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她月薪 5 万真的是因为选择了最艰难的路?

2017-03-17 Jason Ng 可能吧

阿禅 Jason Ng

读完需要

8分钟

速读仅需 3 分钟

时代在进步,鸡汤也在进化。

成功学鸡汤文章之所以让人反感,是因为这类文章往往喜欢把成功归因为一个原因,而通常这个唯一的原因,是所有人都能做的,比如:努力、多读书、愿意干脏活累活、坚持。

现在人们都已经不相信这类心灵鸡汤了,因为它说的都是没有用的废话,谁不知道工作要努力?谁不知道人丑要多读书?谁不知道事业要坚持?而且,鸡汤文章中举的例子往往是名人,比如马云,离普通人都太远了,没有太多参考价值。如果马云是普遍存在的,那马云就不是值得报道的人物了。

一种模式的衰落必然会带来新模式。于是,新型的心灵鸡汤出现了。

和老式心灵鸡汤一样,整篇文章也是在告诉你人要努力、不开心了要吃面。但它做出了这些创新:

  1. 把名人换成自己或身边的人,让主人公更贴近读者,让人错误地以为,有实际操作参考性。

  2. 结合热点与情绪,正如我在《别被自媒体的情绪带着走》的文章里说的,一篇文章如果蹭了热点并能调起读者的情绪,一些读者很容易不假思索地完全相信,并在情绪的驱使下,「感同身受」地传播。

  3. 为了让读者减少思考并更容易被情绪感染,这些文章往往配以不用动脑就可以快速阅读和理解短句和常用中文。读得越快,思考越少。

新型心灵鸡汤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因为它的先决条件是自己或身边的人是成功人士。没有这一点,鸡汤就失去说服力了。

但一个人真的能通过一篇文章就告诉你如何成功么?一个专栏真的能让你通往财务自由么?一篇讲述她身边的人有多努力的文章,真的能让你也月薪 5 万元么?

我不知道,因为我身边没有这样的例子,如果有,不妨告诉我。

其实,这类成功学鸡汤文是很容易被证伪的,稍作推理就可以证明文章说的因果并非因果关系,我相信可能吧的读者都是聪明人,如果你身边有喜欢看咪蒙的人,不妨推荐他去读两本很基础的书:《简单的哲学》《初中几何与代数》。

实际上,在媒体工作了几年后,我几乎再也不看所有研究某个公司或某个产品为什么会成功的文章,相反,我更喜欢看创始人失败后自我反思的内容,对正在创业的我来说,这样的内容更有参考价值。

我不看这些文章有两个原因,一是我逐渐不喜欢看媒体定义的成功

成功有两种,一种是对既定目标达成的一种表述,另一种是媒体和舆论定义的成功。对于一个个人来讲,我认为成功更多是前者的定义。比如,我正在开发产品,首要目标是 1 个月注册用户过百万,1 个月后目标达成了,这就是「成功」。比如,我希望下午 6 点前能吃上晚饭,结果我 6:10 才吃上,我就定义为「差一点就成功了」或「不成功」。

所以,财务自由是成功么?每天能吃两顿 30 块钱的快餐是成功么?打赢一场游戏是成功么?可能都是,因为成功是对个人的目标达成的定义。但媒体不这么想,自媒体也不这么想,社会舆论也不这么想,在这些视角里,成功就是有钱、成功就是财务自由、成功就是开着豪车住着豪宅抱着美女、成功就是作为一名助理,领着 5 万的月薪……

这些媒体和舆论定义的成功往好的方面想,让一个人有动力,难道看到身边的人个个都比自己有钱,自己还没有奋斗的动力么?往坏的方面想,可能会让一个人丧失斗志,破罐破摔。所谓人比人,比死人。

媒体报道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么?显然是不可以的。如果可以,写报道的记者和编辑早就自己去复制了。为什么不可以复制?是因为成功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

这是我不再看「成功公司报道」的第二个原因,我认为成功是不能简单归因的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当一个人被定义为舆论上的成功人士,他过去做的事都是对的,都为他的成功埋下了伏笔。甚至,他成功之后做的事、说的话也是对的,所以你经常能看到一些自媒体喜欢套用「马云:XXXX」的标题,因为很多人相信,成功人士马云说的话都是对的。

比如,2014 年马云在福布斯的采访中说到,「微信是一把好牌,但是打烂了」,真的打烂了么?马云说的是对的么?打烂的定义是什么?既然马云知道微信打烂了,为什么来往和支付宝的社交尝试没有避免走微信的「烂路」,还是模仿着去做?

我经常跟身边的朋友说,一家公司的成功是因为它把大多数事情都做对了,而那少数做错的事没有对大局产生严重影响;而一家公司的失败,也很有可能是它把大多数事情都做对了,却有那么一两件事对大局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最终失败。

但在媒体的角度,他们不会这样去表述。媒体偏向于认为,一家公司的成功是所有事都做对了,并且肯定有那么一两件事是关键,他们试图把这一两件事包装成一家公司成功的最核心原因,并告诉读者,「你也可以哦,这样做就行了」。而一家公司的失败,在媒体看来,是所有事都做错了。

举个例子,如果锤子手机卖得好,媒体可以说是系统设计得好,如果卖得差,可以说是花过多时间打磨系统。同一个原因,在不同的结果面前,媒体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又举个例子,咪蒙认为她的助理月薪拿到 5 万是成功的,原因是她选了最难的路 — 也就是跟着咪蒙。但这真的是最难的路么?是她的选择导致她的成功,还是你的选择导致她的成功?还有其它原因么?

这两个例子我不是想表达他们说的是错还是对,这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认为:

  1. 成功不能简单归因,更不能归纳为唯一原因

  2. 通过成功反推原因是不合理的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答,大致的内容是这样的:

答主订阅了李笑来的《通往财务自由之路》,笑来老师在专栏里讲的内容他越来越不认可,他开始怀疑,李笑来的财务自由是不是真的因为自己英文好、爱阅读、爱钻研,然后看到外国网站上比特币的消息,然后立即开始投资比特币。

他怀疑,是不是李笑来就是一个投机主义者,什么东西都去投资,刚好在比特币上赚了很多,而不是他对比特币研究得很深,也不是他英文好、爱阅读。

但他无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李笑来不会告诉他,外界也没人可以做全面的分析。而客观事实是,李笑来是舆论定义的成功人士。

所以,通过成功反推原因在这个案例上是不合理的,我们只能合理猜测,但无法论证。因为这不是数学题也不是化学反应,我们不能通过对结果的简单观测就推理出唯一原因,况且,数学结果和化学反应的客观结果也不一定是唯一原因导致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几乎不再看媒体报道的「成功案例」。

其实也不是不看,我现在倾向于在阅读任何文章和书籍时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和推理的习惯,如果在我的知识范围内,能推理出和作者一样的结论,我就会相信这是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

这篇文章不是要说服谁,世界长什么样,取决于我们相信什么。就好像,有人相信,写文章说自己的助理牛、薪水高,是为了显得自己更牛,是为了让外界觉得这家公司最牛。这个观点供大家参考,是不是真的,取决于你相信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