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突然宣布!5000万人有救了!

在昨晚(11月2日)播出的《我就是演员巅峰对决》第二期节目当中,张国立饰演了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

 

他走路颤颤巍巍。↓


图片来源:浙江卫视


他表情茫然。↓


图片来源:浙江卫视


还有,他不受控抖动的双手。↓


图片来源:浙江卫视


在这场戏中,最直戳人泪点,最让人不敢听,不敢看,甚至不敢想的,是张国立口中时不时会说到的那句话“你谁呀?

 

图片来源:浙江卫视


张国立精湛演技催泪的同时,也让更多人对阿茨海默症有了深刻认识。张国立也在微博上呼吁人们更多关注阿茨海默症。

 

图片来源:@张国立 微博

在此背景下,11月2日传来的消息无疑振奋人心。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消息,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了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上市注册申请,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甘露特钠胶囊(GV-971)是由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绿谷制药历时22年共同研制、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创新药,也是全球首个糖类多靶抗阿尔茨海默症创新药物。借了上海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推动创新研发成果的东风,得以快速上市,造福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家庭。
填补该领域17年无新药上市的空白
据科技日报报道,11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甘露特钠胶囊(GV-971,商品名“九期一”)的上市申请,“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据悉,甘露特钠胶囊是由中国海洋大学、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历时22年共同研制、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创新药,也是全球首个糖类多靶抗阿尔茨海默症创新药物。



据新华社消息,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一旦患病,人的记忆力、思维判断能力等会像被脑海中的“橡皮擦”慢慢擦去。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症协会统计,目前全球约有4800万患者,每3秒钟还将增加一个新病例。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症的危害越发显现。


全球用于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目前只有寥寥数款。各大制药公司在过去20多年里相继投入巨资研发新的药物,大多宣告失败。该领域已有17年无新药上市。



“九期一”获批上市,不仅填补世界空白,更满足了众多病患临床急需用药的期待。


为期36周的3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九期一”可明显改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安慰剂组相比,主要疗效指标认知功能改善显著,不良事件发生率则与安慰剂组相当。


据@中科院之声 ,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已做好生产、销售的各项准备,药品年内投放市场。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影响1000万人!


阿尔茨海默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和行为障碍及精神异常等症状。
 
全球目前至少有5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到2050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1.5亿左右。2018年全球治疗及照料费用已达万亿美元,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1000万人,是世界上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预计到2050年我国患者将达4000万人。
 
自发现阿尔茨海默病100多年来,全球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只有5款,临床获益不明显。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相继投入数千亿美元研发新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320余个进入临床研究的药物已宣告失败。
 
共有1199例受试者参加了九期一的1、2、3期临床试验研究。其中3期临床试验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和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组织的全国34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共完成了818例受试者的服药观察。整个临床试验由全球最大的新药研发外包服务机构艾昆纬(原昆泰)负责管理。
 
为期36周的3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九期一可明显改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安慰剂组相比,主要疗效指标认知功能改善显著,认知功能量表(ADAS-Cog)评分改善2.54分(p < 0.0001)。九期一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起效快、呈持续稳健改善的特点,且安全性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
 
该药主要发明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员介绍,临床前作用机制表明,九期一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菌群特定代谢产物的异常增多,减少外周及中枢炎症,降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从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靶向脑-肠轴的这一独特作用机制,为深度理解九期一临床疗效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九期一3期临床主要牵头研究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肖世富教授表示:“阿尔茨海默病目前的药物治疗还是对症治疗,且可供选用的药物不多,不能延缓或阻止病程进展。基于九期一新的作用机制和独特的临床疗效特征,相信该药能够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新方案。”
 
九期一3期临床主要牵头研究者、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专家张振馨教授表示:“我从事老年痴呆研究50年,参与了多个药物的国际多中心研究,始终没有找到对阿尔茨海默病令人满意的治疗药物,九期一36周的临床试验结果令人振奋,终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曙光,为全球患者和家属感到由衷的高兴。
坚持22年没有放弃
 
今年9月,耿美玉团队已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论文,揭示了GV-971抑制阿尔茨海默症的作用机理。据介绍,GV-971是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不同于传统靶向抗体药物,它能够多位点、多片段、多状态地捕获β淀粉样蛋白(Aβ),抑制Aβ纤丝形成,使已形成的纤丝解聚为无毒单体。最新研究发现,GV-971还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重塑机体免疫稳态,进而降低脑内神经炎症,阻止阿尔茨海默症病程进展。
 
据中国科学网此前报道,耿美玉表示,“根据GV-971研发中发现的AD(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制,老年人经常食用海带和酸奶,有助于预防AD的发生。”,他们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GV-971的适应症,比如帕金森病、抑郁、睡眠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传统主流的药物设计针对单一靶点,很难找到阻止AD发生发展的药物。”耿美玉还表示,糖链是生命三大物质之一,由于糖类的化学结构最难研究,因此糖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靶点,糖药物领域也如同一位沉睡的巨人亟待被唤醒。
 
据上观新闻此前报道,从1997年发现第一个与老年痴呆症有关的化合物算起,耿美玉团队已经坚持了整整22年。“确实感到过孤独,因为别人都在做小分子药物,而用糖类药物来治疗老年痴呆,不管是结构确定、质量控制、制备工艺、还是模型建立、评价体系、体内代谢过程研究等,都没有先例,挑战巨大。”一路走来,最让耿美玉感到骄傲的是,她坚持了下来,从未放弃过。“这种坚持,最初是作为科学家的一种使命感,后来目睹了患者的强烈需求,这种使命感变得更加迫切,已经超越了科学兴趣,成为了非常强大的支撑动力。”为了尽快做出老年痴呆的治疗性药物,这么多年耿美玉没有发过一篇相关论文,每天都是从家里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到家里。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局表示,甘露特钠胶囊去年10月提出上市申请,一年时间就能快速获批上市,与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允许生产许可和上市许可分离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改革试点有关。按照以往流程,新药审批程序需要几年时间。GV-971的上市申请受到了各级政府和药品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国家药监局和上海市药监局坚持严谨科学标准的同时,在注册法规、临床研究、资料审查、审评协调等方面主动提供服务,开辟创新药优先审评审批绿色通道,GV-971 注册申请审评实现了“提前介入、滚动提交、随到随审、并联审评、同步核查”,彰显了中国创新药审评审批体系对标国际水平的能力。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绿谷制药方面表示,公司已做好生产、销售的各项准备,药品年内投放市场。同时,将启动该药上市后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并正在推进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期望早日惠及全球患者。


得知这一消息,相关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不少网友为科学家刷屏点赞:




网友感慨,这对患者来说就是福音!还有人提到了电视剧《都挺好》中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苏大强……





延伸阅读

世界首款阿兹海默症药物将问世?外媒:还未获批


中新网10月23日电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0月22日,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百健(Biogen)与其日本合作伙伴卫材(Eisai)宣布,将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申请早期阿兹海默症治疗药物“aducanumab”的上市许可。百健公司表示,经过临床试验和数据分析,该药物对治疗阿兹海默综合症有效。消息一出,百健公司与卫材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路飞涨。


据路透社报道,百健公司称,“aducanumab”降低了早期阿尔茨海默患者的临床衰退。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在认知功能,如记忆力、定向能力和语言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因此,他们决定向FDA申请药物上市许可。



报道称,阿兹海默综合症(Alzheimer ‘s disease,又称老年性痴呆)的试验性治疗领域失败案例众多,许多大型制药商甚至放弃了研发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然而,据估计,全球目前约有5000万阿兹海默综合症患者,因此任何对该病症有效的治疗药物都将畅销。


2019年3月,百健和卫材公司曾宣布,将终止对“aducanumab”药物的两项后期试验,因为当时一项分析显示,他们成功研制出治疗阿兹海默综合症药物的希望十分渺茫。当时,这两家公司的股价一路大跌,损失了约180亿美元的市值。


而百健此次宣布药物的消息则令市场十分兴奋。据报道,22日,百健公司的股票价格飙升27%,卫材公司的股价上涨了18%。几乎收回了3月份放弃这两项研究时的损失。


外媒分析称,如果FDA批准“aducanumab”上市,那么它将成为世上首个能改善阿兹海默综合症临床症状的药物。然而,瑞士的一位信贷分析师则表示,FDA的批准并没有得到保证,投资者和分析师将保持谨慎,直到看到真正的产品。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环球网、中国科学网、上观新闻、每经APP(记者:郑洁 孙嘉夏)、新华社、科技日报、@中科院之声、浙江卫视、中新网、网友评论等
相关文章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
AI+时代,读互联网思想
(wanging0123)

联系方式: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或27168430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