绍,之所以用《金秋无际》替下潘天寿的《松》,主要是因为画作所在的位置——浙江厅、广东厅之间的空地是重新装修的,是专供游人照相的场所,墙壁是棕黄色麻面的大理石,《金秋无际》更符合这里的新环境。


人民大会堂珍藏的其他绘画作品



黄廷海《江山永固水长流》



黄廷海先生是从南京走向全国的山水画大家,他独创的新江南山水画和深厚的学术理论著作,使他成为新金陵画派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之一,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画坛百位杰出画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时,黄廷海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山水画《江山永固水长流》,这是继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以后,江苏山水画家奉献给人民大会堂的又一幅经典之作。


刘国辰《硕果累累》


河南66岁的退休工人刘国辰创作的国画作品《果实累累》于2007年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唐嵒《报春图》


《报春图》


来自江苏的画家唐嵒的国画作品《报春图》于2009年5月也被人民大会堂收藏,素材来源于他喜爱的梅花,而民间则因他多画梅,给他起了“东方一枝梅”的雅号。


陈清泉《气壮山河》



2011年的春天刚刚来临,中国书画院山水画艺委会主任、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副院长、著名画家陈清泉先生的巨幅国画《气壮山河》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王成喜《报春图》


作者王成喜(1940—),中国著名国画艺术家,生于河南省尉氏县。画作为1988年为人民大会堂所作,画面长8.5米×高3.2米。用红梅表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生机勃勃的景象,讴歌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王天胜《鹤翔昌瑞》


作者王天胜,1946年12月生,祖籍山东省文登。2009年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工笔画《鹤翔昌瑞》。


卢志学《山高水长》


山高水长


作者卢志学,1941年生于吉林省扶余县,祖籍山东。《山高水长》长6米,宽3.5米,创作历时近4个月,既显现了关东山水的浑厚大气,又纵情呕歌了祖国山河的雄阔壮美。


苏百钧《孔雀凤凰花木图》


作者苏百钧,1951年8月生于广东广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2009年,受邀为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绘制5.45米×3.02米的巨制《孔雀凤凰花木图》。


于志学《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


作者于志学,1935年生于黑龙江肇东市,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作品质朴、粗犷、沉雄,力显关东山水的阳刚之美,作于2009年。


陈奕纯《国色天香》

《国色天香》


作者陈奕纯,1964年2月生于广东,现任中国书画院院长,中央中国画院院长。这一画幅巨大的作品,把雍容华贵表现得淋漓尽致。


伍启中《小鸟天堂》


《小鸟天堂》


伍启中,广东新会人,现为广东画院副院长。其画作《小鸟天堂》长3.1米,宽2.1米,于2005年1月26日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周秀廷《松鸽颂》


《松鹤颂》


《松鸽颂》屏风,1960年周秀廷所作。周秀廷,1928.9-2007.9,福建莆田人,著名画家。


刘斯奋《万岳朝宗》


汤力《花动一山春色》


徐仁龙《万里长城》


张石园《元江清秋》


谢瑞阶《大河上下·浩浩长春》


马晋《孔雀松树》



王个簃《葡萄紫薇》



惠钧《一路菜花不断开》



徐聪佑《梅花寿带鸟》


许钦松《南粤春晓》


伍启中《小鸟天堂》


刘宇一《伟业千秋》


陆贤能《三晋揽胜》


王天一《雄鹰》

人民大会堂珍藏的书法作品



除国画外,书法也是人民大会堂悬挂最多的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悬挂在金色大厅的《中华颂》,其作者是启功的弟子——张志和。



书法与铁术的完美统一




张志和和启功


这幅长达18米、高3.72米的巨幅铁艺书法作品《中华颂》,由国家行政学院张志和教授用榜书大字书写,国家行政学院魏礼群院长审定后,再安徽芜湖铁艺大师储金霞女士携弟子将其锻造成铁艺书法,是书法艺术与锻铁艺术的完美统一。



这幅巨作镶嵌于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中央金色大厅内,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中华颂》此幅书法巨作长18米、高3.72米,每字径尺,书艺焕彩、顽铁生辉,规模空前,堪称绝品。



除此之外,还有东大厅的巨幅隶书《到韶山》以及澳门厅的书法《九九归字图》等等。



《赤壁怀古》 作者苗培红,山东邹平县人,1949年生,北京卫戍区干部,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张瑞龄《岳阳楼记》作者张瑞龄,1936年出生于河北唐山市,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多次作为珍品赠送外国元首和政要。


当年,人民大会堂的内部装饰,以一个行政命令为开端,多多少少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因而在题材上,难免趋向单一而缺少丰姿多彩的审美效应。


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人民大会堂里的这些由人民创作的作品,却恰好和它的用途相吻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作品与人民大会堂这座建筑一起,成为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经典。


↓↓点阅读原文,极速查天气!

中央气象台32819个天气预报监测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