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高中生林嘉文自杀,请别再叫他“史学天才少年”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点击标题下方“少年商学院”关注)的第1031次分享,作者是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老师。
这是一个令人非常悲痛的消息。三天前的2016年2月23日晚,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出版两本史学专著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因抑郁症跳楼自杀。他出生于1998年5月,离世的时候,还不到18岁。
林嘉文先后出版有《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并被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生也达不到”。林在遗书中称“我要承认我对历史研究的日久生情”。
他并非一些人认为的“肯定非常孤僻”。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父亲在一所法律 院校工作,他看起来很阳光,学习成绩也很好,当初因为喜欢看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而对历史研究产生深厚兴趣。媒体采访西安中学校办负责人,对方称虽然学校知道他患有抑郁症并在服药,但林“在校期间表现都很正常”,学校为他的专著举办座谈会,当有人对他的观点持不同意见时,林同学并没有表现出焦虑或反感等什么异常。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夏令营中,他还被评为优秀营员。北大正是他的目标大学之一,所以一切看起来都似乎顺风顺水。
林的去世正在被广泛关注。而这几天,媒体或社交网络上,对这位早逝的孩子,大都冠以“史学天才少年”的称谓。我们想说,请别再这样称呼他了,这有悖于他的遗愿,同时也将“天才”窄化了。
林嘉文在遗书中称“烦请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像对江绪林(2016年2月19日自缢的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一样,那种行为挺卑劣、愚昧的。”
“史学天才少年”正是外界不由自主借题发挥的第一个概念与称谓。是的,不由自主——现在的中国,“天才”这个词有被泛滥的趋势,任何一个在某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才华或技能的人,不管人家答应不答应,立马就被称之为“天才”了。更何况,像林这种,小小年纪,已经出版了两本史学专著了——我们习惯拿别人看得见的成绩评头论足。
然而林在遗书称“我的两本著作烂到算作草稿都不配,但我对我的学问有信心。“前半句自然有谦卑和学无止境的意思。于是又会有人说,凭一位17岁少年的学问“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也足以称之为“天才”了。
且慢。仔细读一读林之前写过的文章,和最后的遗书吧,他从不以自己的博览天下、知识渊博而觉得是一种特别才能,正如他说现在的一些中学生“只会学习,不会研究”一样,他值得同龄人借鉴的,首先是对所感兴趣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才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最重要的法宝。
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与此同理的,便是凭一个人特别是少年才俊知识渊博、出版专著这种外在的才华急匆匆冠以“天才”的名号,这样的舆论和习惯,只会让我们对“天才”的理解浮于表面。
另一方面,中国人对“天才”的理解,也多是技能方面的、少年商学院两周年国际教育沙龙上,我们请到的研究犹太教育的周颖老师的一点分享,我觉得很受启发。她说:
犹太人有一个“天才教育体系”,在他们心目当中,什么是天才?至少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精神和品德上的天才,第二类才是我们所说的在各种领域上的卓越技能或特殊天分。在犹太人的心目中,如果一个孩子天生具备了非常好的精神和品格,他就是天才。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的父母和教育界朋友去思考的。我们会这样看我们的孩子吗?又或者说,当所有的老师都说你的孩子没有什么优点,就是善良,我们很多父母是不愿意接受的。我们更愿意听到的是什么——他学习好,他的分数高。
可精神和品德才是犹太人心目中认可的天才的第一位。他最注重的是一个孩子要具备善良的天性。所以他们的教育没有那么功利性。所以很多孩子,只要他天生善良,就会被珍惜(点击阅读《犹太妈妈的三重角色,竟是天才教育的根基》)。
我读林嘉文同学的遗书,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段话:
连小小的中学里也处处是浓厚的政治气息(举一小小例子,西中教学楼内教师办公室靠走廊的的门窗无不是人为地被用纸贴上或用柜子挡住,或者干脆办公室靠走廊一侧就没建窗户,而学生教室却可随时被人从窗户向里一览无余,这就是种显而易见的对等级氛围和身份权利差异的暗示,套用周振鹤先生的概念,可谓之校园政治地理学。可叹很多老师从没意识到过他们这种不自重,用寡鲜廉耻评价毫不过分,因为他们一面对自己享有的这种特权安之若素,另一方面却大量抱怨着中学老师社会地位、收入、学校里面领导的官僚化作风,却不反思自己)......
我不认为这是“厌世”的表现。在我看来,林嘉文最可贵的品格,除了有一套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再便是,他将历史研究,和当下的世界,建立起了关联。他是一个非常敏感也非常善良的孩子,他希望这个世界是好的,而这个“好”并非是乌托邦式的好,而至少是应该从历史当中吸取点滴教训,而勿一边发着牢骚,一边却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太多的一直以来习以为常地“天才”窄化了。所以,当我看到媒体上,微信朋友圈里,到处都用“史学天才少年”来形容林嘉文时,用一句未必恰当的话来说,我总感觉那多少有点大众在用一种褒奖的方式“娱乐”林嘉文的味道。真正的悼念和怀念,不是给逝者多大的荣誉,或戴多高的帽子,而是认真地去细数,他短暂的生命里,那些看似平常、串起来成为珍珠般品格的诸多细小之事。
愿林嘉文同学安息。
对于林嘉文的离去,以及何谓“天才”,请在右下“写留言”分享您的心情与观点。
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点击阅读):
《如何毁灭一个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