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昌华:我的朋友董桥。|退藏

2017-08-31 张昌华 退藏



董桥从“苹果树下”悄然退隐,在松荫艺术不时现身。我是艺术门外汉,不敢妄议松荫书画的林林总总,就说说我与董先生的故事吧。


我有缘识荆源于苏雪林先生。


我端的出版人的饭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从历史的枯井中“发现”了苏先生这块闪光的青瓷,拟为她出一本自传。


文稿堆在案头,一位年轻的同人瞟了一眼:“苏雪林,哪个省冒出来的新秀?”


感慨之余,我为《大公报》写了篇《百岁人瑞苏雪林》。俄尔,《大公报》编辑给我寄来一页剪报,那是董桥写的《苏雪林是谁?》,他说拙文“长而有趣”,那大抵是客气话,苏雪林是他成功大学时的老师,只不过是我的文章勾起他对苏先生的怀念罢了。


最初通信,我多为礼节性问候,而董桥总是每信必复,接着我便向他组稿。


董桥婉言谢绝:“我不想在国内乱出太多的书,败了读者的口味。”


他是一位珍惜自己羽毛的谦谦君子。

董桥 

节录《从前》之《寥寂》

69x18cm 纸本水墨 2017


2004年,我行将退休,窃思当一辈子编辑,未编过董桥的书,总觉得有点遗憾,复又旧事重提,戏说此举将作为我告别编辑舞台的谢幕作品,“权用它作为我们友谊的一种纪念”。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于是有了《旧时月色》。


我们的合作总体是愉快的,但不谐的小插曲总随左右。照出版社的原意,《旧时月色》拟纳入一套丛书,丛书要求作者提供照片,以便图文并茂易于发行。


我将此事告诉董桥。他表示抱歉:“照片是不能从命的。”


又说他平时讨厌拍照,也没有什么生活照。同时表示,“如果出版社不能破格不登照片,此书可以不出版,或不列入该书系出版。”


他不无风趣地说“人生已经充满了妥协,这个小原则我想守住……六十一岁的人应该有资格提出这样的要求。”好一个不事张扬、有风度的绅士。


由于内地、香港大文化背景不一样,初选篇目被“我”删去了七篇,我示董桥过目。他很爽气地表示:“都没问题,我只要求要删的最好全篇删去不用,千万不要删文中字句而若无其事地照登文章。”这是他做人行事的风格与准则。


《旧时月色》问世了,读者反映相当热烈,一版再版。 


董桥

观秋月春风尽是三空妙谛,听晨钟暮鼓无非一点禅机 

61.5x7.6cm 

洒金蜡笺 2017


旧月太迷人,逗起一拨董迷们的兴趣,他们很想得到董桥的签名本。董桥远在香江,深居简出或不得出,董迷们便按图(版权页)索骥,纷纷找上我的门,索其联络方式或代求签名,逼得我充当董府看大门的角色。


我为友人“断桥”多多,也为友人“搭过桥”,不在少数。


董桥七十华诞,楹联学家毛乐耕撰了副嵌名寿联,“董理华章思汇海,涵凝墨韵艺为桥”,请台湾百岁老书家赵松泉先生书写,托我转交。我感于他们的盛情当了“二传手”。他本无所求,只表一个读者对作者的钦敬罢了,而董桥礼数极周,给两位先生各写一函致谢并酬赠新著。

董桥

节录《白描》一代人的气韵 

31x41cm 纸本水墨 2017


我发现在董迷群中,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又以中年知识女士为最。


广西一大学中年女教师T,在读了《旧时月色》后,“转了十八道弯”终于找到了我。电话中她坦然向我索董桥的信址与电话。我说如有信函可代转。她说想与董老师直接通信。我坚拒,说我与董先生有约在先,不便破例。她求我网开一面。


我问为何非要“面对面”?


她说看了董老师《湖蓝绸缎》后,一时兴起上街买了一段湖蓝绸料子,做了一件旗袍,她要穿着这旗袍照张相给董先生看看……我听罢捧腹大笑。

(▲横屏观看)

董桥

清白家风 

15x63.5cm 洒金蜡笺 2017


时过五年,这位T女士又找上门来,云:她的先生经营一家品牌衣饰公司,产品质量奇好,想送董老师一件。如此盛情,我不能贪污,只能说我可将此意转达董桥,悉听他便。


董桥回复的内容自然在我意料之中,但在信中再三地嘱我转达他对T女士的谢意。


2012年,T女士告诉我一件趣事,她常去香港,知道董桥常在陆羽茶室招待客人,她每次去港,都要到陆羽茶室去吃茶点,希望能有次意外邂逅。没有奇迹。某次,她带的行李多,想寄存茶室,服务员说他们没有寄存业务,后来她说“我是董桥老师的学生”,服务员同意了……

(▲横屏观看)

董桥

节录李清照《一剪梅》 

16x61.5cm 洒金蜡笺 2017


我与董桥有不少共同的师友,诸如张充和、黄裳等。某年黄裳与大陆文坛“刀客”韩石山笔战,硝烟弥漫。


我将此事语董桥,董桥说黄老先生年事已高,我们不应惹他生气,想想办法才好。好在韩石山与我有30多年的交情,我将董桥的话转致韩兄,石山居然爽气地表示“就此休战”。


(▲横屏观看)

董桥

节录王禹偁《点绛唇》 

16x61cm 洒金蜡笺 2017


董桥为我的《名家翰墨》作序,赐我法书,题赠新著等等,对我之请似乎有求必应。近二十年来,他致我函扎一百七十四通,手写的约占四分之一。2011年前后,我因荐介黄宗英、吕恩稿给“苹果树下”,一时我俩函札往返,真如过江之鲫。


董桥与林青霞友谊笃深,某年他来信云:他为青霞的文字润过色,青霞送他一刀上好宣纸。我眼皮浅,问可否让我分享美人赠物,他立马寄来。青霞的《云来云去》出版,我说我想要本签名本,董桥一句话,林青霞旋即寄来台版题赠本。 


一辈子不敢说大话的我,如今老了,无所谓了,斗胆说一句“我的朋友董桥”。


张昌华

中国作协会员,资深文学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致力于文化名人传记(短篇)创作。

著有《曾经风雅》《民国风景》《故人风清》《百年风度》和《名家翰墨》等。

其作品曾获第三、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奖”。


(本文经授权转自“松荫艺术”,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END-





▼ 阅读原文,看看退藏9月推荐的茶、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