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别报道】乡村医生、医药企业、中医院长的医药情怀(附语音)
┃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本文整理自《中国医疗保险》两会特别报道的3篇文章,作者身份非常有代表性,分别是乡村诊所所长、知名制药企业董事长和中医医院院长。他们作为本次两会代表,对社会关心的农村医疗、药价改革和中医发展等话题是怎么看的呢,是否代表了您的心声?
织牢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网底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点应放在农村和农民身上。有几个理由:一是农村的公共卫生条件和环境与城镇相比存在先天性短板,不仅硬件设施设备难以与城镇相比,而且讲卫生的观念也较为淡薄。二是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人口多为一老一小,他们最需要健康关爱。三是新医改以来,村卫生室和村医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2010年底全国村卫生室已达到60多万个,拥有村医100余万人,但这支队伍的专业能力难以承担起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的诊疗任务。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网底。因此,加强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和村医队伍的全面建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要把村卫生室建设纳入医改强基层的范围,加大投入力度,如设立村卫生室的服务设施面积标准、应配置的电脑等设备、制定规范化的服务制度等。二是加强对村医队伍的规范化培训,提升其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力培养热心为农民服务、有能力提供服务的优秀村医。
作者: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爱心诊所”所长 马文芳
详见《中国医疗保险》杂志2017年第3期
关于尽快完善和统一各省低价药品政策的建议
2014年年以来,国家发布多条文件要求进行药品价格改革,但目前,各省价格主管部门对低价药品政策执行不统一。有的省份(如北京、湖南、河南等)取消了清单制管理,按企业自主定价为依据进行计算,凡符合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标准的均可执行低价药品相关政策,凡不符合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标准的不得执行低价药品相关政策。有的省份(如山东、河北、黑龙江、吉林、江苏、辽宁等)对原国家发改委定价产品按照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标准又公布了一批省增补低价药清单。更多省区则对企业自主选择进出低价药的诉求置之不理。
而目前由于各省对低价药品政策执行不统一,对低价药清单没有执行进入和退出机制,使得有些符合低价药品标准且质优价廉的药品,在各省招标中不能直接挂网采购,还在进行残酷的价格战,致使这些产品出现中标价与成本价倒挂,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用药需求。另外有些产品因成本上涨或用法用量发生变化导致日均费用突破低价药品标准,需及时退出低价药品清单,大多省份价格主管部门同样也不予受理。
鉴于上述情况,请国家发改委价格主管部门切实了解药品生产、经营及省采购平台招标采购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释放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督促各省物价主管部门尽快完善和统一低价药品政策,建立低价药品清单进入和退出机制,及时受理、严格审核,凡符合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标准的均可执行低价药品相关政策,凡不符合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标准的不得执行低价药品相关政策,确保做好低价药品的供应保障工作。
作者:全国人大代表 神威药业集团董事长 李振江
详见《中国医疗保险》杂志2017年第3期
坚持中西医并重 防止中医西化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特色和优势。中国的医改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医改之路,就必须足够重视中医药在医改中的地位,激活中医药事业在助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注重平衡中西医资源配置。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医学。两种医学各有所长,不能厚此薄彼,互相排斥。多年来,“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政策未能认真贯彻落实,出现了以西医的观点、方法、标准来衡量和检验中医,要求和改造中医的非正常状态,导致西医强中医弱。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创造适合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环境。目前的中药资源和产业管理涉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食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等10余家部委,呈现多龙治水的混乱现状。再如价格制定,以北京市为例,中医科收费价格维持近20年不变。过低的中医诊疗服务价格,不仅限制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是对中医技术劳动的不尊重。由于中医药服务价格低廉,迫使中医院为了生存转而开展西医项目,客观上加重了中医西化。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就要创造适合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环境,给中医药松绑。让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明显、治疗方式灵活、费用低廉的特色优势充分显现。尝试建立中医药价格定价机制,制定合理的饮片、中成药、诊疗护理项目、药事服务、创新诊疗技术设备等价格,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大力倡导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更应该在传承、临床、特色、专科、疗效等方面下功夫。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处方的加减、药量的变化,疗效的提高,疑难重大疾病的攻克,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多途径的人才培养。中医人才培养,有院校、师承、家传、自学等途径,自古以来尤其重视师承。现在有些地方不重视中医古文素质的培养,对外语的要求却不低。导致培养的学生西医不会,中医不懂,博而不专。坚持中西医并重,亟须做好中医药传承培养工作,确保后续有人、繁荣学术,提升疗效。加大对师承、基层中医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重临床、重技能、重疗效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 王承德
详见《中国医疗保险》杂志2017年第3期
延伸阅读
中国医疗保险官方微信 ID:zgylbxz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