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再次震惊世界,撼动美国企业!终于有人讲清楚了中美芯片大战“来龙去脉”!
据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知情人士透露,微软正在与华为商讨合作事宜,微软考虑在中国的数据中心使用华为新开发的 AI芯片,AI芯片龙头 Nvidia 的股价走跌 1.86%。
Nvidia 在 AI 芯片制造方面具领先优势,目前仍不确定微软与华为是否会达成协议,但这将是华为挑战 Nvidia 地位的第一步。美国政府禁止华为在美销售电信设备,若微软选择在中国替华为「背书」,将有可能帮助华为在全球销售更多芯片与服务器。
微软目前使用 Nvidia 的芯片开发 AI 功能,如 Cortana 和 Bing 中的语音和脸部辨识,该公司的 GPU 芯片可处理大量数据,应用于深度学习中。知情人士透露,华为已生产新芯片的商业样品,该芯片能展现与 Nvidia 芯片类似的功用。
为了说服微软使用其 AI 芯片,华为必须满足该公司严格的性能要求,知情人士指出,华为工程师正在为微软开发运行芯片的软件,以达到微软的标准,并且运用微软的演算法测试新芯片。
Harry Shum 为微软的 AI 策略与研究负责人,而华为的高层在过去几个月中,不断的向他推荐该公司新芯片和其他产品。微软和华为的代表皆拒绝发表评论,Nvidia 的发言人亦拒绝回应。
然而,对华为来说,正面迎战 Nvidia 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需要大量计算的 AI 演算法中,Nvidia 的 AI芯片几乎具有垄断地位,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的数据中心皆使用 Nvidia 的芯片。
华为目前亦使用 Nvidia 的 AI 芯片,但该公司已秘密进行开发 AI 芯片超过一年,目标为将 AI 技术套用至旗下所有业务,而今年 7 月,该公司正式宣布启动 AI 发展项目「达芬奇计划」。
华为已是中国最大的芯片开发商之一,除了华为之外,在中国企业中,阿里巴巴也在开发自己的 AI 芯片。 微软在中国云端计算市场佔额相对较小,因此若微软同意使用华为的 AI 芯片,商业层面影响可能有限,但是与微软的合作,将可使华为在 AI芯片领域赢得一些信誉。
8月31日晚,德国柏林的IFA 2018大展上,余承东正式揭晓了华为的新一代旗舰级移动SoC处理器“麒麟980”,新一代顶级人工智能手机芯片,拥有六项世界第一,性能更强,能效更高,设计更紧凑。华为麒麟980正式亮相:6个世界第一震撼!
台媒:撼动美国企业地位第一步
据参考消息网:台媒称,知情人士透露,微软正在与华为商讨合作事宜,微软考虑在中国的数据中心使用华为新开发的AI芯片,AI芯片龙头英伟达(Nvidia)的股价走跌1.86%。
据台湾钜亨网9月6日援引The Information网站报道,英伟达在AI芯片制造具领先优势,目前仍不确定微软与华为是否会达成协议,但这将是华为挑战英伟达地位的第一步。美国政府禁止华为在美销售电信设备,若微软选择在中国替华为“背书”,将有可能帮助华为在全球销售更多芯片与服务器。
报道称,微软目前使用英伟达的芯片开发AI功能,如微软小娜(Cortana)和必应(Bing)中的语音和脸部识别,该公司的GPU芯片可处理大量数据,应用于深度学习中。知情人士透露,华为已生产新芯片的商业样品,该芯片能展现与英伟达晶片类似的功用。
为了说服微软,华为须满足该公司严格的性能要求,知情人士指出,华为工程师正在客制化运行芯片的软体,以达到微软的标准,并且运用微软的演算法测试新芯片。
报道称,对华为来说,正面迎战英伟达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需要大量计算的AI演算法中,英伟达的AI芯片几乎具有垄断地位,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的数据中心皆使用英伟达的芯片。
报道称,华为目前亦使用英伟达的AI芯片,但该公司已进行开发AI芯片超过一年,目标为将AI技术套用至旗下所有业务,而今年7月,该公司正式宣布启动AI发展项目“达芬奇计划”。
报道称,华为已是中国最大的芯片开发商之一,除了华为之外,在中国企业中,阿里巴巴也在开发自己的AI芯片。微软在中国云端计算市场占额相对较小,因此若微软同意使用华为的AI芯片,商业层面影响可能有限,但是与微软的合作,将可使华为在AI芯片领域赢得一些信誉。
在中兴事件后,国人对高端芯片技术一度丧失自信,对占主导地位的美国芯片技术又怕又恨,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封锁高端科技无可奈何,此时,中国华为的AI芯片,犹如划过天空的一道闪电,振奋了国人,民族精神为之一振。
尽管如此,华为仍任重而道远!中国的芯片业油处于初步形成阶段,芯片进口,已经超过了原油进口,成为了中国第一大进口行业,每年进口芯片金额超过了2000亿美元。“你能看到多远的历史,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我们需要更清楚了解中美芯片大战“来龙去脉”,才能更好把握未来!
中国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2000亿美元进口背后的“芯”之殇
本文节选自图书
《芯想事成: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
“但凡不能杀死你的,
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官员6月公开表示,将联合产学研各界实施“电子复兴计划”,意在开启下一次电子革命。
——日本《选择》月刊6月刊登文章回忆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极限施压”的种种手段,认为美国在重复30年前的意图和手段,因此“美中半导体战争必然激化”。
——彭博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在西弗吉尼亚州一个集会上讲话称,他上任时,中国就要在非常短的时期内超越美国,现在“那种情况不会再发生了”。
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联起来就得出这样的判断:
1,持续挥“大棒”,美国将大概率成为优先选项。
2,以芯片为代表的高科技已成大国博弈中的“锁喉技”。
3,不掌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迟早的事。
按照“黑暗森林”法则,芯片很可能只是开端,中国科技要做好“持久战”准备。
对中兴“定向打击”释放出非同寻常的信号,令中国IT企业感到寒意袭人。贸易战为表,科技战为里。美国的意图在于打压中国“升级”,这跟喊什么口号、举什么旗无关,只与利益相关。
小小的芯片之地,率先投射了大变局的风云诡谲。
探寻中国“芯”博弈与突围之路,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对于中国科技应对“持久战”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几十年一遇的大国博弈:
芯片只是开端……
500亿+2000亿+2000亿……
从剑拔弩张、“讨价还价”到变本加厉、步步紧逼。
伴随着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中美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制约”与“反制”的博弈日趋白热化。
如同一枚砸落的巨石,激起了一层又一层涟漪。
命运攸关的时刻,像避雷针的尖端集中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剧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贸易战争,也是一场无法回避的科技赛跑。
本文摘编陈芳、董瑞丰著作《“芯”想事成—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
没有芯片,字节不会跳动,网络不会链接,雷达、通信都变成眼瞎耳聋,机械化装备失控后也将变得腿脚不灵。信息化战争实际上就是芯片战争。中兴事件后,知名军事专家张召忠在互联网上发问:“既然芯片这么重要,为什么不早早布局、自行研发生产?难道大家都被‘忽悠’了吗?”
“每当我们想创新的时候,美国人总是告诉我们,我这里芯片大大地有,你们还费那个劲干什么?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都在强调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中国没必要研发芯片。”张召忠自己这样作答。
的确,在通信等高科技、高端制造产业领域,已经充分形成了全球化的产业结构和供应链体系,特别能体现经济学家常说的“比较优势”。以智能手机为例,一部手机往往需要嵌入数十种芯片,有的企业专门从事芯片研发,有的企业专门做整体集成,供应商不仅来自美国,也来自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是全球公认的科技领军企业——苹果公司,假如有一天遭遇类似中兴的全面封杀,面临的危机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
往事
1980年,坐落在太湖边上的江南无线电器材厂迎来了一批西装革履的日本工程师。国门初开,这群日本人惹来厂里不少好奇又略带狐疑的眼光。很快,厂里贴出告示,宣布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彩色和黑白电视机集成电路5微米全套生产线。
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又叫742厂,成立之初只是江苏无锡一家身处小巷的地方国营小厂,此时承担起新型半导体工艺设备的研究和生产任务,隶属于四机部(电子工业部)。
多年以后,无锡仍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布局中的一个重要基地,与742厂时期打下的底子不无关系。
与东芝公司的这次合作,是中国第一次从国外引进集成电路技术。短短几年间,厂里的芯片产量达到3000万块,一度蜚声国内的名牌电视机——熊猫、金星、凯歌、孔雀——心脏部位统统装有这家工厂的产品。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芯片行业出现了重复引进和过于分散的问题。一份当时递交给中央的报告称,全国有33个单位不同程度地引进了各种集成电路生产线设备,累计投资13亿元左右,最后建成投入使用的只有少数几条线,多数引进线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982年10月,国务院为了加强全国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领导,成立了一位副总理为组长的“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制定中国芯片发展规划。
经过几年的观察和酝酿之后,1986年,电子工业部在厦门召开集成电路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七五”(1986年—1990年)期间我国集成电路技术的“531”发展战略,即普及推广以742厂为基点的5微米技术,同时开发3微米技术,攻关1微米技术。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国“芯”的第一个重大战略。但客观来说,与当时国际先进技术和巨大的市场缺口相比,我国芯片无论工艺还是产品,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份当年的研究报告列举了其中几个原因:
——各种整机引进是“万国牌”的,整机厂要的品种,电路厂做不出来;电路厂生产的,整机厂又不要,电路厂没有做到市场导向。
——在引进工作中,大量引进硬件——设备和仪器,而不注重引进软件——技术和管理,是引进未能发挥应有作用的教训。
——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厂、所内部运行机制不顺畅。
在多种原因作用下,原本提倡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八字方针没有得到全面贯彻,导致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进。“531”发展战略的目标最终得以实现,却是以全部从国外引进技术的方式实现……
我们没有核心技术吗
20世纪90年代初,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长期占据日本畅销书榜单。当时,海湾战争刚刚结束,美国对伊拉克的现代化战争打击如摧枯拉朽,被欧美媒体吹捧为“硅对钢的胜利”。《日本可以说“不”》的作者之一——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在书中公开宣称:“如果没有日本的芯片,美国就打不赢这场战争。”
《日本可以说“不”》盛田昭夫石原慎太郎著
在盛田昭夫等人看来,日本当时的高科技已经领先美国5年以上。“只要日本说一声停止出售尖端部件,美国就会一下子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他们认为,日本人应该大胆向美国说“不”。
强如美国,也有大量电子元器件依靠进口。
但中国与美国不同,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不同。美国进口电子元器件的来源地,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欧洲,都是美国的“小伙伴”,可能会吵吵架,甚至吵得面红耳赤,但绝没有胆子敢对“老大哥”翻脸卡脖子。若真动手,也都不是美国对手。
在中兴遭遇“休克”的当口,中国互联网上响起了一片批评中兴没有核心技术、缺少研发投入的声音。中兴真的没有核心技术吗?
先来看几组数据: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7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统计排名,中兴通讯以2965件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二,后面依次还有英特尔、三菱、高通、LG、三星、索尼等企业。这是中兴通讯连续第8年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前三。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7国际专利申请统计排名
中兴的创始人侯为贵本人就是一位技术专家。他上学时是尖子生,工作后是技术科长,在创办中兴之前,20多年一直是厂里技术水平最高的专家之一。
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专利。侯为贵最欣赏的就是像美国高通这样经营知识产权的公司。为实现这一目标,1998年,中兴就在美国设立了研究所,专门从事新一代电信网络的技术研究。公开资料显示,1999年,中兴已经完全掌握了应用层软件技术、射频电路和基带电路的开发。另外,中兴已部分掌握了核心芯片的技术。
2002年,中兴手机事业部成立,侯为贵几乎每个月都飞到上海,亲自为手机研发人员打气。当时,代工(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是中国大陆和台湾许多企业的首选捷径,但中兴从一开始就将“走自主技术研发的道路”列为手机业务的首要原则。很多人认为这将会是侯为贵的重大决策失误,但他始终对自主技术研发情有独钟。他当时常举的一个例子是:诺基亚的手机占销售额70%,关键在于研发。
中兴也一直在自主研发芯片,虽然现阶段芯片质量尚有差距,无法覆盖中兴的芯片采购,但是2017年中兴旗下的集成电路公司中兴微电子完成了76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
中兴不是没有核心技术。只不过,这个核心技术还不够强,面对强大的对手还远不足以“自恃”。
这与中国“芯”的整体状况非常相似。
中国芯片产业弱,是相对而言的,放眼全球,中国是为数极少的在芯片全产业链上布局并形成竞争力的国家。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自主研发芯片在全球占比大约为7.78%,这当然与中国的使用量不相称,但如果放在全球排名,也就仅次于美国、韩国、日本,与德国不相上下。
不过,面对美国的压倒性优势,中国“芯”的质量与数量都显得微不足道。到2017年,中国已经连续数年占据了世界最大集成电路市场的“宝座”,但这个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主要的产品中芯片却严重依赖进口。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进口3770亿块芯片,进口额合计达到2601亿美元。同年,中国原油进口额合计1623亿美元。中国进口芯片所花的代价,已经连续数年远超进口石油所花的代价。计算机处理器、汽车内联式芯片等高端产品更是极度依赖进口,严重“卡脖子”。
信息产业本以高附加值为特征,就因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信息产业往往只有2%~3%的利润,“卖一台电脑只赚了一捆大葱钱”。数据显示,每年仅是个人电脑和处理器中用的微处理芯片,国外就从中国赚走100多亿美元。
有一定核心技术,但在外界重拳之下,却难有还手之力。这是此次中兴“禁运”事件给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里的每家企业、每个行业、每个国家再次敲响的警钟。
“这不仅导致经济上受制于人,我国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也面临巨大威胁,黑屏事件、华中数控遭美制裁事件都是很好的例子。没有别的选择,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自己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国杰的话掷地有声。
芯片之难
既然芯片这么重要,难道中国没有早早布局、自行研发生产?
事实上,中兴在布局,华为也在布局,制造电脑、音箱、机顶盒、摄像头的许多中国企业都在布局和研发芯片。但为什么中国不断崛起的科技企业没能掌握足够的核心技术呢?中国芯片业发展不繁盛,原因何在?
在这里,可以先简要总结我国芯片产业历经多年追赶却始终面临的三大障碍。
1、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
中国电子学会专家王桓分析认为,芯片产业是典型的“大投入,大收益;中投入,没收益;小投入,大亏损”,不达到一定规模和体量,很难有明显效果。少有企业愿意去坐几年冷板凳搞核心技术研发。
截至2017年6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387亿元人民币,对我国芯片产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按照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的支出标准,大基金仅能支持2个大型芯片公司。从企业研发投入来看,中国大陆最大的芯片设计企业海思半导体2016年研发经费不超过10亿美元,最大的芯片制造企业中芯国际2016年研发经费为3.18亿美元,与下图中的芯片巨头相差甚远。
2016年全球半导体企业研发支出排名(10亿美元以上)
2、“生态链”:国产芯片造得出来,用不起来
中兴事件发生后,不少人问,大力投钱能发展好芯片产业吗?
芯片有非常明显的“生态链”特点。不可能等到国产芯片和国外芯片一样好的时候再用,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核心技术是用出来的,只有在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升,坚持住,迈过一个门槛后就会实现良性循环。
英特尔、高通等企业早期就建立了技术架构和标准,形成“树根”,在它们上面长出了微软、苹果、谷歌等“树干”,再继续长出各种硬件软件“树枝”。国产芯片在一次次攀爬高峰的过程中,被国际巨头的“生态链”一次次击败。早年的“方舟”,后来的“龙芯”,都无法衔接这一生态链,需要自主研发另一整套独立体系。龙芯总裁胡伟武为此感叹:“对芯片来说,产业链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技术先进性。最先进的技术可能会被市场干掉,但最实用的技术会留下来”。
在建立“生态链”的过程中,芯片持续高速地试错、更新、升级,也是一个客观规律。以华为的手机芯片为例,目前市场份额仅次于苹果、高通,排名世界第三。其最早研制的芯片饱受诟病,不被市场认可,但华为通过自身构建的下游产业链持续提供试错机会,几年后让手机芯片迭代至世界先进水平。
但在服务器等更高端设备市场,国产芯片难有这样的平台。部分国企采购时,往往将英特尔等国际巨头视作首选。国产自主芯片如果长期被国际巨头压制,市场劣势将“连累”技术升级,导致自主研发后继乏力。
3、人才储备不足
发展芯片产业,最重要的是人才和企业,简单的固定资产堆砌并不能真正地推动产业发展。但我国IT领域人才培养不平衡,大多数人才都集中在技术应用层面,研究算法、芯片等底层系统的人才少。用业内一位专家的话来说,“全国高校开设了2600多个计算机专业,本质上都在教学生如何用计算机,而不是如何造计算机,就如同汽车专业只培养驾驶员一样”。
之所以国内IT人才培养中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芯片等底层技术有较高门槛,只有顶尖院校才培养得出来;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对计算机人才的考核大多以发表论文为主要评价标准,而芯片研究领域发论文较难,因此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培养计划的机会也更少。
此外,国内芯片研发人员的收入相对于IT行业其他门类来说并不算高,配套行业的材料、机械等从业人员的收入就更低。在IBM、英特尔等国际公司,不仅有各个层次的领军人物,几十年专门从事某项工艺开发的工程师也有很多,形成深厚的技术积累。而国内专门从事某一项工艺10年以上的工程师非常少见。在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快速造富神话和房价带来高昂生活成本的今天,大量优秀人才被挤出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
本质
在过去30年里,尽管中美之间曾多次发生贸易争端,但这一轮以“301调查”为标志的贸易摩擦,在内容和影响上都体现与以往本质的区别。
征兆出现在2017年底。这一年12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了他上台后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战略上的竞争对手”。报告还强调,美国的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将与各国“打造公平、互惠的经济关系,并利用其能源优势来确保国际市场的开放”。
据白宫官员对外透露,新总统对这份报告十分满意,因此决定亲自出面发表演讲。
在这部风云瞬息万变、几十年一遇的国际政经“宫斗剧”中,除了美国总统特朗普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外,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
莱特希泽长期以来一直在各种场合指责中国从世界贸易组织(WTO)“占了便宜”,这一点深得特朗普的欣赏。路透社在他上任前的一篇报道中,引述熟悉莱特希泽的人士的话称,“他非常聪明,非常具有战略性,并且无所畏惧。一旦他负责此事,他将动用一切可能的工具来阻止中国及其他国家‘作弊’,他可不是WTO的粉丝。”
他表示,此次“301调查”就是要干扰“中国制造2025”中确定的、使中国成为制造业国际领跑者的努力。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关键领域都将被列为关税“重点关照”的对象。
对此,《联合早报》刊文指出,301调查报告非常清楚地表明,美国要改变的是影响美国战略发展的制度性因素。如果说美国对华的前五次310贸易调查,还基本属于战术层面修正与调整的话,特朗普政府的此轮大动作,则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的、经过长期酝酿和深思熟虑的。
风险
不断加剧的中美贸易摩擦,投射出芯片波澜之下的大国制造之忧,也反映出美国对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战略焦虑。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已经呈现出由低端行业向高端行业过渡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曾多次对中国实施“301调查”,主要涉及纺织品、鞋类、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等。进入21世纪,美国开始试图遏制中国在技术前沿领域的发展。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近年来连续否决了多起中国资本投资美国甚至其他国家半导体公司的申请,2017年美国时任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布一份报告还公开为这种行政干涉行为“点赞”,强调要“抑制中国的创新政策”。
同时,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建立一个与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平行的独立机构,对中国企业在美技术并购进行更严格的审查。美国媒体还一度爆出,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进一步阻止中国公民在美国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敏感领域的研究。据报道,美国总统甚至在一场商界领袖的晚宴上暗示,中国赴美留学生“都是间谍”。
纵观美国越来越趋于“保守”的举措,以芯片为代表的信息安全控制权争夺加剧,背后其实是网路信息安全和未来GDP增长主导权之争。
首先,数据的战略资源价值突显。科技部战略研究院专家介绍,世界正进入“数字全球化”时代,全球大约50%的服务贸易已经数字化,约12%的货物贸易通过国际电子商务完成。中美贸易原来是一种互补型贸易,但随着中国产业升级,越来越向竞争型迈进,突出表现在高科技领域、芯片、电子、人工智能等领域。
其次,各国纷纷发布重振制造业、发展人工智能等战略计划。美国就先后颁布“美国制造业复兴法案”等,而且对15个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提供资金支持。德国提出了工业4.0,美国通用电气提出了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同样是中国政府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的一个愿景,并不是强制规定而是引导投资和技术创新方向。
再次,网信安全不可预期。“棱镜门”事件说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信息就可能被别人监控;乌克兰电网被黑、伊朗核电站受攻击事件说明,不掌握核心技术,国家安全就会被人“卡脖子”。
特朗普政府的转向,意味着美国将从传统的贸易保护思维转向基于经济安全、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的保护主义。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美国针对中国科技升级的各类“小动作”将不会消停。(本文节选自《“芯”想事成——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一书,有部分改动)
为全面了解中国IC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对策,本期特别向产业人士推荐书籍《芯想事成: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
相关文章:
任正非影响华为十年发展的一次讲话:技术壁垒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
5G宣告来了!华为在深圳总部颁奖Polar码之父,全球运营商发布5G部署时间表
终于有人讲清楚了中美贸易战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应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
AI+时代,读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联系方式:投稿及内容合作|2716843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