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大教授:中国对外贸易发展40周年回顾与展望(演讲全文)

编者按:2018年11月15日,在上海市社联年会“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经验、理论和展望”论坛上,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导赵伟教授发表演讲,演讲题目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40周年”。


来源:上海金融开放研究院 (ID:shjrkfyjy)


以下是演讲全文。


演讲全文


罗长远:接下来有请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导赵教授谈贸易。讲演题目是中国外贸四十年。欢迎!


赵伟所长发表演讲


赵 伟:首先感谢权衡院长的邀请。很高兴就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话题和大家谈一下我的思考。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是亲历者,我曾随七七级读过一段时间大学,后来提前考研了。七七级是1978年入校的,而1978年恰好启动改开,到今年整整40年。这40年我不但是亲历者,而且一直在观察和思考,因为我是研究经济学的。今天我的讲演将限定在一条线索上,就是中国对外贸易40年。因为外贸在过去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讲点什么呢?限于时间,就围绕四个关键词展开:第一个是成就。40年外贸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怎么看?第二个是贸易的发展效应,外贸发展对经济和体制产生了怎样的效应?第三个是政策,过去40年的贸易政策演进,走了一条什么样的轨迹?第四个是态势,落到现在面临的问题。经济学有一个思维定式: “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沿着这个定式看下去,我们过去40年外贸的超高速发展是否有吃免费午餐的成分?下一步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这是我讲话的落脚点。



一、40年中国外贸发展的成就


第一个问题,40年中国外贸发展的成就。大家随便看一下媒体上的文章,关于过去外贸发展成就,大多都强调这两个方面:一个是规模扩张,说40年扩张了多少倍。第二个是结构变化,强调三个结构:一个是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出口结构。第二个是机电产品占出口的比例,第三个是贸易方式结构,就是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例。


大家随便看一下,现在有话语权的学者们在主流媒体上经常讲的,谈到外贸成就,大多强调这两个方面。但是我要考虑的是,我们外贸发展最有特点的在哪些方面?这就要看我们发展的背景了。中国发展是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是一个赶超型的国家,我认为要看成就,跟以往那些赶超型的国家去比,看看你做的怎么样?第二个还得有一个时代背景,我们经济增长是一个特定的时代下发生的,什么时代?这个时代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尤其是在这个世纪以后有一个讲法,叫“全球价值链”,一个国家如果进不了这个价值链,那么你的外贸没有作为,无法给你带来多少利益。今天我想就这两点谈我们40年的外贸成就。


作为后发型的国家和谁去比?应该和美国比,和日本比。我认为中国在发展上瞄准的第一目标当是美国,赶超方面应将日本作为参照系,因为日本是亚洲大国中最成功的赶超先例。可以这样说,规模上1955年日本经济起飞,当年它的进出口额相当于美国的16%,1955年美国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1980年过半,日本外贸总额相当于美国的54%。就是说25年间追赶了38个百分点。中国是一种什么状况?1980年外贸额只相当于美国的6%,2005年相当于美国的59%,25年间追赶了53个百分点。2013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后来两年掉下来了,2017年再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我画了一张图,下面人多的轮廓线是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百分比,1978年到80年的时候,我们的GDP相当于美国的7%,1980年我们的外贸相当于美国的6%,当时日本已经相当于美国的54%,1985年的时候年日本的GDP相当于美国的32%,外贸相当于美国的68%,后来它的外贸就下降了。日本经济相对最强的是1995年,GDP相当于美国的71%,外贸也只相当于美国的52%,后来一步步降下来,一直到2017年GDP相当于美国的26%,外贸降到相当于美国的37%。


中国GDP在1990年的时候只相当于美国的9%,但外贸已相当于美国的22%。2005年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18%,外贸已超过美国一半,相当于美国的53%。2010年的时候GDP相当于美国的38%,超过日本,外贸已经高高在上,达到美国的85%。2013年超过美国,2017年再次超过,相当于美国的105%。但是2017年我们的GDP只相当于美国的63%。很清楚,和后发型国家日本相比,中国的外贸赶超大大超前于经济赶超。


第二个线索是价值链,即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世界银行新近出了一个研究报告,这个报告中显示,2000年全球价值链中只有两个价值组合与转化转化中心,所谓价值链转化与组合中心,就是把好多中间产品买来并组装后再出口出去的中心,分别位于欧洲和亚太,亚太的中心是美国,欧洲的中心是德国。这是2000年的情形,那时德国是一个价值链转化与组合中心,美国是另一个中心。


中国在哪里?中国位于亚太价值链的边缘,中国是靠谁拉进去的?靠了中国台湾和韩国拉进了价值链,但位于边缘,也就是末梢神经的地方。过了5年,到2005年,也就是加入WTO后五年,中国已经作为东亚价值链的一个组合核心初露头角,全球三大价值链核心的格局也初露头角。其中德国是整个欧洲的价值链组合中心,美国是亚太东端的核心,中国是亚太西段的核心,看图很清楚,中国已经把日本和韩国挤到边上去了,这里是马来西亚。这是按中间产品和制造品进出口额算出来的。


2011年,中国在外国价值的利用与组合规模上超越了美国和德国,成为全球GVC三大核心首位。左边这张图中可以看到2011年的情形,圆圈的大小代表了它的规模,亚太地区现在形成了美国和中国两个价值链组合核心并存的格局,但在欧洲,德国倒是稳稳的控制着核心地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中美贸易战。2015年情况又有一些变化,这是欧洲德国,这是美国,这是中国,原来中国大一点,现在好像有一点缩小。


这样,回顾以往40年中国走过的道路,外贸这条线索上,要说成就的话,我觉得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赶超和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迅速上升这两块。


外贸的这两个成就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再次证明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洞见。他曾写道:

“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中,造成直到最下层人民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而“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可以这样去看:正是通过国际贸易,极大地扩大了中国的市场范围,把中国带入了全球价值链的核心地位,促进了各个层面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财富的快速增长,使数亿人摆脱了赤贫状况。


现在中国号称是世界上任何产品都可以造出来,当然质量和档次另当别论。1978年我们在大学上课时,教室里看过去,90%的同学穿的衣服颜色差不多都一样,90%的同学衣服上至少有一块补丁。现在看不到了。因为国际贸易引出的分工,使得生产效率提升了,物质极大丰富了。


斯密的洞见没有过时,所以我一直鼓励我的学生们,从一开始要去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二、40年中国外贸扩张的效应


第二个是40年中国外贸扩张的效应,这方面可以列出很多,但是我要强调的是三个效应:一个是经济增长效应,它是经济增长的一部主要的发动机;第二个是制度改革效应,外贸实际上倒逼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现在中美贸易战,也造成了一种倒逼的力量和机制;第三个是重要行业的激发效应,好多行业是从贸易发端的。


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需求一边“三驾马车”首当其冲。外贸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化呈现三个阶段:1994年汇率并轨以前,是个震荡阶段。外贸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忽高忽低。94年到08年金融危机前,是个相对稳定的阶段。08年之后开始下降。进出口差额的变化也反映了这样的态势。1978年到2017年40年间,顺差是30年,逆差是10年,累计顺差4万多亿美金。我们在讲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的时候,一直强调净出口,顺差即净出口。


还有一个我们知道,中国在发展的前十年始终面临着两缺口问题,一个是储蓄缺口,另一个是外汇缺口,这是钱纳里教授提出的。特里芬在50年代曾经提出,一个国家正常的外汇储备最少应该能支撑三个月的进口。


看中国的数据,1982年的时候,中国的外汇可以支撑10.9个月,最低的1980年和1986年,只能支撑0.78和0.58个月。实际上外汇缺口严重的时段是1983-1993十年。1994-2001年可以看作是突破外汇缺口的时段,外汇储备最高的时候可以支撑12.4个月,最低的时候是8.83个月。第三个阶段,也就是2001到08年,是外储快速增长的时段。2008年的时候外储大约可以支撑28.6个月的进口。在那之后开始下降,到2017年的时候大概可以支撑20.4个月。外贸再加上外资,一起突破了外汇缺口,增加了外汇储备,由于有充裕的外汇储备,稳定了人民币汇率,汇率的稳定是经济增长稳定的一个前提,所以可以看作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


第二个效应是外贸的制度改革效应。回望四十年可以这样讲,中国许多制度改革往往由外贸行业开端。1979年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在这同时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到了1980年改为经济特区,所以特区是从外贸开始的。1984年5月开放14个沿海城市,这都是外贸,由于要突破外汇缺口,需要出口特区,最后发展成经济特区。还有,1986年参加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开始倒逼国内改革,所以它们的因果联系是,先是外贸要改革,要引进外资,要发展加工贸易,所以倒逼国内,制度要改革。


加入WTO倒逼改革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入世有四个倒逼机制:一个是市场规则的全国一致化,在加入WTO之前各个地区的开放政策不一样,入世之后规则全国一致。第二个是经贸政策的透明化,终结了内部红头文件治理经济的时代。第三个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规范化,标志性事件是《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文件的出台。第四个是开启行业进入企业所有制歧视的缩小化,它的发端是中国承诺入世三年以后所有企业进入外贸,由审批制改为注册制,所以后来好多行业也改为注册制,不用审批。


这样不难看到,几乎所有这些都由于贸易的开放而发生。以贸易开放度的扩大而扩大,贸易倒逼改革。还可以看到国有企业在各个行业比重的扩大,是跟贸易出口企业所有制结构比重同步变化的。这是贸易领域的不同所有制企业出口的变化,外资、民营两块加起来超过90%,最初70%以上是国企,这是1994年的情形。我们看这两块非贸易领域,也就是一般工业领域,非国有企业的比重在1998年是60.81%,到去年占了99.36%,按数量来讲,国企的比重连1%都不到了。这下面是非国有经济占就业的比重也在持续的上升,国有企业加上国有政府单位的就业都在下降。就是说,所有非贸易行业,非国有经济的增长和贸易行业呈因果关系,所以贸易倒逼了中国体制改革。


第三个是对外贸易成就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最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1978年12月份上海宝钢第一根桩打下去,引进新日铁全套设备,那时不少人质疑我们有没有实力建这样大的钢厂。但谁能想到,2001年中国的钢产量跃居跃居世界第一,所以第一个触发器其实是贸易,是进口设备。1980年代中国引进100条彩电装配线,1990年代末期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彩电生产国。1985年成立上海大众,2000年中国轿车产销量世界第一。这些都是从外贸开始的,所以说,贸易是成就中国制造业大国的触发器和持续的发动机。这中间的因果关系可以做一些实证研究。


三、对外贸易政策回顾


第三个,来看贸易政策。我以为,40年的总基调是保护为主,被动与循序渐进的贸易自由化。贸易政策演进呈现四个阶段:1978-92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出口创汇压倒一切,进口保护严厉,走私严重;1992-2001年是市场化转型目标确定初期,这个时候的贸易政策是有限的贸易自由化,但以保护为主;2001-2008年是加入WTO履约期,期间公平贸易与保护并行不悖。


上述判断有充分的证据。怎么做?拿数据说话!看一下四十年中国实际关税率变化就清楚了。虽然名义关税率在下降,但实际关税率一直在增加。实际关税率怎么算?就是把每年国家征收的针对进口商品的三项税收加总,除一下进口商品总额。加入WTO之前我们每年的关税和每年的进口额之比是下降的,但是入世之后突然加了两个税,分别为进口商品增值税和进口商品消费税,加在一起占进口额的比值,从2001年到现在是上升还是下降?实际的关税率在上升。


还有一个数据,就是出口退税的力度,这反映了你的保护程度,出口退税额除以总出口,这个比例也在持续上升。所以可以认为,40年以来外贸政策的总基调是保护为主,自由化是被迫的,逼的没办法了才降低保护率。


四、目前状态与问题


最后,也就是我要讲的第四个问题,看一下目前状态与面临的问题。


40年外贸先于经济增长的赶超和持续的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政策,积累了许多问题,形成了下一步发展的约束条件。主要约束条件,可以三个关键词概括之:


第一个是透支。二重的透支,一重是透支了国际市场,另一重是透支了全球化。我们的出口早已是世界第一,但经济离老大还差一大截。我们透支了全球化的利益,过去十几年、20年来全球化的利益,世界经济界公认,最大的获利者是中国。


第二个关键词是滞后。贸易体制与政策调整长期滞后于经济转型要求,转型要求双向贸易,更开放的市场,但双向贸易战略提出了将近十年,体制和政策到目前为止依然是趋向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


第三个关键词是依赖。经过40年的保护为主,有限开放为辅贸易政策与体制的坚持,我们的产业严重依赖全球价值链,对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依赖度非常高,双边关系很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关于下一步中国外贸发展的选择,我得出两个判断:一个是双向贸易体系与政策体制的构建势在必行,上海“进博会”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另一个是,与美国的贸易战不能持续下去,龙永图先生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可,他说无论怎样,和美国的关系不能脱钩!脱钩了对我们是灾难性的。实际上回看40年中国外贸发展,中美关系是个重要的因素。


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些,谢谢!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
AI+时代,读互联网思想
(wanging0123)

联系方式:投稿及内容合作|27168430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