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已现人传人病例!一家三人被它叮咬两人身亡

市场星报 2019-04-11


夏天到了,户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出行时多会选择树木、草丛较多的阴凉处躲避太阳,但在外游玩或者进行农耕的户外活动时要警惕一种可以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蜱虫


记者近日从南京鼓楼医院获悉,今年4月以来该院已经收治了17例蜱虫病患者,其中有两例已经死亡。


刚刚办理出院的52岁李师傅(化姓),来自盱眙,家里短短一个月当中三人因蜱虫叮咬致病,其中小舅子和岳母先后因“蜱虫病”去世。



被恐惧笼罩的一个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1343cs0m4n&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一家三个人发“怪病” 

两人不幸身亡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鼓楼医院感染科病房,已经痊愈的李师傅即将办理出院手续。


回想5月下旬以来的一幕幕,依旧惊魂未定。李师傅说,他们家住江苏盱眙铁山寺附近,村民们对于蜱虫并不陌生,可并不知道这个指甲盖大小的虫子叮咬可能致命。


李师傅右臂被叮咬后留下的疤痕


01

5月20日


李师傅的小舅子在盱眙当地不治身亡,“当时就是发高烧,咳血,病情来得很急,也就几天时间,当地医院一直没有做出明确诊断。”李师傅说,小舅子也才50岁出头,身体一直很好,悲剧来得太过突然。

02

6月初


76岁的岳母也出现高烧不退,“症状一模一样,出血都无法凝固。”


03

6月5日


因为当地医院仍然无法诊断,李师傅一家将已经病危的岳母从老家送到鼓楼医院,医生高度怀疑是“蜱虫病”,并立刻抽血送到上海做病毒核酸检测。


但由于岳母病情太重,抢救无效,6日凌晨不幸去世。


几天后的病毒检测的结果证实了医生当初的诊断,就是“蜱虫病”!而鼓楼医院的医生也高度怀疑,李师傅小舅子的死亡也和蜱虫叮咬有关。


于是,李师傅的妻子回去后,在母亲家周围找到了黑色的蜱虫,还用手机拍摄下来。


04

6月9日


这一天是李师傅岳母出殡的日子,李师傅在外面忙丧事的时候,裸露在外的右小臂被蜱虫咬了一口。


想到此前岳母和小舅子的遭遇,李师傅很害怕,办完丧事后,他立刻去乡卫生院,医生让他自己用酒精消毒一下,再消消炎;然而,第二天李师傅仍不放心,又到县里的医院,医生查了血象后并未发现异常,而且当时也没有发热等症状,李师傅还暗自庆幸,可能咬自己的虫没有毒。


05

6月12日


李师傅来到南京溧水打工。“下午人就不行了,发高烧,一点精神都没有!”李师傅说,他还强撑着,到了第二天他给家里打电话,说自己实在受不了了,家人建议让他立刻到鼓楼医院,千万不要再耽误了!


在鼓楼医院急诊,医生为他抽了血后,立刻送往上海的实验室进行检查。


06

6月15日


检测报告尚未出来的情况下,针对病史以及症状,鼓楼医院感染科将他收治入院,果断进行了针对蜱虫病的系统治疗。


而此后病毒核酸检测证实,李师傅也是感染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就是“蜱虫病”。


在鼓楼医院感染科严晓敏副主任医师、周文三副主任医师、吴卫华主治医师等医护人员半个多月的全力抢救和精心护理下,李师傅才脱离了危险。





蜱虫小资料

蜱(pí)也叫壁虱,鳖吃,俗称狗鳖、草别子、牛虱、草蜱虫、狗豆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


蜱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 



鼓楼医院接诊160例蜱虫病

多来自苏皖交界处的农村地区


鼓楼医院感染科专家告诉记者,蜱虫体内有一种可怕的病毒,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可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病是首先在中国发现的。


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国内的流行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河北、辽宁等多个省份,当然,主要集中在以上省份的山区、丘陵和森林地带的农村地区,而发病的人群,主要是经常在户外劳动或热衷野外运动的人。


南京鼓楼医院目前接诊到的约16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大都来自江苏和安徽交界处的农村地区,如盱眙、滁州、明光等地。


该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吴卫华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呈现季节性的发病。


“发病季节绝大多数在5-11月,5-7月为主要高峰期,9月份为次高峰期。”吴卫华说,原因是蜱虫在这个季节范围里会大量生长、繁殖并在野外环境中活动,同样,这与人群也会在这个季节广泛地开展生产劳动以及户外活动有关。


今年4月份以来,南京鼓楼医院感染科已经收治了1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患者,其中有两例患者因为到院太晚、病情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蜱虫叮咬后有“潜伏期”

感染后病情较重的多是老年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蜱虫病还有潜伏期,比如李师傅6月9日被叮咬,三天后才出现发热等症状。


吴卫华医生说,被蜱虫叮咬后,人最短在2-3天后发病,也有会在1个月左右起病,通常1-2周左右。


如何鉴别是普通的感冒发烧还是蜱虫病?


吴卫华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旦起病,最典型的病程可分为发热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期、恢复期三个主要的过程。


大多数人会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一般在38.0 ℃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肌肉酸痛,早期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重症患者多合并神经、精神症状,预后较差。


该病病死率达12.7%-32.6%,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有对症支持治疗。


老年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者、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往往到院后病情偏重,预后较差。但大多数患者经早期、及时、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特别注意

已经出现了人传人的病例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鼓楼医院已经陆续发现并确诊了家人照顾病人而感染的实例。


因此,和其它通过虫媒传播的疾病不一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可以“人传人”。


专家提醒,家人特别是陪护的家属要注意自我保护,除了蜱虫叮咬可以感染病毒发病以外,正常人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呕吐物而感染。



疾控>>

蜱虫今年并未变得更毒


江苏省疾控中心专家表示,从目前的监测密度看,今年和往年差不多,并没有发现“变异”或者“更凶”。该病多集中在城乡接合部和农村,一般不会在城市暴发。


如何避免被蜱虫叮咬


首先,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 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虫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发现蜱虫后立即清除。


被咬伤后如何紧急处理


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涓涓

往期精彩回顾


7月5日早读安徽!合肥平均招聘薪酬6963元,有何感想?


合肥突袭大暴雨!来势汹汹!未来一周局地还有8级以上雷暴大风!


点杯咖啡在肯德基坐半天的中年妇女:我那么努力,还是被这个世界嫌弃


杨敬农受贿细节曝光:有人直接送别墅!


诗意满满!安徽16个地市的别称真好听……


有人被“双开”!同日,安徽4名干部“落马”


安徽一干部坠楼身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