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第一性原理”预测2020中国经济:8大产业趋势,9个最新赚钱行业曝光


经济学:算命、预测、脑洞?
——社会需要第一性原理


经济学“科学中毒、量化成风”,走火入魔,竟将人的面相也与业绩挂钩进行量化分析。顶尖杂志《经济学人》曾刊登一篇文章,研究的是基金经理面部宽高比对业绩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基金经理的脸越大,业绩越差。“大脸猫”们震惊之余,纷纷表示“躺着也中枪”,网友调侃《经济学人》成了《神学人》。本以为这只是一次严谨的玩笑,谁承想,沿着这个套路,竟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南开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学者研究发现,银行行长面部宽高比通过体现出的权力感影响银行内部绩效;高面部宽高比的分析师,预测准确度更高——西南财大、上海财大、南洋理工的学者合作论文被顶级会计期刊JAR 接受;更有《窄脸当道,宽脸当家》一文红爆网络,该文声称窄脸在全世界都更受欢迎,甚至凭借画作就得出结论:就连悲悯的耶稣都是巴掌脸,而宽脸的人则被形容为攻击性、统治力都更强,并因此得以掌控世界,例子竟几乎都是影视化的文学形象。从论点到论据,无一不令人瞠目结舌、哭笑不得。本属科学的经济学,为何一夜之间竟异化成了算命、相面的行当?

直观来看,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感性与理性并存的生物。感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及机器的最大不同之处,感性也铸成了人的性格与行为的多变与不确定性。然而,刻意忽视人类思维方式中的非理性成分,将人的外貌与成绩全盘量化、强行挂钩,并以此分析人类的做法,毫无疑问是“为了科学而科学”,内里却是“算命”一般的套路。殊不知“前半生风波坎坷,后半生飞黄腾达”的算命公式,恰恰是“顺毛摸”式的主观臆断、信口开河。诚然,科学需要量化分析,然而科学与量化之间从来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若经济学仅需相面就可以预测,那么通过固定的面相模板筛选从业人员,是否就能够规避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了呢?忽略资本原罪(逐利性)与政府原罪(超发货币)而将责任归咎于命理学、面相学,强行将科学“迷信化”,无疑是荒谬的。具体到中国,曾几何时,多少在A股封神的“股神”们,趁着特殊国情的东风扶摇直上,却热衷于披上科学的外衣,信誓旦旦地为其股市神话构建一整套“科学体系”以赢得“韭菜”们拥趸。但最终,所谓的“股市科学”却如大厦轰然倒下,“大神”们被撕下画皮现了原形,徒留鸡毛满地。如今,更是连经济学家都“下海”做起了神棍,也就难怪英国“神剧”《是,大臣》中讽刺经济学家“恐怕他更不可能懂经济”了。

现代经济学虽脱胎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但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其核心即是研究工业经济时代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经济规律。殊不知,任何经验、知识一旦落纸成文,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天然的滞后性。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已经从工业文明快步进入信息文明乃至更新的时代,然而不仅经济学,当前诸多学科的逻辑与理论却仍然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滞后的理论难以对当下做出解释与预判,以致阴谋、阳谋、道德甚至算命等诸多论调甚嚣尘上。披着科学、政治、人性的外衣,“脑洞”一个赛一个的大,语不惊人死不休,今天“马云实际上是发国难财”,明天“特朗普内阁全员‘通共’”,后天“某某明星又如何如何”。只是苦了“吃瓜群众”,今天看这个,明天看那个,甲说“贸易战中国赢了”似乎有理有据,乙说“美国还有后招不可轻敌”似乎也很有道理,缺乏自身观点与判断的人,最终要么彻底沦为某一论调、某一作者的信徒,要么在爆炸式的信息与观点中惶惶度日。

究其根本,当前正处于时代和社会的大拐点时期,世界前所未有地复杂混乱。从世界范围看,国家、企业、资本、科技四大象限搅得天翻地覆。

一方面,第四次金融危机正式展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世界经济普遍陷入低迷,叠加债务危机、难民问题,再加上特朗普这位“朝三暮四”、到处惹祸的美国总统,全世界的国家都没了方向;

另一方面,科技发展日新月异,AI(人工智能)取代人工、生命科学的“上帝之手”等都成为正在进行时,底层人民的被剥夺感日渐加重,不安全,很慌张。

从国内社会看,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成果斐然,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但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典型性,时代、互联网、地域、贫富等因素切割出太多群体。从耄耋老人、“失落的一代”到“垮掉的一代”,再到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新生代青少年,其中的代沟有如天堑,更不必说群体内部也是千差万别。一线城市高企的房价是赶上顺风车的“70后”、“80后”“平步青云”成为千万富翁的助力,却被“90后”、“00后”视为“豺狼猛虎”,就连在北上广深“蜗居”都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望。再加上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颠覆了信息的单向线性传播,变为网格式甚至病毒式传播,渲染不安,营销焦虑。

大拐点时期内外急剧变化,社会经历系统性的震荡,人们愈发看不懂形势,由此带来内心的不安全感也在所难免。人们急需一套方法和理论加以收敛安定,对现实做出合理解释。

事实上,越是拐点时期,越要穿透复杂混沌的表象,摆脱认知归因偏差,回归事物本质去探索其中的真实联系,社会迫切需要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本义是一个计算物理或计算化学专业名词,通俗地讲,即破解复杂、回归本质,对一系列现象与问题进行收敛。打破知识藩篱,回归事物本质,去思考最基础的要素,从事物本源出发寻求突破口,才能快速、直接地寻找到答案,不致落入窠臼。另一方面,第一性原理也促使人类疾速创新,带来科技革命。

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就对第一性原理思考法极为推崇:“通过第一性原理,我把事情升华到最根本的真理,然后从最核心处开始推理。”第一性原理可以说是马斯克在网络支付、电动汽车、航天运输、新能源应用等诸多领域取得颠覆式创新的方法论源泉。另一方面,第一性原理的本质导向性在学科理论创新中颠覆了原有的认知,带来了认知革命。地缘政治学先驱麦金德以地缘为国际关系的核心本质,从空间革命的角度考察地理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开启“麦金德时代”,其基本理论范式在1900年后的人类历史中一次次被印证;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更是洞穿人类文明更迭的本质,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神预言”特朗普将成美国总统;在物理学领域,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从分子到原子,从原子到量子,再到暗物质,每一个“微乎其微”的发现都掀起科学狂潮;生物学界对胆固醇、垃圾基因等的刻板印象,也在一次次寻根溯源的认知探索中逐渐改变。

当科技革命与认知革命齐发,原本工业文明的规律与逻辑下的许多学科基础面临被釜底抽薪的局面,现有的学科壁垒将被打破,迎来跨学科的交融发展时代。经济学也许将挣脱“经济活动规律”的桎梏,与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历史学等领域相互交融,洞穿人性或将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毕竟,在未来的体验经济时代中,“人”作为体验的主体,将成为时代主题词,破解人性的复杂也将成为体验经济时代的关键。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披上科学的外衣玩迷信的一套。相反,以第一性原理洞穿事物本质,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可帮助人们坦然面对大拐点,迎接大时代的到来。

《中国经济2020》一书,用用“第一性原理”预测2020中国经济:比如作者对产业之变作了8个判断:产业新方向——体力切换脑力;创业追风口时代结束了? 新零售大洗牌——死得惨烈,生得潇洒;健身市场难逃“中年危机”? 服务业品牌信任危机;白酒时代消退;化工行业洗牌与质变格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在此特别介绍产业新方向——体力切换脑力:

▼ 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行

“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遍地机会有关“脑体倒挂”现象最传神的描述。

彼时,年广久街头叫卖“傻瓜瓜子”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元,宗庆后靠卖饮料成为中国首富,曹德旺白手起家靠玻璃称霸,陶华碧靠着一瓶辣椒酱年赚45亿元……

颇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味道,以体力劳动付出为主的产业横行在各大造富排行榜中风光无限。

可当脑力劳动者高度集中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引导的“智慧产业”甫一出世,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就立马黯然失色了。

与前者动辄数千亿市值相比,“87家纺织服装股2018年市值蒸发超1800亿元”、“娃哈哈4年(2013—2017年)暴跌327亿元,暴跌40%”、“大批低端制造企业破产”等,后者“无处话凄凉”的惨淡现实不一而足。

2019年中国最富1000人榜中,信息技术行业更是成为造富最多的行业,共产生了122位富豪,甩了食品饮料、轻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几条街,直接呼应了李彦宏的那句:“前四十年中国拼体力,未来几十年拼智力”。

其实,又何止背靠体力劳动业务“打江山”的企业举步维艰,靠拼蛮力讨生活的个人被脑力时代挤压得更惨。

前有互联网、IT行业平均工资“上不封顶”实力碾压;后有机器人抢饭碗愈演愈烈;就连农业也进入了“以前种地拼体力,现在种地靠脑力”的阶段。

还有各种人才论调在耳边不断“贩卖”焦虑:“高薪诚聘!我们从来不缺人,我们缺的是人才”“未来10年,什么人才不会失业?”……

总之,还未待人反应过来,人类就从拼体力的“勤劳革命”转向了拼脑力的“智慧革命”,推开了那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时代大门!

在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体验经济、互联网经济时代转换过程中,那些被掩埋的“智慧产业”价值被充分挖掘并释放。

只不过,坊间很多人仍惯于“以历史照亮今天”,沿用工业文明亦或是农耕文明的产业价值标准去衡量当下的产业变革。

值得一看是:寻找中国经济新亮点有,作者有9个趋势判断:

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在提升效率、满足体验、引领文化等诉求下,催生了许多新经济产业崛起,至少有8个新产业,成为未来新趋势。

1,夜间经济崛起

灯光一亮,黄金万两。今年五一期间,中国居民夜间消费金额占全天消费金额的29.92%。

商务部统计,上海夜间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餐饮2/3营业额在夜间实现的,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

大多数人的传统认为,夜间经济“藏污纳垢”:大排档里流着地沟油,噪音扰民,满大街飘荡着油污和垃圾;酒吧、街边随时可能上演酗酒暴力、打架斗殴。

长期以来,人们过度放大了夜生活的“黑”,却忽略了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

“夜间经济”是由市场主导的自发行为,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可以在夜市里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消费等,舒缓自己疲惫的身心,释放生活压力。这种消费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更是城市消费经济强有力的延伸和补充。

现在,各大城市进入到了竞争的新阶段,“夜间经济”天生自带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属性,是城市竞争的新维度!

只不过,自由市场野蛮生长,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经济发展、市场经营的鱼龙混杂,加强管制势在必然。

但“一刀切”也不可取,对夜市一关了之,会破坏以往的沿街商业生态,敲掉一部分规范经营者的饭碗,也会扰乱社会民生,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这方面,各地政府需要平衡。一个城市既需要时尚、潮流的现代商圈,又需要市井化、草根化的特色夜市经济。

2,会展成为时尚产业

当人类由物质生产拐入创意营销阶段,稀缺的从来不是产品,反而是众多的展销平台。

这个时代很疯狂,机器换人、无人驾驶等新技术叠加,迫使人们必须反复交流:找感觉、找方向、找方案。

“圈内的”需要找到一个平台去展示自己的创新,“圈外的”又迫切需要借助一个平台去预见行业前沿性动向,会展业可谓与之完美接榫!

会展经济不仅带来经济产值,甚至还能改写城市命运。重庆市商务委统计,2018年重庆各类展会活动直接收入176亿元,拉动消费1498亿元。

乌镇凭借世界互联网大会走红,有了“乌镇很忙”的调侃;G20峰会让杭州掀起一波“杭州与上海:谁是谁的后花园?”的讨论。

一场盛会又能给一座城带来什么?看看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就知道了!

这里本是一片不毛之地,建立之初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赌城”。后来,又以“世界会议之都”闻名,1年接待约4300万游客,其中有14%是因为商展会议。

拉斯维加斯会议场地面积只排在全美第3位,但经济效益却排第一,会展业每年为拉斯维加斯带来的经济收入超过80亿美元。

3,会议是会展业的皇冠


会议到底有多重要?大到全球政治格局、国家发展,小到城市、行业无不受之左右!一场会晤可能攸关数亿人的命运。


比如,1945年2月,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三人在黑海北部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了雅尔塔会议,除了加速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协调作战行动,商讨如何惩治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的影响,还做了一件对世界格局以及全球发展影响至今的事,就是筹划建立了联合国。


一场会议也能扭转国之命格。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市一幢坐北朝南、临街而立的两层楼房里,一次会议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命运,也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那么,一场盛会又能给一座城带来什么?


看看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就知道了!这里本是一片被荒凉石漠和戈壁地带包围的不毛之地,可它却在不断迭代中生机勃勃。


起初是因世界最大的“赌城”而闻名遐迩,那里赌客云集、纸醉金迷,尔后又以“世界会议之都”熠熠生辉,一年接待约4300万游客,其中有14%是因为商展会议。


拉斯维加斯会议场地面积(1100万平方英尺)只排在全美第三位,但经济效益却排第一,单2017年就举行了19767次大小会议,会展业每年为拉斯维加斯带来的经济收入超过80亿美元。


可见,会议之于人类乃至一国、一城何等重要,也难怪,堪称中国“会展经济风向标”的上海,这些年对会议产业始终不离不弃。


自从2006年上海市旅游局在大陆首次实施了“上海会议大使”聘任工作开始,截至2018年11月已累计聘请了来自各个行业的116位“上海会议大使”,借以吸引更多国际性、专业性高端会议来沪举行。


与此同时,在寸土寸金的上海,2018年九大会议场馆总面积竟然比2017年翻了将近一番,达到193.94万平方米,会议产业在上海的分量可见一斑。

4,“阴谋论”难阻生物文明

这几年,基因测序和基因编辑等行业迅速崛起。

早在2015年,中山大学的黄军就教授,对不能正常发育的人类胚胎,做过48小时基因编辑试验。但却遭到了包括基因编辑技术发明人詹妮弗在内的集体反对。

一时间道德论与阴谋论齐飞,造成这种恐慌的逻辑有两个:

一方面,基因编辑打破自然规律,在通过基因精修实现“逆天改命”、逃出自然规律成为“超人”的同时,也存在难以预计的危险潜伏。而且基因编辑一旦被人为利用,生成强针对性的“生物原子弹”,可不动一兵一卒达成人种绝杀。坊间流传的“转基因是西方国家灭亡中国的绝密计划”“SARS病毒是对中国的基因攻击”等,便是基于这种想象中的逻辑。

另一方面,在道德伦理框架下,这一技术与“众生平等”背道而驰,未来是不是只能“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会不会加剧各阶层间的不平等?

但实际上,恐惧来源于未知。大自然没有那么脆弱,基因技术也没有那么强大,人是复杂的动物,除了少数疾病和性状,更多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存在一个绝对量,能让富人精心制造一个拥有绝对优势的后代,进而塑成社会阶层无法逾越的鸿沟。

现在,生物经济已经开启一条新赛道,各国已争相进场。

美国国家科学、工程与医学院发布《到2030年推进粮食与农业研究的科学突破》,提出在2030年之前为应对紧急挑战并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研究,需要实现的五大突破;

欧盟发布“欧洲跨境基因组数据库合作宣言”,推动精准医疗进程;

俄罗斯政府批准《2018~2020年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发展措施计划》,促进生物医药、工农业生物技术、生物能源和基因工程等9个领域的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

尽管我国生物产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基础研究差距在5年左右,产业化的差距在15年以上,但在一些方面,已经开始领先。尤其是在基因治疗方面,早在2016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开展了首例基因编辑抗癌治疗的临床试验,提前美国至少两年。

未来,中国还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而且政策更灵活,将成为世界生物生命技术先行先试之地。

5,“无人工厂”成主流,新制造两极分化

现在,互联网巨头正凭借“互联网+”和“AI+”两大“神器”,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面格式化,抢夺它们的饭碗。

马云打响了新制造的第一枪,要“再造10万个ZARA”。阿里云联手淘工厂,改造的智能生产流水线,排产提升6%,交付周期缩短10%。

去年,工业巨头富士康,斥资3.4亿美元研发人工智能,又斥资45.8亿元打造南京研发中心。2018年6月富士康登陆上交所,招股书中其撕掉代工厂标签,聚焦“云移物大智网+机器人”的野心一览无余。郭台铭更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内部计划在5年内把工人拿掉80%,如果5年做不到,10年内也会做到,因为科技已经在这里了”。

互联网巨头里,百度抢占自动驾驶“C位”;苹果大量并购AI初创公司;阿里巴巴先后投资寒武纪科技、深鉴科技、耐能、翱捷科技等5家芯片公司。

互联网巨头与工业巨头斗得水火不容,但却终将相互拥抱、殊途同归。因为二者都是在对新兴生产力进行探索。

正如当初银行业这头“恐龙”被支付宝肢解,出租车这个“老古董”被滴滴改造,零售业这个“化石”被网购釜底抽薪一样,新制造也将彻底颠覆旧制造,迎来合纵连横、纵横捭阖。

未来的新制造,有两个特点:

其一,“无人工厂”将成新制造的主流。未来,工厂通过物联网接单后,AI将自主编程设计最优制造流程与工期排表,从设计、生产、物流、交付,到设备检修与维护,都可以实现完全“无人化”。

其二,新制造企业生态将呈现超大与超小并存的两极格局。未来,新制造企业既可以是体量庞大的“无人工厂”甚至“无人园区”,实现产业内置,达成全产业链的优化配置,又可以是“家庭小作坊”式的个人工作室,满足极致的个性化与体验化需求。


6,睡眠经济——经济发展“唯快不破”?


中国人睡眠质量低于全球,80、90后成睡眠“重灾区”

为什么超过一半的职场人牺牲睡眠去工作?

职场996,该如何安放我缺失的睡眠?

 

前段时间,996话题很热。

有网友吐槽自己的经历:

“深夜加班到11点,终于提交了老板要的方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刚睡下,老板一个群内@吓得我立刻坐起来。方案要接着改,不知道今晚又要几点入睡了。”
一句话说出了大部分职场人士的心声。

“睡得晚”“睡不着”“睡不够”…生活节奏太快,许多人的睡眠质量普遍不高。如今人们见面不问“你吃了吗”,而是“昨晚你失眠了吗”……

中国人的睡眠状况有多糟?《2018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2013年到2018年,中国人均睡眠时长由8.8个小时降至6.5个小时,平均38.2%的中国人有睡眠问题,比全球平均高出11.2%!其中,80后、90后正在成为睡眠障碍的主力军。有调查显示,62.9%的90后年轻人处于睡眠的“烦躁区”和“苦涩区”,还有12.2%睡在“不眠区”,只有5.1%的人处于“甜美睡眠”状态。

由睡眠问题引发的商机引起了企业的关注,由于受睡眠困扰的人口基数大,能开发的睡眠经济市场也很大,创业者们在看到商机之后纷纷开始涌入这个行业,“睡眠经济”因此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经济现象

博思数据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改善睡眠产业市场规模约2797亿元。大量“助睡神器”占据各大电商网站,从褪黑素、睡眠枕、助睡眠香薰这样的传统商品,到被冠以“黑科技”之名的安眠手环、失眠贴、睡眠喷雾、睡眠音响,等等。

此外,一些失眠社区、失眠心理咨询等与睡眠相关的App也相继上线,有些可以记录使用者的睡眠状况,生成睡眠报告,有的可以通过助眠音频帮助用户入眠;甚至催生了“陪睡”经济,淘宝上专门售卖晚安短信、睡眠技师助眠的这类新兴服务供不应求。

睡眠俨然成了大问题。睡眠问题的“常态化”则有着更加复杂多样的缘由。

首先,工作压力大是影响睡眠的罪魁祸首。《劳动法》规定,标准工作时间是每周40个小时;即便生产经营情况特殊,每周工作时间也不应超过44小时。而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7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46.5小时。还有调查显示,超过58%的网友表示会牺牲睡眠时间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也就是说,人们嘴上说着拒绝过劳,身体却诚实地工作着——以晚睡为代价。尤其是当思维和创新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时,夜晚的寂静和孤独的确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思维的活跃。

正如路遥说“我的早晨从中午开始”,而高木直子笔下的自己,凌晨3点完成漫画,跑去便利店复印、传真、交稿。广告从业者晚上有灵感,“码农”们通宵写代码,文字工作者晚上写稿,插画师通宵画图,在这些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中,晚睡已经成为常态。

其次,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正在抽离一部分人的睡眠。如今,夜经济的繁荣让自然节律被扭转,白天和黑夜不再分明,18小时城市变为24小时城市。地铁运营时长、城市夜间公交覆盖范围、网约车夜间出行活跃度、酒吧数量、24小时书店、24小时便利店等,夜生活的质量也成为各大城市比拼的内容。明月高悬,“夜游神”出门,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正逐渐被颠覆。

此外,互联网让“生物人”异化为“电子人”,对网络的依赖成为睡眠的最大阻碍。互联网365天全天候流转的信息通道,确实使地球变成了一个时时都可以彼此串门的村庄。

微信、微博、短视频,刷剧、游戏、看小说,一边是“看完这集就睡”“赢一把就睡”的自我催眠,另一边是时间悄然流逝,睡眠时间被大大挤压。即便入睡,人们也是手机不离身。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智能手机的人中有65%在睡觉时将手机放到床上或床边。睡眠不再是彻底的休息,而只是一种“待机模式”,一种随时可以被“唤起”的状态。

更进一步来说,失眠与加班、交通、夜话、便利店等城市生活息息相关,更与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缠绕不清。毕竟,睡眠质量由生活质量决定,而在工业经济主导的时代,生活质量由生产和交换决定。也就是说,现代人“为睡所困”事实上是时代使然。

农耕社会常常被认为是田园牧歌般的,人们栖居在大地之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遵从自然节律自在闲适地生活,丝毫没有感到什么异样。工业时代的到来,不仅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和经济进步,也改写了社会的运转节奏。

与现代化之前的时代相比,人类的移动速度提升了100倍,信息交流的速度提升了1000万倍,数据传输的速度更是蹿升了100亿倍。尤其是到了IT时代,互联网革命将人类带进了“x倍速时代”

从前慢节奏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而对效率的一味崇拜,使得生产活动对睡眠的侵占愈演愈烈。毕竟,睡眠本质上不能带来效益,势必要给生产、流通造成损失,永远与经济社会的高速运转要求相冲突。

在《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北美西海岸有一种叫白冠雀的候鸟,它们在迁徙中可以长达7天不眠不休,白天觅食,夜间飞行。美国国防部投入巨资研究这种鸟类,希望通过探明它在长时间无眠状态下的大脑活动,找到让人不睡觉也可以保持高效工作的终极秘密。

与此同时,商业社会也在推波助澜,让消费永不停歇——在白天制造尽可能多的感官刺激和焦虑情绪,破坏掉人在夜晚的正常睡眠;然后再提供形形色色的承诺让人重获“好睡眠”的商品,比如高档床具、安眠药、香薰产品等。也就是说,每个人天生就拥有的“安眠”能力,现在需要通过购买才能勉强获得,人们就此陷入商业社会的圈套。

睡眠既不能像生产、工作那样创造收益,也不能像消费那样获取满足感、优越感,似乎只是一片无利可图的价值荒漠。于是乎,当“快”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词,睡眠就成了负担和包袱。

然而正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所感慨的,“上帝为了补偿人间诸般烦恼事,给了我们希望和睡眠”。可见,睡眠与希望对于人类而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能唤回身体与心灵的正能量,激发工作和生活的无穷动力。

从健康角度看,睡或不睡,兹事体大。西班牙有一句谚语:“匆忙的人先到坟墓。”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决定性力量,而身体的自我修复基本上都是在身体处于睡眠(休息)状态下完成的。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患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风险和自杀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4倍以上。罗马帝国时期,有一种刑罚就是剥夺犯人的睡眠,当被剥夺睡眠几天以后,犯人就会中风身亡。

从经济角度来看,以牺牲睡眠换取的高效,不过是饮鸩止渴,毕竟,人们健康水平下降,就意味着劳动生产率降低,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兰德公司200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因美国上班族睡眠不佳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已高达411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28%的GDP;日本的损失高达1380亿美元,约占国家2.92%的GDP;德国则每年损失600亿美元,约为1.56%的GDP。可见,一味追求高效而牺牲睡眠,终将物极必反。

事实上,与人们的刻板印象不同,“笃悠悠”也能推动社会进步。例如只有1000万人口的瑞典,六分之一的国土在北极圈以北,以诺贝尔奖、金发美女、ABBA乐队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而闻名。它有悠长的假期,弹性的工作时间,很多人推崇的“the art of doing nothing(无所事事的艺术)”。在“二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瑞典模式让无数信奉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家挠头。显然,“快”并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唯一答案。

真正的快速、高效往往源自“慢”。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了“1万小时定律”,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万小时的训练。市场也是如此,任何风口都是整体产业基础设施和新技术演化到某个阶段的产物,不能随意跨越。尤其是科研创新方面,欲速则不达。

时代越是高速运转,越需要慢下来深耕细作,以精益、专注、创新为内涵的“工匠精神”充当经济发展的有效引擎。如此,当经济格局、生活格局都从“急吼吼”转向“笃悠悠”,睡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7,懒人经济,懒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懒人经济”现在越来越流行:

你可能很早就不逛街了,习惯在淘宝、京东上货比三家、凑单拼团,或者直接买“网红同款”,不和自己的“选择困难”较劲;

能否做好三餐,已经不是独立生活的标准,各类外卖平台,把每个地方的佳肴小吃装进了你的手机;

无论工作、出差还是旅游,不需要再为酒店和公寓头疼,因为携程、链家、自如等已经解决问题,你所要做的只是轻松刷卡付押金,然后“拎包入住”;

当今社会为何懒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原因上来看大概有四:

一是,科技进步。

二是,正在经历从物质匮乏到物质过剩的两极转换。

三是,“懒惰”体验式消费的一种表现。以吃饭为例,人们要考虑来往餐厅、排队等,付出的体力带来的疲劳感,节省下时间用于娱乐、社交产生的愉悦感,与之相对要考虑的是快递费用。

四是,全球化进程遵循比较优势及分工合作行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将自身擅长领域的经济效率优化到最高,将没有效率的地方“外包”给其他个人或商业公司,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做法。“饿了么”一开始就是从简单的寝室送餐做起,逐渐变成一家近百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

这样看来,由懒惰催生而来的“懒人经济”不是一代人的倒退,而更像是一种由思维模式到商业模式再到生活方式的“跃进”。

从市场上看,“懒人经济”与4种形态相伴相生:

一是无聊经济,大量生产力从流水线上解放,更多的无聊时间无处消耗,于是微信公号、抖音头条就成了最好的产品形式,将碎片化的内容推送到无聊的你面前。无聊经济是时间管理上的“懒人经济”。

二是鸡汤经济,互联网让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千家万户,“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让多少人欣然向往,仿佛跨越社会阶层鸿沟只差一篇文章。这背后折射的是人们对成功的焦虑和对捷径的渴望,随之催生的各类“知识付费”便是对此的印证。鸡汤经济是自我成长上的“懒人经济”。

三是“佛系”经济,当前世界千变万化,奢侈品、日用品种类让人眼花缭乱,如何彰显自己的独特审美和与众不同,或许“佛系”和“小清新”是当下年轻人最好的选择。对于懒得花时间打造“自身人设”的你来说,“佛系”经济是文化选择上的懒人经济。

基于以上市场现象,“懒人经济”前景广阔。

2018年“双11”,22个交易平台销售额3143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扫地机器人,比2017年增长了400%。由此可见,一些人工智能新物件,将会进一步崛起诞生。

横向看,不少钟点工或已经被迫向月嫂、陪护等技能需求较高的职业转行;

农民工等通过劳动换取报酬的群体,变为了当今各类创业企业的“外卖”“跑腿”大军,中国3.6亿元的外卖市场大约支撑了400万外卖小哥的就业市场。

企业如果跟不上“懒人经济”的时代脉络,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

8,萌宠经济的“钱”景

风水轮流转。那些本应肩负看家护院、消灭蛇虫鼠蚁重任的动物,摇身一变成了“主子”,人类反而做起“铲屎官”,还沉迷在“吸猫”“吸狗”中无法自拔。

网友打趣道,“一日不过三大事——睡觉、吃饭、撸萌宠”,就连在小区遛宠物也变成了一项社交活动,比血统、比毛色、比智商,萌宠俨然成为新一代攀比利器。

不仅如此,互联网企业也热衷于将自己的logo萌宠化,飞禽走兽游鱼无所不包。如京东的狗、天猫的猫、腾讯的企鹅、百度的熊掌。

传统企业也借“卖萌”回潮,如雕牌的雕兄自称“国民男闺蜜”,成为新晋“网红”;日本熊本县打造的熊本熊IP风靡全球,为其吸引了无数游客,带来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萌宠缘何备受追捧?从社会背景看,一方面,社会大量涌现老龄人口、空巢青年、丁克夫妇、留守老人等人群;

另一方面,城市化后冰冷的钢筋水泥,使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疏离。而互联网又让都市“低头族”之间缺乏现实交流,孤独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特征。

白天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现代人神经紧张,晚上回家面对漆黑冰冷的房间,情绪无处排解,情感无处安放。此时,萌宠便成为人们情感投射的对象,甚至一度流行养“蛙儿子”以排遣寂寞。

从经济因素来看,宠物热的根本逻辑还是消费升级。40多年前,人们还在为温饱奔走,如今,在多个主流电商平台,宠物用品销量都大幅增长。

《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宠物经济,仅犬猫市场就达到1708亿。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人均GDP达到3000—8000美元,将带动该国宠物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此可见,对于年人均GDP刚突破8000美元的中国而言,市场爆发在即。

从利润增长来看,宠物行业也是全国最赚钱的行业之一。除宠物训练、美容、殡葬等传统宠物产业,产业链还将伴随萌宠IP化、云养化等新型服务模式扩张,产业细分化、多元化,催化经济效益。

9,闲置经济,已经到了爆发前夜

《2018年中国二手手机在线交易观察报告》显示,两年内更换手机的用户比率达44.34%,更有高达83%的用户家中囤积着2台及以上废旧手机。小到牙刷、书籍,大到电脑、电动车,大量闲置让“买二手,卖二手”成为生活新风尚。

MobData研究院发布的《2018二手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二手闲置市场规模为7420亿元,估计2020年有望超过12539亿元,成为万亿级别的大市场。

如今在闲鱼,每天有超过100万用户发布超过200万件个人闲置物品,2018年成交量超过1000亿元。

相比逛淘宝,紧跟潮流的年轻人更喜欢随时逛逛闲置交易App,跟物美价廉的生活“小确幸”来个不期而遇;卖家则能通过卖闲置搞“创收”——2018年闲鱼用户人均在闲鱼上收入超4000元。

不仅如此,明星们也开始靠卖闲置打造新的“接地气”人设来“吸粉”。

但现在,闲置经济将爆未爆,背后有3个深层原因:

第一,整个产业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和行业规则;

第二,交易的价值转化阻碍重重,主要由于中国二手文化不发达,以及买卖双方缺乏信任;

第三,当下,一手消费是维持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力量,2018年,消费对GDP贡献率达76.2%。

但是,几年后,中国闲置经济必然爆发,同样有3个原因:

1,这是“去过剩”的时代诉求。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生产积累,“去产能”逐渐转向更广义的过剩产能。而闲置经济能通过重新配置资源生产新商品,刺激新需求,进而创造新收益。比如Airbnb通过挖掘大量闲置住宿资源,给房东带来超过650亿美元收入。

2,生态环境要求走“循环之路”。现在,美国人平均垃圾产量是中国人的4倍,每年约有85%的服装被送往垃圾填埋场。但中国人口庞大,美式消费路线走不通,只有循环经济,才能协调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3,再次,消费观念向精神、向质量升级。美国的大消费在中国“玩不起”,中国未来大概率将走鱼尾曲线呈现的“第三条路”,即在总量增长的前提下,物质消费占比减少、精神消费占比增多。对物质的需求由“极度偏好”转向“适度”,更关心自身内心的自由与幸福。

闲置经济将在以下方面爆发:

1,二手书市场,以及延伸的阅读社区;

2,基于大数据估价和检测的二手手机、二手汽车;

3,闲置经济将拓宽至空间、时间等资源。比如农村的养老大院,配合生态旅游;

4,律师、设计师等专业人才的闲置;

5,需要政府协助的医疗、人力等闲置资源

6,奢侈品租赁。

简而言之,闲置经济的爆发将是人们对过去消费主义时代的反思。

以上,就是2020年中国经济的4个趋势,以及将要兴起的8种新经济。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2020》一书,王德培著,蓝狮子策划出品,内容有改编,互联网思想授权发表。

中国经济2020
百年一遇之大变局


聚焦经济热点难点,指明大变局中的中国经济走向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第四次金融危机逐渐展开,产业领域面临大洗牌;信息文明进入高级阶段,数字货币走上历史舞台,5G等高新技术弯道超车……

百年一遇之大变局,究竟是谁开启了碎片化的序幕?

 

编辑推荐


外贸摩擦了,房产消停了,固投萎缩了,消费透支了,金融泡沫破了,物价上涨了……这几个关键词是否可以概括2019年的中国经济全貌?

睡眠、会展、夜间、懒人、萌宠经济等能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文明进入高级阶段,数字货币走上历史舞台,5G等高新技术“弯道超车”……企业又该如何抓住这些契机?

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全球经济也是“妖风”阵阵。“百年一遇之大变局”时代,中国经济将走向何处?

聚焦经济热点难点,本书为您全面分析中国经济的现状,预测2020年经济走势。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2020》一书,王德培著,蓝狮子策划出品,内容有改编,互联网思想经授权发表。


在2020年即将到来之际,特别推荐阅读《中国经济2020》一书:

中美贸易摩擦尚未停息,香港暴乱行为持续升级,第四次金融危机逐渐展开,信息文明进入高级阶段,数字货币走上历史舞台,产业领域面临大洗牌……“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抬头黑天鹅漫天遨游,低头灰犀牛满地撒野”,不确定的外部环境让人备感焦灼,对中国经济走势的认知也愈发迷茫。本书旨在对2020年的中国经济进行深入解析和预测,探讨究竟是谁开启了破碎化的序幕,指出中美贸易冲突既是终极也是过程,提出中国“三个世界”观点,带领读者穿越重重迷雾,寻找中国经济新亮点。

 

作者简介

王德培

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任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常年为全国各级政府、各大高校、著名EMBA学院、央企、大型集团企业开设宏观经济形势、国家地方战略布局、顶层设计规划等前瞻性课程,领衔完成国家、省市级、央企、园区等重大课题。
曾出版《中国经济2016》《中国经济2017》《中国经济2018》《中国经济2019》《金融原罪与金融文明》《第四次金融大爆炸》《人民币的未来》《再平衡——中国的优势与美国的强势》等备受关注的预测专著。


相关文章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
AI+时代,读互联网思想
(wanging0123)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或27168430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