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师生空难,德国学校的作法让我们沉默

2015-03-31 王旭明 少年商学院


少年商学院微信(点击标题下方“少商学院”关注)每周二“中外课堂”栏目分享国内外学校的一则创新教育案例。这是第696次分享,作者是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我们已获王老师的文章授权。


一周前的2015年3月24日,一架德国飞机在飞往西班牙的途中,于法国上空坠毁。机上150人全部遇难。据报道,遇难者当中,有16名中学生和两位老师


这些师生皆来自德国小城哈尔滕。哈尔腾市长第一时间说,“这是我们城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孩子们所在的学校,又是如何应对这一灾难与噩耗的呢?从零星报道中,可以解到一些与我们不大相同的处理方式。


一是这所名为约瑟夫·科尼西的中学周二停课一天,学校周围摆满了鲜花和蜡烛以表达悲痛之情。学校的一张乒乓球桌上也摆满了哀悼的蜡烛,还有一百多人聚集在中学前,不少中学生拥抱痛哭。


让学生在身边的灾难中体味悲痛,寄托哀思,表达思念,这既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也是生命教育最本质和内在的形式。



(学生及附近居民自发来到学校为遇难者默哀祈祷)


二是学校周三重新开放时并没有安排上课,而是让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处理和平复自己哀伤的情绪。


给哀伤的情绪一段时间弥合,而不是急于恢复正常,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心理必要的适应期,可以说符合人的情感需要,也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



(学校里的石墩上摆满了蜡烛)


三是该镇还有另外一队学生本来也要搭乘这架飞机,仅仅因为其他原因未乘而幸免于难。对此,来自汉堡的15岁中学生克拉拉说,发生事故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遇难的也有可能是我们。”


这位15岁的学生所代表的这些侥幸者发出的感慨,超脱于个人生死之外,所思考的视野不狭窄,既感同身受,又让人刻骨铭心。



(学生们互相安慰)


从关于德国学校面对师生遇难的零星报道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第一,发生天灾人祸之后,学校一定不要掩盖事实和蒙骗学生,要让他们通过身边的生命突然离去这样惨痛的事实感悟人生,并进行生动有效的生命教育。


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要急于恢复正常秩序,进行教学、读书和上课。我们常常在天灾人祸之后迅速恢复上课,确保正常教学,甚至以此为成绩进行炫耀,其实可能会适得其反。


学生从巨大的悲伤到恢复正常并不容易,我们应该提供一个相对平缓的过渡时期,同时要让他们有适度、适当的情感宣泄,这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也有利于身体健康。我经常说,一个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特定情境自由地大笑,同时也要让有一定的悲伤和哀惋的表达,这才能塑造出健全的人格,这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第三,我们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国际飞机失事、轮船倾覆等灾难发生后,首先要看是否有中国人。这个习惯可以理解,但是,过度强调本国人也未免显得心胸和思考过于狭窄。在教育工作中,应当引导学生面对每一次灾难都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回复“同理心”查看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与案例),才能提高他们对人生更高层次和境界的认知。


这样的对比无关高低。尽管国情不同,人种不同,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爱人、爱己、爱生命的情感应该是共通的,这些情感的凝练、提升,辐射和浸润都有助于使人更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学校处理灾难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

回复“123”查看《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看待生死》

回复“397”查看《“下辈子,不做你的儿子”》

回复“225”查看《变成蝴蝶之前,我们都是一条无惧苦痛的毛毛虫》

回复“053”查看《龙应台“慢看”:其实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可以安身立命》

回复“352”查看《为什么人们总是不经意地炫耀自己很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