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有意让女儿変得“叛逆”
截至2014年6月26日共有178594位朋友与您一起订阅微信公众号youthMBA
“妈妈,我们躲在学校里,不会被老师发现吧?”放学后,我带着女儿躲在她们幼儿园的大操场上进行探险时,她带着紧张,小心翼翼地问我。
“没事,当老师发现我们的时候,好玩的地方我们都已经玩过了!”在这种有趣的事情上我总是斗志昂扬。
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占地面积大,有大片的树林和空地,里面有好几棵几十岁的老树,四周的墙壁上画着可爱的童话。我们穿梭在小树林里,在大桑树下捡桑果,偶尔走过几座独木桥,边讨论着墙上那些动物们的故事。像这样和女儿躲在校园里玩耍,实在有趣极了!
我喜欢带女儿做各种叛逆的事情。放学后带着女儿躲在学校里进行探险,只是其中一个案例。在生活中,我经常带着女儿,像汉子一样去爬树、钻草地、玩蚯蚓和蜗牛,自诩为女汉子和小女汉子,且自鸣得意。
这些举动在旁人看来难以理解,包括我的丈夫——他也希望自己的女儿温柔乖巧。然而,我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担心——我一直害怕女儿成为乖小孩,更害怕她变得中规中矩,我鼓励她在学校合理地挑战老师的权威,鼓励她在事情的真假对错上和我进行辩论,和我一起用较真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
然而,不规矩在中国的教育大环境里,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这里的老师,喜欢的学生无非有这两个特质——乖乖听话、学习成绩好,这一点在女儿的幼儿园老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女儿所在的幼儿园是全国性的示范园,班级老师也是特别负责任的知名教师,这个组合看起来很完美无缺吧?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但在旁听了几节课、参与了几次女儿的班级活动后,我有了新的发现。
“某某,我告诉你,今天有客人在班级,你能不能收起你那些奇怪的想法,和大家乖乖地玩积木?”老师带着不满训斥着班里一个小孩,而那个“客人”就是坐在旁边听课的我。
某某是女儿班级里一个在我看来特别有想法、特别善于表达自己、且特别聪明的孩子。可他的人缘似乎并不好。一次,我参加女儿班级举行的植树活动,回家的路上,女儿生气地质问我说,“妈妈,我跟你说,我们大家都不太喜欢某某,因为他太闹腾了,老师也不喜欢他,你为什么还要让他当我们的小队长?”
“那你告诉我,为什么你们不喜欢他呢?”看着女儿的样子,我不解地反问道。
“他不听话,爱玩、爱闹、爱讲话、爱欺负小朋友,还爱各种提问,都是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女儿几乎是抢着似的丢出自己的答案。
“那是老师不喜欢他,还是你们不喜欢他?”我接着问。
“老师不喜欢呀,你看老师多累啊,还得为他操心!老师的嗓子都疼死了,还得喊他,让他安静!”女儿将她所能想到的所有理由着急地阐述出来,还说得面红耳赤,好像我是个多坏的坏人似的。
“那你们如果不喜欢某某,都不跟他做朋友,他该多累、多孤独啊……”我一连串地发问。
这下子女儿稍微停顿了一下,思考了一会儿,说,“其实并不是那样子,老师不太喜欢闹的孩子,我们还是蛮喜欢他的,他很聪明,积木搭得很好,运动跑步也都很厉害……我们班的一个女孩还说长大要嫁给他呢!哈哈!”说起小朋友之间的秘密,女儿一下子乐了。
但我却轻松不起来。其实换位思考一下,这样闹腾的孩子确实会给老师带来挺多负担,谁都不容易。但我也完全可以想见,在这个环境下,孩子们的枝桠正被一一修剪成大众想要的样子。
女儿视老师为权威,这一点在我看来实在危险。本应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却早早地学会用老师的标准衡量周围人事物的价值。所以,我带着她叛逆,只希望她明白,在基本的是非对错之上,我们应该学会自己权衡价值、拿捏分寸。
当然,影响性格养成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学校教育,父母的育儿态度同样重要。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我只希望我如此这般带着女儿折腾叛逆,能给她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相对宽容的沟通平台和相对快乐的童年就行。
“妈妈,你跟我同学的妈妈都不一样,你很有趣,是大厨师,大作家,还是故事大王,”女儿心情好时,形容我的词总是特别美好。“妈妈,你跟个汉子似的,不温柔,不是个好女人!”讨厌我的时候,她也毫不含糊。但无论是哪一种,我都视为褒奖,因为没有人教她说这些话,她与我对话,从来平等轻松。(完)
【一场“掐架”,两种声音:
“叛逆”是否只存在于大人的词典中】
选择“叛逆”题材的文章,与少年商学院两位微信用户最近的“隔空掐架”有关。
他们当中一位是我们“科技少年美国行”游学团的学员,一位是另一学员的家长。微信群中主要是家长。后者在谈自己的育儿经验,大体意思是“心要狠一点,不要惯着孩子”,“我儿子如果正餐不好好吃,晚上就什么吃的东西都没有,只有水喝。饿得哭也不给。不要让小孩试出你的底线。”他的儿子今年8岁。
前者听了之后急了,跳出来说,“童年越黑暗,长大越完蛋。”这位15岁的少年,说话成熟,听说平常就参与长辈们的聊天。
“小时不教养,老大把神伤”,上面的那位爸爸不甘示弱。俩人就这样你来我往抬上了杠。直到这爸爸说,“有代沟呀,叛逆期都这样”。没想到这句话激怒了前者,他说出了下面这段话:
“不全面了解(你的孩子)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觉得我和你们在一起谈话才叫代沟”,看得出来,他很生气,“如果说青春期叛逆,我认为‘叛逆’就是扯淡,那不过是两种思想的交流碰撞。你们说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对,你们有真正想过自己都干了些什么吗?”
说完这句话,他就不再发言了。
事后学院君和这个孩子的妈妈聊到此事里,她说她儿子觉得前面提到的那个因不吃饭而被教养的8岁男孩“很可怜”,所以对男孩的爸爸“开炮”。她接着给我们连连说对不起。
学院君说,完全没必要说对不起。你的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说错什么。我们更没有觉得他在微信群里给我们添了乱。相反,他的话值得所有的大人思考:仔细想一下,“叛逆”这个词,是否完全是从大人角度出发的一个词汇,当孩子没有遵守大人们制定的规则后,“叛逆”就诞生了。
少年商学院倡导培养孩子“独立、好奇、未来公民”的品格,于家长朋友们来说,有一项很重要,那就是要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并放下架子,祛除权威,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
你的孩子是否曾经“叛逆”过?你当时采取了何种解决办法?你如何理解“叛逆”这个词?欢迎大家直接在微信上回复,分享心得;您也可通过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少年商学院微社区,发贴留言。
少年商学院相关文章:
回复“015”查看《性别定势思维:女儿给父亲上的一堂课》
回复“144”查看《一位德国女孩的另类生日摄影》
回复“254”查看《“女孩子当什么科学家啊”,偏见为何如影随形》
回复“014”查看《为何书呆子不受同学们欢迎》
回复“322”查看《从九岁就爱玩游戏,我为什么没变坏?》
回复“286”查看《“学霸”小孩的烦恼:会读书有时就像温水煮青蛙》
回复“291”查看《“小朋友”要挑战金融家的权威?》
回复“158”查看《用三个词描述对孩子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