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合肥市第十一中学:六十余载弦歌不辍,初心如磐

市场星报 2022-03-22


编者按

百年征程,薪火相传。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肥市教育局启动“合肥教育·红色记忆”系列专访活动,通过安徽画报社、市场星报社的宣传专栏和融媒传播,开展百所名校专访,挖掘各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回顾合肥教育的沧桑巨变。同时,讲好校史中的奋斗故事,展现校馆中的革命文物,探访校园中的红色遗址,缅怀校友中的英雄先烈,进一步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学习党史,砥砺前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合肥市第十一中学,看一看这所学校六十余载的红色传承。



合肥市第十一中学

六十年一个甲子,为合肥市第十一中学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六十余载时光,十一中愈发成熟、稳健、青春、昂扬。

合肥市第十一中学创办于1958年,其后经历了四个时期:合肥市“老五中”时期、合肥市二十中创建时期、延安中学时期、合肥市第十一中学时期。这其中顺逆交替,历尽艰难困苦,一直在求索求真中砥砺前行,在传承红色基因中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合肥市第十一中学校门


峥嵘岁月四次易名


几番起落初心不改




从1958年走来,伴随着时代的沧桑巨变,合肥十一中依时而变、应时而进。

合肥十一中的最早前身是合肥市“老五中”。1958年,在现校址凤阳路开办合肥市第五中学(完全中学)。合肥老五中是指1958年开办至1968年下迁这一时期的合肥五中,以下简称“老五中”。老五中选址在“老火车站”与“老飞机场”之间,铁路新村北面的荒岗野地上,属于近郊。当时校舍简陋、交通不便、办学条件困难,学生中流传着顺口溜:“学校没大门,遍地都是坟,进出没有路,四周没有人”。这就是老五中建校初期的真实写照。▲合肥市第十一中学校园1958年,第一届招生设有初中8个班,高中4个班,合肥市内的学生仅占三分之一,大部分学生是从合肥周边地区,肥东、肥西、长丰、定远、巢湖等农村地区招收的。1965年,市教育局抽调一批人进驻老五中凤阳路校址,筹建合肥市第二十中学。实际上,这批人有三项任务:教学大楼维修加固、看护老五中房产、筹建二十中。1968年底,二十中下迁长丰县。1969年,二十中校址交给合肥市车辆厂办学,后命名为“合肥市延安中学”。

1971年全市中学重新编号,延安中学改为合肥市第十一中学,学校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厂办中学转为公办中学。





老党员何昌荣:


从青年到暮年,永葆赤子之心




兢兢业业的老党员何昌荣,是十一中创建和发展历程的参与者、记录者与见证者。

现今已86岁高龄的何老,从老五中创建时,就在学校任教。何老回忆,老五中当时只有三栋楼,成“品”字形,夏天热得要命,冬天冻得要死。大礼堂是毛竹捆绑搭建的草棚,教师宿舍就是工棚。因为学校是边建设边招生,人手又少,所以老师们不仅要上课教学,还要去工地做工。

▲1974年于长丰县杜集中学,“渡江英雄”马毛姐(前排中)、何昌荣(后排左一)

然而,教学设施的简陋、教育经费的不足,压不倒这些坚强的老师们。彼时,合肥老五中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队伍,不仅有经过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转业干部,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有一大批经受过毛泽东思想哺育的青年教师。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艰苦奋斗。经过几年努力,1965年,学校高考升学率在全市排名第三,很多学生考取重点大学。

1968年,在老五中原校址上筹建的二十中下迁长丰县,一分为三,开办杜集中学、造甲中学、埠里中学。何昌荣被下放到长丰,参与创办“杜集中学”,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抬土烧砖,下河捞沙,任劳任怨。1969年,学校交给合肥车辆厂办学,更名为“合肥市延安中学”。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30名教师、来自合肥师范学院的11名教师和来自北大的10名教师与其他高等院校分配的教师一起在此任教。1971年,延安中学改为合肥市第十一中学,何昌荣也调回至学校工作。“经过多年动荡,如何改变学校面貌,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1984年,何昌荣任副校长,学校领导班子意气风发,认为只有靠艰苦奋斗,勤俭办学,才能走出一条新路。

进入二十世纪末,十一中终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科学家陈昌和:


艰苦岁月孕育爱校情、奋斗志




在合肥十一中60多年的历史中,求实奋进的教学理念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校友。他们中有热能工程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原党委书记陈昌和教授;82届校友王晓平,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副校长。

1959年,陈昌和就读“老五中”,何昌荣是他的数学老师、班主任。因为是孤儿,陈昌和的家境很是拮据,何昌荣就肩负起老师和父亲双重角色。初高中六年时间里,何昌荣教给陈昌和知识,照顾他的生活,甚至晚上睡觉时,也会去宿舍看他有没有盖好被子,情同父子。每月仅40余元工资的何昌荣,还会时不时给学生一些饭票。“陈昌和勤奋刻苦,志向高远,无论条件多么艰难,他总能稳考第一名,得到奖学金。”


▲合肥市第十一中学校训


何昌荣一心一意为学生,他和陈昌和之间的故事也成了一段佳话。1965年,陈昌和从“老五中”毕业,考取清华大学。后来长期从事热能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我国的煤粉燃烧、燃煤污染控制、脱硫石膏改良土壤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

在十一中50周年校庆时,陈昌和回母校做演讲。他第一句话就是“我尊敬的何昌荣老师”,提起当时的场景,满头白发的何老仍难掩激动之情,红了眼眶。


▲老党员同志朗诵原创诗歌《百年华诞,风正扬帆》,以激情文字和赤忱之心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在十一中的艰辛发展历程中,正是因为有何昌荣等一大批富有教育情怀的优秀共产党人,他们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一生躬耕教育,从而积淀形成了该校独特的红色教育基因,深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合肥十一中教学进入了空前的辉煌时期,每年高考都有一大批学生考取重点大学。1987年,学生章劲松撰写的论文《失重状态下液晶的特性》获得全国一等奖,同时获得中国宇航学会颁发的会员证书,美国科普协会颁发的会员证书,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颁奖仪式。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免试发给章劲松录取通知书。国家科委和美国科协共同奖给十一中一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现保存在校图书馆。章劲松在中国科技大学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博士学位。董氏三姐妹、费氏三兄弟,也都先后在十一中考取名牌大学,计渝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周应海考入同济大学,被招收为飞行员的有周仁华等6人,这些都是在十一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学生。

让红色基因绽放新时代光芒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2019年,安徽省第九届艺体特色高中建设论坛在合肥十一中举行。作为其中的专场活动,文艺演出以“筑梦七十载,启航新时代”为主题,也是一场成功的体验式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承办安徽省第九届艺体特色高中建设论坛圆满成功“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查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回顾整场晚会,学生通过参与音乐、舞蹈、戏曲等丰富的艺术表演,在“情景再现”中“亲历”难忘岁月,将红色文化浸润到校园和心灵,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合肥市第十一中学“明德尚行——最美中学生”表彰大会暨学生社团活动汇报演出

“在十一中,每一位学生都享有成才的机会,学校都会为他们搭建舞台让他们展示自我风采,并且让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艺体活动。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着力挖掘学生潜力。”学校原党总支书记吉坤说,学校以这种体验式教育的方式,让十一中学子在各项艺体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且愈发变得自信和阳光。

在这样一种理念下,合肥十一中艺体特色教育之路取得了显著成绩。

▲合肥市第十一中学“明德尚行——最美中学生”表彰大会暨学生社团活动汇报演出

足音铿锵六十余载,合肥十一中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一所优秀的省级示范高中,近几年,合肥市第十一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2021年2月6日,合肥六中瑶海分校(原合肥十一中)正式挂牌。

▲合肥市第六中学教育集团瑶海分校正式揭牌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合肥十一中加入合肥六中教育集团后,实现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师培养、统一学生教育。

▲瑶海区召开合肥六中集团化办学推进会

乘集团化办学之东风,

开高品质办学之新局。

十一中正用力握紧“奋进之笔”,

描绘着新时代浓墨重彩的教育新画卷。


文 | 徐越蔷 潘妥 

图 | 杨硕 

部分图片由合肥十一中提供


推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