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色绝美,不逊龙井”!海南茶也曾卖全球
如果茶叶能说话
它可以讲述一千个故事
从龙井里的西湖山水到猴魁中的徽州人文,再到川茶里的茶馆市井,每一片茶叶都浓缩着产地的土壤、气候、风光、人文。而当青翠的叶片化为柔和的茶汤后,它们更是基于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建构起“一方水土育一方茶”的集体记忆。
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为茶文化的延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即便是在位于大海之南的海南岛,悠悠茶香也已绵延千年。寻香之源,故事得从五指山的一片野生茶叶讲起。
五指山市水满乡居民王雄青手工制作大叶种茶。
也许是为了饱腹,黎族人曾将山林里的草木野果尝了个遍,嫩枝无毛、叶圆芽肥的野生茶进入了他们的视线。有意思的是,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时,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人开始采茶,或许同样出于药用之目的。
相传很久以前,家住五指山一带的黎族小伙“猎哥”上山打猎时不幸染病,回家后口干舌燥、四肢乏力。见状,“猎哥”的妻子“黎妹”焦急地四处寻找草药,她从一棵葱绿的小树上采回几片嫩叶,用嫩叶煮水给“猎哥”服用,没想到“猎哥”的身体很快恢复如初。从此以后,当地的黎族百姓便把这种嫩叶当成了“奇方妙叶”。
五指山红茶茶汤。
水满一词,在黎语中有“古老、至高无上”之意。这处位于五指山脚下的黎族聚居地,自古便盛产野生茶,以茶代药防治疾病,正是当地黎族人长期与高温高湿、蛇虫出没的生存环境作斗争积累的经验与智慧。
究竟是谁率先采撷五指山野生茶而食?如今已无从考证。但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推断,这一历史至少已有1500年之久。
山水交融的黎寨深山,遍布高大粗壮的野生茶树,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为何到明清时期才被世人所知?或许,这与“生黎之巢深邃,外人不复迹”有关。
清光绪《定安县志》介绍了水满峒茶。陈雅如 摄
在这种几乎与世隔绝的背景下,长于“生黎”聚居地的野生茶树不为外人知晓,也就不足为怪了。
随着历代封建王朝的反复招抚,“生黎”转化为“熟黎”的人数逐渐增多,为表示向化朝廷的诚意,黎族人便将产自五指山水满峒的茶叶与沉香、黄花梨等一起入贡,这片小小的叶子这才得以蜚声岛外。
这段历史在明清时期的相关文献中亦有所体现。尽管彼时全岛各州县几乎均以茶为土贡,但论品质,还是水满茶最佳。
清末至民国时期,来自西方的冒险家、植物学家、传教士、人类学家纷纷登岛探险,也为五指山茶文化研究留下了不少珍贵史料。
省博物馆藏唐代三彩茶盘。资料图
“一些艳丽的青藤缠在竹丛上……当地野生的茶树混杂在其他灌木丛中……这种茶树出现在野生丛林中,足以说明它是本地原生的。当地人将其叶子采摘后晒干,带到集市出售,数量并不多,他们叫它‘黎茶’。”
1937年6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尼克尔·史密斯、伦纳德·克拉克从旧金山出发经香港抵达海口,开启为期两个月的海南岛探险。在他们拍摄的纪录片《海南红山之外》中,还能看到当时琼岛黎族人围在一起喝大碗茶的场景,而这也是关于黎族人饮茶最早的影像资料。
如今,发源于五指山一带的海南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各种茶产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在穿越千年历经制法与饮法的演变后,茶也进一步渗透到五指山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礼俗交往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茶文化体系。
海南山上黎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生产的茶叶标本。
倘若世界近现代文明史中藏着无数草蛇灰线,那茶叶定是其中之一。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兰在《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中所言:“茶叶对世界的征服如此成功,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它曾经征服了世界。”
从人背马驮到远洋运输,从日本茶道到英式下午茶,由茶叶铺就的商路,通连了东西方文化。而当这种神秘的东方树叶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世界文明的各个角落时,其中也不乏来自五指山产茶区的身影。
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的茶叶。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究其缘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海南省茶叶学会(协会)创始人陈德新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以前五指山一带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当地黎族百姓看重的仍是茶的药用价值。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五指山野生茶树迟迟未能完成从自然植物到经济作物的角色转变。
至20世纪初,有人提出开发五指山一带野生茶资源的设想。民国《调查琼崖实业报告书》记载:“琼崖各属向鲜种茶之地,惟五指山附近一带产生天然茶树,干大盈抱……其茶色绝美,不逊龙井,每年产额约值六七千元,由定安、万宁、陵水三属出口,惜土人不知种植,不谙制造,致令有望之茶业无由发达……苟能于此等荒山栽植各种茶秧,并往产茶各省招制茶匠从事制茶,不数年间,五指山一带必将成为产茶之名区也。”可惜由于战乱等原因,这一设想并未实现。
直到1958年,五指山一带的野生茶树开始被引种驯化,海南人的种茶史也自此发端。
据《琼中县志》记载,1958年五指山公社创办五指山茶场,改造野生茶树10亩,翌年产干毛茶0.5吨。如今家住五指山市水满乡方好村的八旬老人王啟彬是当年五指山茶场的第一批茶工之一。他还记得,彼时茶场人工培育茶树,用种子培育的树苗存活率极低,树苗即使存活,也需要3年才能采摘茶青。
起步虽难,通什、岭头、白马岭3个茶场还是于1960年在五指山一带相继成立,并于当年试种茶树共100亩。随后,种茶热潮掀起,越来越多海垦人以五指山山脉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在群山中挥锹种下一片片茶林。政府部门出台政策扶持白沙、东兴、东泰、红明等30多个茶场发展,海南茶树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茶叶出口量稳步增长。至1987年,全岛茶树种植面积已达10.74万亩,外贸公司每年收购茶叶约5000吨。
随着海南茶产业的发展,五指山茶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国内茶叶爱好者慕名而来,并在海南扎下根来。
五指山水满润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茶工在搬运茶叶。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据《海南岛志》记载,明清时期五指山水满峒有野生茶树,年产茶叶3船出口,产值约六七千元,至民国时期因时局动荡而停止采茶制茶。这对于尚未达到产业化条件的五指山一带的茶资源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至20世纪50年代末,五指山一带第一批人工开发的茶园初现雏形,又恰逢国家有迫切的创汇需求,当时的海南行政公署对外贸易局和海南茶叶出口公司在国家支持下,顺势建立红茶出口货源基地,这才拉开了海南茶叶大规模出口的序幕。
翻阅《海南统计年鉴》,可以看到1962年海南出口茶叶创汇12万美元,而短短5年后,这一金额便增至77万美元。
茶叶出口贸易打开局面后,海南的茶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1993年全省已有大小茶场50多个,茶树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干茶年产量达8000多吨。其中,海南所产CTC(压碎 撕裂 揉卷)红碎茶、传统红碎茶及工夫红茶中有96%供应出口。这几类茶叶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区域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全国各类产品品质评比中多次获奖。
去年十一月,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展出的哥德堡号商船模型。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由盛转衰,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时,国家推行外贸体制改革,茶叶的流通模式由统购统销变为市场主体直接面对市场、自寻销路。国际市场茶叶价格波动导致茶叶出口受阻,国内市场需求又以绿茶和乌龙茶为主,海南茶叶销售遇困,茶农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五指山红茶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低谷期。
好在经历转型阵痛后,五指山红茶产业又开始“触底反弹”。近年来,海南重组茶叶资源,五指山红茶的品牌知名度明显提升。从2004年被选送作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饮品,受到与会嘉宾交口称赞,到2015年完成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再到成为五指山市的“网红”旅游商品,这片小小的叶子正以其“琥珀汤、奶蜜香”的鲜明特征,征服越来越多的爱茶之人,“泡”出一个又一个富民产业。
中国茶叶外贸简史
公元473—476年间,土耳其商人至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被认为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最早记录。
2公元714年,唐朝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中国茶叶开始被外输至东亚、东南亚、西亚相关国家和地区。
317世纪后,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茶叶销往更遥远的欧洲、美洲、非洲。
418世纪20年代,茶叶逐渐取代丝绸成为我国输入欧洲的主要商品。
5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一些新兴产茶国的崛起,我国茶叶垄断世界茶叶市场的局面被打破。
6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政府扶持茶叶生产,茶产业逐渐恢复和发展。中国茶叶输出量占世界茶叶输出总量的比重由1950年的6.5%提高到1988年的20.0%。
7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茶叶经济稳步发展,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2020年,中国茶叶出口量达34.88万吨。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编辑:俞玥
内容审核:林英翠
值班主任:林晨音
往期推荐
2、上海市客运站明起暂停运营,吉林多所方舱医院投入使用,详情→
南海网视频号热门推荐>>
点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