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硅谷唯一公开支持特朗普的投资大佬说,不接受美国的无能!

从0到1,他又赌对了!硅谷唯一公开支持特朗普的投资大佬说,不接受美国的无能!


作者:Ranger 来源:有道云笔记


Peter Thiel曾给扎克伯格开出了50万美元的支票,成为Facebook第一个投资人,换来了两万倍的回报。十二年后,他给川普开出了100万美元的支票,成为硅谷唯一一个公开支持川普的精英大佬,不惜与诸多好友交恶,几乎被骂成了过街老鼠。这眼光今天看来,不得不服。


所以说,投资就是投人,要投中对的人。要投坚毅的,有高格局和大胸怀的,并且就算再大的困难和挑战面前,就算大家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都能够依然有智慧有谋略持续战斗的人 。


相反,很多创业者在势头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却容易被眼前短暂微弱的领先蒙蔽了双眼,容易产生自负自满的情绪,因此容易因为突然遇到一些不能满足他心意的小小问题就变得极为急躁易怒,一味地讨伐别人而忽略了真正的问题在于自身。最终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就像多米诺骨一样,一环扣一环,导致全局的崩盘。


所有伟大公司的成功,都不是因为一时的市场优先,我们看到了太多后来者居上的案例了。成败与否其实最终都是取决于把舵和决策的那个人。而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和胸怀。


他是第一个硅谷站出来支持川普的人


硅谷人士大多崇尚他们所认为的“自由”,川普的限制移民、反对自由贸易、反精英等倾向,注定他不会是硅谷大佬们喜欢的菜。




虽然硅谷的大佬们普遍支持民主党和希拉里,但是彼得·蒂尔却再次不走寻常路,成为 Donald Trump 在旧金山的竞选代表。


不过从他‘反政府’的倾向上,支持高税收的小政府的共和党也不足为奇。


大佬彼得·蒂尔支持川普: 我们不接受目前美国的无能!


彼得·蒂尔在今年五月公开表示支持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川普时就已经震惊了全硅谷,被媒体报道为“全硅谷唯一一位川普支持人”。而现在,蒂尔10月又决定为川普的选举捐赠125万美金,让硅谷的投资人和创业家们又大吃一惊。下面是蒂尔的一篇演讲:



大家晚上好,我是 Peter Thiel。


我自己创建公司,同时我也支持大家去创新,无论是社交网络还是宇宙飞船。


我不是一个政客。


特朗普也不是。


他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现在是重建美国的时候。


当我在硅谷工作时,我很难看到整个美国是哪里出错了。


我所在行业,在计算机和软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当然也赚了很多钱。


然而,硅谷是个小地方。




如果驱车向东,到萨克拉门托(加州政府所在地),哪怕只是跨过大桥到奥克兰(旧金山相望城市,以高犯罪率出名),你将无法看到相同的繁荣。这时,你会意识到硅谷有多小。



就全国来说,工资没什么增长。


美国人的收入甚至比十年前更少了。但是医疗保险和大学学费却在节节攀升。与此同时,华尔街银行家们在给泡沫经济制造膨胀,从政府的基金,到希拉里的演讲费。


我们的经济被严重损害了。如果你现在在看我演讲,你比任何华盛顿的政客都看得清楚。你明白,这不是你们所追求的梦想。当我父母来美国找美国梦时(Peter 是德国移民),他们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在这个地方:克利夫兰(共和党党代会召开地)。


当时我只有 1 岁,就在这里,我成为了一个美国人。


那个年代,遍地都是机会。


当时我父亲在凯斯西储大学学习工程,就在现在我演讲这个会场前面路的尽头。因为在 1968 年时,世界高科技的首都不是只有一个(硅谷),整个美国都是高科技。


这很难让人想起来:我们的政府也曾经是高科技的政府。当我搬到克利夫兰时,防御研究奠定了因特网基础。“阿波罗计划”刚刚把人送到月球——那个人,就是尼尔.阿姆斯特朗,就在这里,在俄亥俄州。




未来无可限量。


但现在,我们的政府出问题了。我们的核基地还在使用软盘。我们最新型的战斗喷气机甚至无法在雨中航行。如果说我们政府的软件不好用,这都是好听的了,因为很多时候政府的软件甚至根本不能用。


对整个国家来说,自完成“曼哈顿计划”是个惊人的衰退。在硅谷,我们不能接受这种无能,我们也无法接受这样的政府。


我们没有探索火星,却入侵了中东。不用看希拉里删掉的邮件,她的无能众所周知。她推动利比亚战争,那是 ISIS 的训练场。在这个最重要问题上,特朗普是对的,是时候结束愚蠢的战争时代,重建我们国家了。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大讨论是关于如何打败苏联。我们赢了。现在有人告诉我们,大讨论是关于谁能使用哪个厕所。


这让我们对真正的问题分心。谁在乎呢?


当然,每个美国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


对于我是 Gay,我感到很自豪。


对于我是共和党人,我感到很自豪。


但最重要的是:对于成为美国人,我感到很自豪。


我不想假装我同意我们党平台上的每个政治条款。但是杜撰的文化战争,只能让我们从经济衰退中分散注意力。


在这场竞赛中,除了特朗普,没人对此事坦诚以待。



Peter Thiel 支持特朗普


虽然现在很适合谈谈我们是谁,但今天更重要的是,记住我们从哪来。对我来说,这就是克利夫兰,以及它所承诺的光明未来。


特朗普要求我们让美国再次繁荣,他不是让美国回到过去,他在带领我们回到那个光明的未来。


今夜,我呼吁我的美国同胞们,站出来,为特朗普投票。



硅谷投资大佬、《从零到一》作者 Peter Thiel


他是亿万富翁、国际象棋大师,纽约顶级律所的执业律师、两家硅谷科技公司创始人。


他是明星风险投资家,对冲基金经理、衍生品交易操盘手、畅销书作家、斯坦福商学院的老师、公共演讲者、硅谷思想家。


他就是《从零到一》的作者,彼得·蒂尔 (Peter Thiel),却是一个在当地较为古怪的人。


彼得·蒂尔出生于德国,1岁前一直跟随家人搬来搬去,直到小学五年级时才在旧金山湾区定居下来。大学时,泰尔顺利进入斯坦福大学,并取得哲学和法律博士学位。在斯坦福上学期间,泰尔结识了之后与他一起创办Paypal的包括Keith Rabois、David Sacks和Reid Hoffman在内的关键性人物。


蒂尔从不怕表露自己具有争议性的观点。1999年,泰尔和他的好兄弟David Sacks合著了一本名叫《多元性谜团》(The Diversity Myth)的书。在这本书中,两人认为大学教育正在向“政治正确性”严重倾斜,反而在招生政策和学术异见等重要问题上有所忽略。这个观点在当时虽争议颇多,但不无道理。


蒂尔还是一名世界级国际象棋选手,并曾经位列“21岁以下选手”榜榜首。在他进入科技创投圈之前,泰尔曾是一名上诉法庭法官的书记员。这份工作经历让他得到了为美国最高法院法官Anthony Kennedy工作的面试机会,但最终泰尔并没能如愿以偿地得到这份工作。“那时的我,整个人都伤心欲绝”,蒂尔在自己的书中写道。


法律行业的不得志没有让蒂尔完全消沉,很快泰尔便成为了瑞士信贷集团的一名证券交易员,这份工作不仅让泰尔实现成功转行,还让他挣到了足够的钱,与友人联合创始一家创新公司,这便是今天大名鼎鼎的、有着“海外版支付宝”之称的Paypal。2002年,Paypal与Elon Musk的支付公司“X.com”合并,以15亿的价格被eBay收购,而Paypal的初创员工们,也成了最早的天使投资人。


2004年,蒂尔在Facebook上投注了50万美金的天使投资。那是Facebook第一次获得外部资金,而通过Facebook,泰尔总共赚取了约10亿美元。今天的泰尔还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我当年犯得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对Facebook进行B轮投资”。


蒂尔是当今最有名的风险投资家之一,而他的风投公司Founders Fund,有着这样一句几乎被说烂的宣言:“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 个字符。” 这个宣言充分表达了泰尔对科技创新的发展有着更大的期待。泰尔还是一个积极的天使投资人,受过他帮助的公司包括LinkedIn、Yammer和Yelp等等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


蒂尔特立独行的想法并不止这一个。他还坚信上大学是件浪费时间的事,脑瓜机灵的孩子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退学并开创自己的公司。为此,他还建立了“泰尔奖学金”,获得奖学金的人将得到10万美元的创业基金和2年创业支持。不过,申请“泰尔奖学金”的一个必须条件是“至少退学2年”......  (大家可考虑清楚了)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彼得·蒂尔可以算得上“放荡不羁不包邮”型创投圈奇才,他凭借着自己大胆的、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和慧眼识珠、卓识远见,不仅成为一名传奇性风投家,还鼓励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退学)去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过,小编这里还是想提醒一下大家,不要轻易退学,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泰尔,但却有无数个退学后一事无成的人。


一个希望长生不老的人


彼得·蒂尔认为长寿研究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领域。




他有一个“宏伟”的想法:阻挡死亡的脚步,延长生命。他认为,大部分人对于衰老这个问题的态度是被动接受的,但他不这么认为。他计划至少要活到120岁,并为此每天服用人类生长激素。


他还对多个从事防衰老的研究型基金会捐赠超过600万美金,并与低温技术研究公司Alcor签订了“冷冻协议”,这意味着泰尔一旦患有不可治愈的疾病时,身体就会被冷冻起来,并在未来有治疗方式出现时才进行解冻......


关于互联网的思考:成功的法则就是追求垄断



 “在IT领域成功的方法就是,在业务开始后成为垄断公司。”彼得·蒂尔在一次演讲中说。


  彼得·蒂尔认为,创业公司实现垄断的第一步要从垂直市场开始,要关注的并不是未来市场的规模能有多大,而是在当前的垂直领域里占据了多少市场份额。而且作为投资者,他反对过度竞争,更看好商业模式独特的创业公司。创业者如何实现垄断?投资者怎样避开结构性盲点?

市场份额的重要性远大于市场本身大小。市场有可能被低估,但份额代表着一个团队对市场的掌控力。鬼才知道市场明天会怎么样,做好现在的,未来就不远。


  垄断公司有四个特点。


第一点是技术优势,而且它们的技术比第二名好10倍。


第二点是网络效应。要产生网络效应初始用户不用多,最初如果有数百人加入,觉得非常好用就行。


第三点是规模经济。这也是一种类型的垄断。随着你的规模越来越大,你的产品就可以更便宜。


第四点是品牌。


  失败是留给沉迷于竞争而忽略了更有价值的独特性的公司。强调独特性外,还要重视“沉迷”与“偏见”,沉迷会让我们在目前看似非常重要但最终却是毫无价值的竞争中失败,偏见会让我们低估或高估很多东西。


异类彼得不赞成精益创业


在斯坦福教授创业课时,有人问到 精益创业的方法论时候,彼得·蒂尔颇为不屑表示他对精益创业非常怀疑。


在他的《从 0 到 1: 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中,得·蒂尔(Peter Thiel)对精益创业说了一些刺耳的话。他写道,精益是“没有计划的代名词”,并将精益方法等同于“对现有的东西做很少一点改动”。


企业要妥善处理自己掌握的数据,锻炼依据数据决策的能力和文化。彼得·蒂尔希望在自己宏大世界观设定下建立伟大企业。


哈佛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教授曾与彼得·蒂尔(Peter Thiel)有过一次对谈。自诩为古典自由意志论者的彼得·蒂尔在福山面前讲到左派和右派各自有不同盲点,但他更感兴趣的是一个甚少被人们提及的共同盲点——科技发展减速,以及我们是否还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社会的问题。


有趣的是,起家于硅谷、被奉为科技创业者标杆的彼得·蒂尔对这一问题的判断却相当悲观。他认为自60年代起科学技术就开始大大放缓。过去15年的电脑时代,包括互联网和网络2.0的发展,其实只是整体大幅放缓之中的一个小例外。而科技发展的减速与人们对政治经济体制日益严重的犬儒主义和悲观情绪是紧密相关的。


是的,当国内创业导师还在讨论互联网思维的时候,硅谷的创业英雄已经在讨论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甚至哲学。这是彼得·蒂尔的出众之处——在他引人深思的观点背后,藏着一套完整统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这大抵也正是为什么彼得的中国行中的密集走秀让人觉得远不如读其著作来得精彩、难免隔靴搔痒之感的原因。


在彼得·蒂尔近期刷爆朋友圈的精彩观点中,小佛爷最关心的自然还是其在创业管理前沿思潮中的位置,他继承了什么,又在反对什么。弄清楚这个,以后需要对付这种世界观自成一体的家伙,不仅要找国内VC创业者来对话,再拉上几个能跟他在理论上掐架或互相印证的就更有趣了。


彼得在书的开篇《Party Like It's 1999》中明确指出科技的错误四条之一就是试错而不是计划未来。大家应该还记得前年来华大受热捧的创业导师史蒂夫·布兰克(Steve Blank),就是写《精益创业》作者埃里克·莱斯(Eric Rice)的老师,自己写了《创业者手册》一书。布兰克和莱斯师徒所倡导的“精益创业”理念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快速的试错快速转变,强调不断“Pivot”(围绕一个点循环试错改进)。


在“计划未来”还是“面向市场不断试错”上,彼得·蒂尔和布兰克、莱斯师徒的观点如此迥异也不难揣摩,彼得在自己宏大世界观设定下追寻的是建立伟大企业,而布兰克·莱斯师徒作为管理研究者,在一开始就开宗名义:他们的理论是为了让更多的创业者能够活下来免于死亡。


彼得在《Man and Machine》书中一章还提到大数据实际上是大量的蠢数据。因为电脑善于处理重复工作,而人善于做价值判断和逻辑判断。试图用电脑完全取代人是错误的方向。这一点与过去两年中企业热衷讨论的如何用大数据全样本分析潮流相背。大数据的概念火爆之后,管理学界也开始反思企业在数据和分析上大量投资但却回报寥寥的现象,典型的就是《你也许不需要大数据》(哈佛商业评论2013年12月)中认为,大多数企业没能对已有数据进行良好处理,根本不具备依据数据决策的能力和文化。作者珍妮·罗丝与彼得一样,着眼于人对数据的掌控能力。


此外彼得谈到销售时说,销售的核心是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想法而不是对客户忠诚,任何销售都必须是隐藏的,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能说出来。布伦特·亚当森在《拆除销售机器》(哈佛商业评论2013年11月)一文中认为“见解式销售(Insight Selling)”即将崛起,指出有创造力和适应性、能够以颠覆性的思考挑战客户思维、拿出客户意料之外解决方案的销售人员,才是新环境中的宠儿。


彼得·蒂尔给创业者的金玉良言,在战略、决策、销售等方面的观点与近年间也曾大受追捧的创业导师此前给出的一些建议不尽相同,又与一些管理学派的思潮遥相应和。最为耐人玩味的是多个领域观点全都与其整体的世界观丝丝入扣——警惕全球化、克制看待科技的作用、强调人的力量。

 

文章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彼得·蒂尔最新毕业致辞演讲:认知未来是我的谋生之道


Peter Thiel(彼得·蒂尔),是美国企业家与风险资本家,对冲基金管理者,PayPal的共同创建者之一,也是Palantir的共同创建者和对冲基金Clarium Capital的总裁,以及畅销书《Zero to One》的作者。彼得·蒂尔于5月22日在美国汉密尔顿学院做毕业致辞演讲。


英文演讲独家翻译:笔记侠 钟子涵  深度好文:5135字 | 6分钟阅读


来源:笔记侠 微信号Notesman

作为 PayPal 的创始人之一,彼得·蒂尔说,如果他当初按部就班地去做一名律师,就无法获得现在的成功。相反地,他并没有按照自己“熟悉的轨道”一直走下去,而是搬到了加州,和朋友共同创办一家科技公司,并大赚了一笔。


在给汉密尔顿学生的毕业演讲中,彼得·蒂尔告诫毕业生们,应当从传统中推陈出新,跳出“熟悉的轨道” 。最后,他指出了两个最常被提到但却完全错误的“金句”


以下是演讲全文:


能在这里演讲,我感到无比光荣!

 

我貌似和大多数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嘉宾一样,是为数不多的、比你们父母和教授更不清楚你们的生活过得怎样的人。

 

你们大多数的年纪都在二十一二岁左右,就要开始工作了。我已经有21年没有为别人打工了。如果一定要讲出一个为什么我今天可以站在这里讲话的理由,我想说,因为认知未来是我的谋生之道。这是一次毕业典礼,同时这也是一次新的开始。作为一名科技领域的投资人,我的工作就是投资于新的开始。我对于那些人们从未见过或做到的事情抱有信心。

 

其实当年职业生涯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是这样做的。回想1989年,那时候我和你们一样,是个毕业生。我希望自己会成为一名律师。我并不确切地知道律师整天都要干些什么,但是我知道,他们首先要去法学院读书,而我很擅长读书。

 

从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我的成绩一直都很优秀。我知道,直升法学院后,我还会面对那些从小参加到大的考试,而那些考试是为了让我成为一名成熟的职业人士。

 

我在法学院表现得也足够出色,毕业后我被纽约的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录取。但是这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个奇怪的围城:外面的人挤破头地想进去,里面的人拼命地想出来。




只干了七个月零三天,我就离开了那家事务所,我的同事们都感到十分诧异。其中一名同事告诉我,他从没想过可以逃出恶魔岛的可能。这话可能听起来有些奇怪,因为你若想逃跑,只需要走出大门不要回头就可以了。不过很多人的确发现那是一个难舍难离的地方,因为当他们碾压对手进入了那家公司以后,他们的身份认同首先就与它绑在了一起。

 

就在我打算离开那家律师事务所的时候,我得到了一次美国最高法院书记员一职的面试机会。作为一名律师,这差不多算是中了头等奖了,它绝对是竞争的最高舞台。然而我失败了,当时我感到彻头彻尾的沮丧,就像是世界崩塌。

 

10年后,我遇到了一位老朋友,他曾经帮我准备过最高法院的面试,我已经很多年没见过他了。他见我的第一句话并不是“你好彼得”或是“最近过得怎样”之类的寒暄,而是问我:“你有没有庆幸没得到那个书记员的职位?”


因为如果我不是在那次竞争中失利了,就不可能偏离从中学便开始计划好的轨道,也不会搬到加州与人一起创办了一家初创公司,更不会开创任何新的事业。

 

回想当年想成为律师的决心,与其说它是我对未来的计划,不如说是为当下而找的托辞。这样,如果任何人问起我未来的打算,比如我的父母、同学,最主要还是我自己,我会这样回答:我的未来不必担心,我在未来路上做得很好。然而回想起来,我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我走上既定轨道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地认真思考过这条路未来通向哪里。

 

当我与人共同创办了一家科技初创公司时,我们采取了一种截然相反的方法,我们有意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前进方向。我们的计划非常明确,非常远大,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数字货币,并且用它来取代美元。

 

当时我们的团队非常年轻。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是团队里唯一一个年龄超过23岁的人。我们发布第一款产品时,第一批用户仅仅是在我们公司工作的这24名员工。而跳出我们这24个人的范围,在全球金融界工作的人数高达百万。当我们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其中一些人时,我们注意到一个明显的特征:一个人在银行从业的经验越丰富,他就越确信我们的业务绝不会成功。



 

他们错了。如今,全球每年通过PayPal完成的交易超过2000亿美元。我们的确没能实现那个更大的目标——美元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导货币。


我们没能成功地用数字货币征服全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确建立了一家成功的公司。更重要的是,我们终于明白,虽然创新充满了各种困难,但它并非绝无可能。

 

在人生的现阶段,你们面临的限制、禁忌和恐惧是人生中最少的阶段。所以不要浪费你们的无知无畏,要勇敢地走出去,做你们的老师和父母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和他们从没想过的事。

 

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该认为教育和传统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可以从汉密尔顿学院的校友艾兹拉庞德的身上得到启发。他是1905届的学生,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预言家,他称自己的使命只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当庞德追求时,他其实是在与旧事物作比较,他想让传统中的精华焕发出新的活力。



 汉密尔顿学院


在汉密尔顿学院,在所谓的整个西方世界,我们都身处一种不寻常的传统之中。我们所继承的这种传统,就是创新的传统,是弗朗西斯培根的新科学理论,是伊萨克牛顿发现的那些之前从未被写进书里的真理。我们的整个大陆都是一个新世界。这个国家的开国功臣们,创立了他们理想的时代新秩序。美国是一个前沿国家。如果我们不去革故、放弃鼎新,就是不忠于自己的传统。

 

那么,我们的进展如何呢?


今日又有多“新”?很多人总说,我们正处于一个事物快速更迭的时代,但众所周知,这种陈词滥调目前正到达一个拐点:创新已经日趋停滞。如今,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变得更快,智能手机也是一种比较新的东西了。而另一方面,飞机的速度变慢了,火车故障频发,房价难以企及,居民收入止步不前。

 

今天,“科技”一词已经成了信息技术的代名词。所谓的科技行业主要造的就是电脑和软件。但在上世纪60年代,“科技”的外延更加广泛,并非只意味着计算机,还意味着飞机、机械、化肥、材料、太空旅行等各种各样的事物。各个方面的技术都有进步:有望建造水下城市,在月球度假,拥有廉价的能源。

 

我们都听说过,美国是所谓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同的。这种描述看似中肯,但我发现它根本不是这样的。因为它暗示着我们创造新事物的优良传统已经成为历史了。当我们说我们是发达国家时,我们的意思其实是:“己经很好了。”好像对我们来说,历史已经结束了,每一件要做的事都做完了,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等世界上的其它国家赶超。从这个角度来看,上世纪60年代人们对未来的瑰丽畅想和远大目标就都是一个错误。

 

我认为,我们要远离那种以为我们的历史已经结束的蛊惑。当然,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没有能力做成任何我们不熟悉的事,仅从自我满足和应验的角度讲,这个说法也没错。然而如果国家不再繁荣,我们也不应怨天尤人,这只是我们咎由自取、自作自受。

 

大家所熟悉的路径和传统就像陈辞滥调一样——它们铺天盖地。有的时候它们可能是正确的,然而更多的时候,其存在的意义除了被反复陈述以外,再无其它。在今天演讲的最后,请允许我对两句陈辞滥调提出质疑。

 

第一句是莎士比亚的名言:“忠于你自己。”



莎士比亚


这句话出自莎翁笔下,却不是他亲自说的,而是借其笔下的人物波洛尼厄斯之口说出来的。虽然波洛尼厄斯是丹麦国王的高级顾问,但哈姆雷特仍然准确地将其描述为一个无聊的老傻瓜。

 

所以说,在现实中,莎翁教给了我们两件事。首先,不要忠于你自己。你怎么知道你还有“自我”这么个东西呢?你的“自我”可能是在与其他人的竞争中被激发起来的,就像曾经的我一样。所以说你需要约束你的自我,去培养它、呵护它,而不是盲从于它。其次,莎翁意指,你应该对别人的意见保持怀疑态度,哪怕这些意见来自长辈们。


在《哈姆雷特》中,波洛尼厄斯可谓对女儿循循善诱,但他的意见却十分糟糕。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不是盲目地珍视继承得来的东西——莎翁此作就是诠释这一传统的极佳例子。

 

另一句是说滥了的老话:“把每天都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来活。”

 

反其道而行之是这句话最好的理解方式,即把每天都当成你会永生一样活。这首先意味着:对身边的人,要像他们永远不会离去一样对待他们。你在今天做出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这就是为什么爱因斯坦说:“复利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这里的复利并非指金融或金钱,而是指如果你投入时间用于建立可靠和长久的友谊,你就将得到最大的收获。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们之所以今天会坐在这里,是因为你们曾被汉密尔顿学院录取,并在这里学习某专业课程,而现在你们毕业了。


从另一层意义来说,你们今天之所以坐在这里,是因为你们找到了一群能志同道合且会相互扶持的朋友,而且这种友谊还会延续。如果你能好好培养你们的友谊,它也会在未来的岁月里给你带来“复利”。

 

迄今为止,你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已有了某种正式的结局,就如同你们今天的毕业。同时我也希望,你们今天能尽情享受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


但你们要记住,今天的毕业典礼并不是另一件将会完结的事情的开始,而是一段永恒之路的新起点。我就不再耽搁你们踏上这段旅程了。谢谢!

互联网思想综合自有道笔记、哈佛商业评论、笔记侠

我愿意以我全部的科技换取跟苏格拉底待一个下午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读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联系方式:投稿及内容合作|27168430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