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泸州版“敦刻尔克”丨千里航运线见证“水上抗战史”

2017-09-06 看见泸州

影片《敦刻尔克》的上映,为世人再现了二战时这场大撤退的历史。34万大军成功转移,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抗战时期,曾有一场历时数年的行动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比敦刻尔克大撤退历时更长,更加惊心动魄——泸州人用船运车搬,人抬马驮的方法,送抗战将士出川,送军粮到前线,更把宝贵的工厂设备运回了泸州,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这就是著名的川江抢运



泸州大河帮 4000艘船参加抢运


193711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标志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抗战悲壮大内迁的历史翻开了。


国民政府各部门、各机关内迁,军政部下一道命令,征调军舰,征集民生公司的轮船,以及泸州柏木大船参加内迁抢运。在沿途大码头中转、集散,大船改小船,一站一站接待。



▲川江航道


二、三十年代的川江水运,木船可通航的路程可达6160里,轮船仅可通行950里。国民政府军政部决定在非常时期成立船舶总队,其中,第二大队以泸州城下大河帮长航中元棒大木船500艘为编入船队,听命军政部调遣,以抢运出川将士奔赴抗日前线,抢运军粮、食盐出川,抢运到武汉、宜昌机关、学校、厂矿入川,运工厂、学校到川南的泸县、江安、纳溪、叙永、宜宾


当时,编入军政部船舶总队第二大队的泸州木船4000艘,载重二十吨到二百吨的柏木中元棒帆船600余艘,听命于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卢作孚先生统一调动。193791日,川军唐式遵、潘文华率东路军乘船出川。泸州长航木船400艘从泸州、江安、合江码头运载新编十八师12000官兵出川


泸州大河木船帮因参加抢运川军出川,功盖川江,在“川楚八帮”中,成为龙头老大。泸州船出川,凡到各大码头,川楚八帮各管事都命手下挂红旗,以示欢迎与敬重。在川江兵运中,泸州大河船帮在川江上、在夔门以下码头名气很大,颇得敬重。


数年抢运 悲壮的抗战史


《泸州航运志》记载,川江抢运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兵运,从19379月至193911月期间,运送川军出川到抗日前线。行程为泸州至重庆、万县、宜昌、武汉,约1600多里,沿途经十余县城,八十多处险滩


▲壮士出川


第二阶段主要是抢运军粮,运送两湖食盐为主。


19386月至10月武汉保卫战中,川军外围作战,日军截断川军陆路运输线,企图以切断粮道供给线,使外围作战的川军不战自乱,四川民众节衣缩食,筹粮80万石,由泸州大河帮400艘木船连夜出发,冲破重重封锁,与敌特斗智斗勇,不怕牺牲而把军粮运到武汉前线。同时,又于9月派盐船2000艘载川盐济吴楚,保证了食盐的供应,稳住了物价、安定了民心、支持了前方作战。


第三阶段是抢运内迁厂矿、企事业、学校和涌入四川的难民。而这一段抢运,可谓是川江抗战史上最为悲壮、最为难忘的记忆。


19382月,军政部兵工署下令河南巩县的兵工厂立即迁往四川泸县罗汉场东的龙溪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高坝


▲如今的高坝一带



1938年秋,抗日战势急转直下,九江失守,武汉告急,大量内迁物资器材若不及时抢运入川……川江水运又正值江水日枯、滩隐丛生,航行极为困难,唯有人力背纤,方能加快运输时间……

——《长江上游航道史》


8000多吨设备、3000工程技术人员全由800多艘柏木大船从重庆载货逆江而上运到泸县。一路上滩多水急,由几十到上百人身背纤绳一步一步拉船回到泸县,而因行船失吉船毁人亡事也时有发生。


▲纤夫拉绳 船载物资


19382月底,巩县兵工厂的设备到达罗汉场码头。专员督察公署出面,调集了泸县力行帮泥木石匠上千人,人抬、马驮、车搬运到距罗汉场7里远的高坝,以战时惊人的建厂速度于416日将兵工厂命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三兵工厂。


19399月从湖南晃县迁泸县、纳溪的化学兵总队,也从水陆交通线到达目的地。


第四阶段是1940年至1941年期间,抢运军政部第二燃料厂,由咸阳迁纳溪的金川酒精厂、亚二酒精厂和抢运石棚火电厂的发电设备、器材为主,其次是运送泸县惠民面粉厂的机器设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几条国际交通运输线陷入日军之手,国际援华物资唯有空运,战时的汽油紧缺,酒精(乙醇)成为替代汽油的燃料。1938年9月,由咸阳迁到泸县的金川酒精厂,以收购罗汉场20多家糟房的烧酒为原料,制成高纯度动力酒精运往重庆。


▲滇缅公路


亚二酒精厂的产量每月可达2万加仑(一加仑等于1升),在蓝田兵站直接供给军政部川滇公路第四运输处的汽车,跑川滇、滇缅公路国际交通运输线。



川江号子 吼出抗战精神


当时的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委员会、国民政府军政部船舶总队主任卢作孚先生在川江抢运时有这样一段话:



那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逐渐占据了主动,两岸全是衣不蔽体的纤夫,一船一船地拉着,两岸的灯光照着装货、上船,彻夜映在江面上,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吼起号子,往来的汽笛不断鸣叫,与上水下水的木船相会而过,打个招呼,轮船减速,木船加快通过,江面、江岸、水上、河边的呼声、吼声、号子声汇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船工们团结一心抗战抢运,凝聚成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打倒日本侵略者、还我河山的巨大力量。




▲川江航船


泸州第一航运公司驾长张树清、刘清云和苟绍云、吴海清、马文杰、陈亚龙等老船工们,在回忆战川江抢运时颇有感慨——


内迁的单位多、人员多,而返川的木船很少。运川军出川到武汉,一般是把船作价卖了,船家和船工从陆路回川,若是有货运回四川,运价又看好,船老板就同意装货,走上水,全靠纤夫拉纤,前驾长在船头一竿一竿地吼叫,催岸上人扯起纤绳上滩,不但要提防江上急流、暗礁,而且还要白天提防日本人的飞机扫射丢炸弹,晚上提防土匪劫船抢东西。四川的水路处处是危险,处处都有丢命的可能。上水船要到了云阳、万县,就才松回气,到忠县、丰都、涪陵、长寿,离重庆朝天门码头就不远了……


▲重庆朝天门码头


有川江号子王之称的赵克臣、张子荣、陈楷三说,在川江抢运中,他专门吼抗战号子:


好男儿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

坐上木船到武汉,前线战火扯得宽。

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后方起狼烟。

前方打了大胜仗,写封家信对妻言。

公婆面前多照看,抚养儿女苦中甜。

抗战胜利时运转,返回四川早团圆。

……


泸州在抗战时期因拱卫陪都重庆,又是川江水运、川滇运输线的枢纽和通道,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地位得到了提升,又因内迁兵工厂、酒精厂和大声院校选址泸州,地方电厂兴建,中国远征军出国兵站设在泸州蓝田,驼峰航线的开通等因素,大批抗战援华物资集散中转,外地、外省商业家在泸州开店设号,泸州的商贸市场空前发展,泸州在大后方也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城市了。


川江水运对国家民族做出极大贡献。在1000多公里的运输线上(泸州——武汉水路航程),成千上万川江儿女,以一腔热血完成捍卫民族生存之神圣使命,尤其在抢运川军出川抗日,抢运军粮上前线,抢运川盐济湖北、湖南,抢运内迁工厂设备,内迁之学校师生,入川之难民的日日夜夜中,以民族大义为重,激于爱国赤诚之心为民族争光,写出川江木船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更多精彩阅读:

横过来看丨著名的外国人丁达尔来叙永了……

敲定丨泸州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5%

采摘地图 | 80000吨泸州桂圆等待被消灭!吃货们冲啊!冲啊!冲啊!

资料来源丨《泸州人大抗战》 作者陈鑫明

部分图片据网络

编辑丨阮春华 责编杨茜

泸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请发邮件至:lzrbkjlz@163.com

QQ群:389250002  电话:310083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