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镜像海南|万亩滩涂的守绿人
现在这个时节,是红榄李“换衣服”的发芽期。 春已至,红榄李幼苗株的细小枝干上,新的叶片替换掉冬季飘零的旧叶,刷新一片绿意盎然。
红榄李是中国湿地稀有濒危植物种类,被誉为红树林中的“大熊猫”。因天敌多、发芽率低,培育难度极大。 在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榄李培育基地,退休工人王式军从地面苗圃里挖了两桶土,用手拎着运送到培育基地的湿地,给正在萌芽期的红榄李幼苗们配土。
路不长,却有数十级台阶要下。他弯着腰,跪在苗圃里劳作,挂在脖子上的毛巾已经有了破洞。 王式军已经66岁。他曾用30多年的时光,寻找一颗种子,等一朵花开,把一株株濒临灭绝的红榄李留在了故乡的土地。育苗成林,如今,他仍在培育红榄李,期望着能将红榄李种到全岛,打造全国第一个红榄李湿地公园。
濒危的树种,痴心的暮年。 王式军称自己与红榄李有两次“缘分”:1982年在一次海南红树林调查工作中,首次发现自然分布红榄李,这是自己与红榄李的缘起之年。2013年当得知自然分布红榄李仅存14株时,下定决心培育红榄李,这是再续前缘。 “红树林基因库里的每一个物种都很珍贵,为了不让红树基因链断掉,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在现实生活中,亲眼看到这些美丽的红树,我们务必要竭尽所能挽救每一个濒危灭绝的物种。”王式军说。
王式军的培育工作从2013年12月正式开始。“去三亚搜集了100粒种子,在阳台上实验,半年后,16粒种子发芽。”但让王式军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这些幼苗相继死亡,最后仅剩1株。 “我从未想过放弃,室内不行就搬到室外,土壤消毒一遍不行就消毒两遍,各种药物的配比不对,就再做实验。”王式军先后十几次去三亚搜集种子,也先后十几次经历失败。
2014年7月,台风威马逊来袭,遮雨棚没能抵御强风暴雨,红榄李幼苗上覆满了泥土。“用水龙头冲很快,但是泥土冲掉了,苗也要倒下了。所以我只能用棉花球擦,蹲着、跪着,在淤泥里擦拭了半个月。”在对这些幼苗婴儿般的照料下,上百株红榄李幼苗在王式军自己设计建造的简易苗圃里生根发芽,又被移植到野外种植区,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2014年《中国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调查报告》显示,自然分布红榄李全国仅存14株且全部在海南。7年过去了,红榄李的数量从十位数跃升到千位数。 用一年多的时间等待一颗种子的萌芽。 植物的种子孕育着未来的生命,在遇到合适的成长环境前,它会以类似冬眠的状态一直在等待着。
王式军在红榄李结果的时节开始采种,在年初进行播种。“种子采回来后,要先放在水里泡一个星期左右,使黑褐色的外种皮充分软化后,再用手慢慢搓掉,然后摊放在阳光下晾干,以储存备用。”王式军根据老经验对红榄李的种子做细致的处理,“晾干的种子在播种之前可以用温水泡20—30分钟进行催芽处理”。
红榄李的发芽率极低,不足5%。“因为它有很多天敌,雨水是它的天敌,螃蟹、老鼠、青蛙都是它的天敌。”每天,王式军都要来往培育基地三四次进行照看,精心呵护着幼苗的成长。
种子下土后,最快要等一个多月才发芽,慢的要过一年多时间,碧绿的小苗才会慢慢从泥土中冒出头来。“种红榄李就像跑马拉松,一定要耐心等候。”经验之谈的背后,是一位老人愿意用一年多的时间等待一颗种子发芽的真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作为中国湿地稀有濒危植物种类,红榄李开花时一向都是“一鸣惊人”。绯红丰润的花瓣从绿色的花萼中缓缓挣脱出来,越开越泼辣,是燎原夺目的红。
年初播种,春季萌芽后,红榄李将迎来很长一段的花期。“差不多5月就会开花,非常好看,满树都是红彤彤的花。”处于花期的红榄李株型优美,姿态婆娑,叶片翠绿,花朵鲜红。
亲眼见过这样一片红,便不枉今生一腔热血深情。
第一次看到亲手培育的红榄李开花的时候,王式军感觉自己的这一生,值了。
【镜像海南】
《镜像海南》栏目,是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运营的一档微纪录片+深度图片故事综合类栏目,用影像讲述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普通人的故事。聚焦平凡中的非凡,记录奋斗者的独特感受,承载使命,传递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