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罕见省部级高干在中央党报公开表达“不满”:我困惑很久,不吐不快

十点公社 2021-03-19

殊不知精英之浮,才真正是社会的危机。


罕见省部级高干在中央党报公开表达“不满”:我困惑很久,不吐不快

文 | 梁衡 

(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享受岂能是头衔?


有一件事想了很久,不吐不快。


常见报刊上或会议上介绍某人时,或在名片上印头衔时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追悼会上也不忘加这一条。


这个“津贴”施行于20多年前,那时知识分子待遇一般,生活拮据,于是为一部分精英人才发津贴,有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之意,后延续下来。


不想这倒使一些人用来做了终身夸耀的资本。动不动就“我享受国务院津贴”(类似提法还有“享受正部级医疗待遇”之类)。


事情虽小,却关乎价值导向和社会风气。


津贴是什么?就是生活补助。


正常情况下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很少要人补助,如果真拿了别人或政府给的补助也会心怀忐忑,低调处事,加倍工作。


现在反过来了,把“津贴”挂在嘴边,印之名片,显于报章,足见其浅。


此现象文科多于理科,而犹以书画界为最。


媒体也无知,跟着捧。


就像某一级首长,在单位吃小灶,出门坐小车,这本是一种生活、工作待遇。


如果每开会或印名片,都要称:享受小灶、小车者某,这成何体统,他还算个首长吗?


记得前些年,有大学教授写了一书稿,投之某出版社,数月无回音,便写信去催问。


内容只一句话:某日寄去某稿,不知下文如何。


下面的落款倒有20多个头衔,包括“享受津贴”,占了大半页纸。


那个编辑也有水平,先用大半页纸照抄了这20多个头衔,再呼某某先生,正文也只有一句话:“水平不够,恕不能用。”


想来这编辑回信的当时,内心一定荡起强烈的厌恶与轻蔑,他指的水平当不只是文稿的水平。


记得当年我在基层当记者,跑乡村学校。


那些最基层的乡间知识分子生活困难,窘迫拮据。


县里重才,就特批给一些老教师每逢重大节日可享受二斤猪肉的供应。


但我从未听到过哪个教师自我介绍:享受猪肉二斤。


居里夫人是唯一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她从不拿这个奖说事,还把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踢着玩。


无论大的还是小的知识分子,无论做事还是学问,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脚踏实地,不欺世盗名。


我们常说,知识分子是国家和社会的精英。


精英者,思想之精,品德之英,然后又学有所专,能沉下心来做事情,做学问,为社会之脊梁,公民之师范。


区区津贴,念念不忘,也要挪做虚名,非知识精英之所为。


国要强,先强国民;国民要强,先强精英;精英尚如此,泡沫何其多,国事实堪忧!


我担心,如果有人出国去也印一张“享受”字头的名片,一是外国人看不懂,二是真看懂了就更糟,要大丢人格。


我们常批评世风浮躁,怨青年人不成熟,文艺圈太浮浅,干部少学识等等。


殊不知精英之浮,才真正是社会的危机。


知识分子如何对待名利,实值深长思之。


推荐阅读

不要相信人性,只有规则和制度,才能让人性的阴暗无处发挥

站在历史的风陵渡口重新审视中美关系

马未都:人的一生,都是有命数的

施一公的呐喊: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

一位东北书记的自白: 当了半辈子官,从没遇到一次这种架势

张文宏:虽然我不愿意说出事实,但又不得不说,接下来的形势会更复杂

一个老实人的世态炎凉(很多人建议收入课本)

马未都 : 赵忠祥的另一面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大秦赋》给秦政乔装打扮,真不知是何用心

莫言:新的一年,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了快乐

王朔写的意味深长的年终小文:像猪而生

浙江前省长:马云急坏了,得到消息后就找到了我

北大精神科主治医师:抑郁症发病率20年增加120倍,中国人怎么了?

这确实是一篇好文章,百读不厌!多读多受益!

汤唯:我被封杀又如何?

池莉:老同学聚会,离婚者占三分之一

北大教授:我曾把希望寄托于70、80后,事实却证明不过是一场梦

莫言:人类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

易中天:上海人和非上海人,几乎是一眼就可区分开来

北大教授:我曾把希望寄托于70、80后,事实却证明不过是一场梦

鲍鹏山: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余华:我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却一个挨着一个死去

陈丹青:现代人就是被方便害了,巨大的圈套

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连老师也不看书了

对话哈佛燕京学者:文明冲突在美国内部化,我对拜登持悲观态度

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北大教授郑也夫:斗胆谈个天大的问题

北大教授: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正在扼杀教育

清华教授钱颖一 :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原中央政治局常委、纪委书记吴官正:人情薄如纸!

是“土地财政”让中国崛起完成了原始积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震撼雄文!

对孩子最好的教养,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高层智囊预警中美关系最恶情形,至今写得最好的文章之一

复旦大学新生开学刷屏演讲: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

北大哲学教授:现在的殡葬制度是在把过世的人当成垃圾处理

吴敬琏痛批:国家养那些只会“整词儿”的专家有什么用?

贾平凹:让我一副奴相去逢迎,一时半会儿学不会

白岩松: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吃饱了撑的”

复旦教授:下一代想起我们的时候,除了鸡肠狗肚的争斗和一座庞大无比的精品垃圾山,还能留下什么?

白岩松: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厦大教授宣布退出学界:对中国学术体制已经完全绝望(附厦大官方最新回应)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只为苍生说人话


请留下你指尖的敬意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