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张治中:决不愿博个人宽厚之名,贻民众以切肤之痛
张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时任第五军军长,在上海抵抗侵华日军;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误导致“11.13长沙大火”事件而被革职。1945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1949年,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69年在北京病逝。
张治中在国民党任职期间受到蒋介石的认可和重用;但是他坚持国共两党和平共处。解放战争后,鉴于张治中对中国和平做出的贡献,被称为“和平将军”。有张治中故居留作纪念。
在国民的高级将领中,有一位从未带兵与共产党打过仗。相信不少人已经猜出他是谁了,没错,他就是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被后人称为“和平将军”的张治中。
16岁弃文从武,军校毕业进国民党
张治中
张治中,字文白,安徽巢县人。
父亲开个篾匠店,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生活,他是家里的长子,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了10年私塾之后,由于家道贫寒,16岁的张治中最终选择弃文投武,满怀梦想离开家乡,怀揣着母亲四处拼凑筹来的24块银元,独自踏上了外出闯荡的路。
1916年,他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成功毕业。之后他离开家乡,独自外出开始打拼。因为保定同学的关系,张治中在滇军、桂军等军队中都担任过职务,长期奔走在粤、闽、川三省之间,有了一定的带兵作战的阅历,但就是一直得不到赏识。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改组国民党,张治中对孙中山先生的“三民”思想极为拥护,从他之后的境遇可以看出,他的一生都在为“三民主义”而奋斗。
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从保定军校校友那里得到了张治中的消息。此时张治中正担任桂军军校校长,得知张治中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优等生,能力突出,于是蒋介石邀请张治中到黄埔军校工作,出任第三期入伍生总队代理总队长,授衔上校。自此,张治中逐步进入国民党高级军官行列。
忠心和诚意获得蒋介石信任
张治中与蒋介石
在军校里,张治中积极参与各种军事训练会议,总能为会议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蒋介石对他很是喜欢。在北伐军第一次东征的时候,张治中担任东征军上校参谋。战场上的他,沉着泠静,针对敌方的行动,采取了有效地战斗方式。东征军胜利之后,张治中立了大功,蒋介石由此对他更加信任,先后委任他为参谋长、航空局局长、军事处处长等八项职务。张治中一人身兼八职,蒋介石对他可以说是有真正意义上的知遇之恩。
值得一提的是,在军校期间,张治中与周恩来等中共党员的关系都非常要好。当时的周恩来是黄埔一期的政治部主任,他们两个经常谈谈人生,聊聊理想,一来二去,两个人就熟了。据说,在大革命时期,张治中还一度想加入中共,但是碍于他国民党高级身份的原因,一直都没有成功。或许张治中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与周恩来结下的友谊,竟持续了半辈子。
他跟周恩来同志做的一个承诺,一旦国共两党分裂,也不会向共产党开一枪一弹的,邓颖超那时候说张治中将军是唯一没有向共产党开一枪一弹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没有向共产党开过枪的人
张治中与毛泽东
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眼看着国共两党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张治中不只一次向蒋介石提出要把三民主义作为两党的指导方针,两党应该加紧团结,不应该斗争。一意孤行的蒋介石对他的建议不以为然,搁置不理。
两党合作最终破裂,张治中的精神负担越来越重。长期受忠君报国思想影响的他,明知道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但因为蒋介石重用提拔了他,他不忍心背叛蒋介石。他曾说过:“我可以劝谏蒋介石,但我不能反他。我是坚决主张联共,但是我不愿意站在共产党的立场上来反蒋介石。”
因为张治中在国民党内不争不抢,埋头做事,没有野心,让蒋介石用起来分外安心。而且各种事情交给他办,都能处理得当,安排合理,张治中颇得老蒋的欢心。“九一八”之后,蒋介石在自己的身边特设了一个办事机构,张治中就担任了第一办事处主任,主管军事机要大事。同时为了信守不过共产党开一枪一炮的承诺,张治中默默担任着文职工作,不参与剿共的斗争。
张治中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能站在蒋介石的角度,特别会说话,大事化小。在与蒋的共事中,他也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处理方法。当他把蒋介石说高兴了,蒋介石就会默不作声,这时他只需要在文件上签个阅字这事儿就完美解决。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军心等问题,他也敢于向蒋介石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议。可见,他对蒋介石并非“愚忠”,可以说张治中是蒋介石身边有名的谏臣。
“一﹒二八事变“主动请缨战斗
“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18日下午,5名鬼鬼祟祟的日本僧侣徘徊在三友实业社总厂门外,与厂内工人们爆发冲突。导致日僧三人受伤,一人重伤不治死亡,随后日本指控攻击事件是中国人的工厂纠察队所为,这就是所谓“日僧事件”。
“一·二八事变”的爆发,给蒋介石复出创造了机会,却让上海市民遭受了苦难,闸北华界的商号被毁达数千家,房屋被毁达上万户,市民在飞机的轰鸣声和炮火的隆隆声中惶惶不可终日。
张治中当年正担任陆军中央军校教育长,目睹南京国民党政府坐视十九路军孤军抗日,按兵不救,他内心非常忧虑。
张治中找到蒋介石,当面恳求:“我们中央的部队必须参加淞沪战斗才好,如果现在没有别的人可以去,我愿意去。”蒋介石犹豫再三,最后同意了张治中的请求,在“一·二八事变”爆发将近20天之后,2月15日深夜,即将奔赴战场的张治中,写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封遗书,遗书当中有一句话是:“正值国家民族危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当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敌,以卫国土。”
上海战场作战,被迫喊停
上海战场
第十九路军在张治中率领的第五军配合下,利用长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及架构好的工事进行顽强阻击,对已经突入江湾、庙行结合部的来犯日军。经过6昼夜争夺战,日军遭受重创,由全线进攻转为重点进攻,再由重点进攻被迫中止进攻,并且三次迫使日军更换前线主将。
1932年3月初,前线指挥官张治中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前线指挥部,重重的把手里的电报摔到了桌上,让他十分失望的是这封来自南京的电报,要求他们全面停战。蒋介石不顾第五军与第十九路军将士们一个多月拼死打下的战果,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于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不顾生死参与“淞沪会战”,临阵换下
“淞沪会战“
驻守上海的日军在得到增援之后,迅速反扑,战局变得十分危急。为了挽救危局,张治中冒着敌人猛烈炮火,日夜奔波,指挥作战,几天几夜未曾合眼,身体虚弱到走路都需人搀扶。
就在战局刚刚得以稳定的时候,张治中突然发现自己所统辖的部队被统帅部划拨给了别人,在随后与蒋介石质询中,他又被训斥为擅离职守,张治中受此屈辱,愤而提出辞呈。蒋介石没有批。
后来,张治中因为在政治上的坚持,也因为与共产党的关系,四次上书蒋介石,与蒋介石发生过激烈争吵,这也让他在蒋介石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皖南事变之后,张治中上书蒋介石,认为应该联合抗日,一致对外,与共产党也应该积极谈判,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蒋介石看完之后,大骂:“简直就是叛徒”。后来愤愤不平的蒋介石直接将将张治中的陈述扔进垃圾桶。
永远的“和平将军”
抗战胜利之后,营造和平与发展的局面成为时代的主题。张治中立足于国共两党的利益,劝说蒋介石以大局为重,蒋介石听了之后气不打一处来,火冒三丈还反问张治中,自己是不是在跟共产党人进行对话。
1948年5月,已经断定蒋介石必败的张治中为了自己的知遇之恩,第三次张治中向蒋介石上书,希望蒋介石早作考虑,与共产党和平谈判,避免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当即表示了对这份书信的重视程度,但是基本上没有了下文。
最后一次是1949年北平和平谈判期间,张治中上书蒋介石,希望他接受和平协定,尽快结束战争。但蒋介石一条道走到黑,直接忽略了他的上书。第二天国共两党继续开战,张治中为蒋介石,为国民党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化作了泡影。
和平协定被蒋介石拒绝之后,张治中心灰意冷,他本来想去西北地区,但是因为周恩来的挽留,他选择了留在北平。当时周恩来动情的说:“西安事变,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张姓将领了,这一次,不能再对不起你。”
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在1949年看到了张治中发表的《对时局的声明》,蒋介石时不时发出声声叹息。他说:“别人背叛我犹有可说,文白竟然如此!”可见张治中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蒋介石对张治中的“背叛”一直耿耿于怀。而且后来,张治中还以共产党的立场给在台湾的蒋介石写了封劝降信,蒋介石看完之后置之不理,口中一直把张治中称为“革命叛徒”。
张治中在新中国担任了重要职务,继续在他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9年,79岁的张治中抑郁而终。作为他的旧友,周恩来总理向这位老人的遗体做了最后的告别。他牵着张治中的手,看着曾经的挚友就这样离自己而去,一向冷静睿智的周恩来总理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悲伤……
张治中的秘书曾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他的主要矛盾在于一方面和中共有长期密切的关系,另方面又与蒋介石血肉难分,在政治上既有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实践,又无法摆脱国民党的桎梏。”这个评价可谓是相当中肯,他的一生,始终摆脱不掉蒋介石的知遇之恩,同时他又不愿意放弃自己在政治上的信仰“三民主义”,他注定要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点。他的一生也只能在无尽的矛盾与权衡当中渡过。
正义不存乎天壤之间
这还是就坏习俗一方面来讲。另一方面,杜会上没有正气,没有公道,没有是非,这种情形也是关系到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上只知道分派别,争权利,走邪路,社会正气消沉,人心陷溺,大家均趋于侥幸投机,巧取豪夺,种种浇薄、堕落、野蛮、荒唐的习性。甚至每一个人都没有正常高尚的人生观念,所看到所听到的尽是一些一塌糊涂、黑暗沉沦的现象。我请各位同志把自己的环境想一想:照这样情形下去,社会正气澌灭无余,个人志气消沉殆尽。社会无公道,无是非,个人无情操,无良知良能的观念,无论社会和个人都是向着腐败、堕落、颓废、消沉的路上走,真使人有‘正义不存乎天壤之间'之感!(节选自华文出版社《张治中回忆录》)
张治中笔墨
人物评价
蒋经国在得知张治中决定留在北平时称道:他太天真了,将来死无葬身之地。
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蒋介石称其为“革命叛徒”,“文白无能丧权辱国”。
邓颖超评价张治中:“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周恩来曾评价张治中说:"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因其一生均为中国和平奔波,故后人称其为“和平将军”。
来源:市场星报综合整理(版权归市场星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阿九
6月21日早读安徽!司机朋友们注意了,合肥交警启动为期百天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