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做三年就不做了” 上海这款一年只卖10个月的非遗点心要失传了?

看看新闻Knews 上海市消保委 2023-07-26

顶着“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头招牌,位于上海闵行区的“阿小弟桶蒸糕”深受不少资深食客喜爱,它让不少消费者想起年幼时偷吃灶台上蒸糕的快乐。

然而这家上海市区最后的非遗桶蒸糕虽然生意火爆,却面临亏本和技能失传的烦恼。近日,有新闻晨报的采访记者来到阿小弟桶蒸糕门店,并见到了“阿小弟”本人--今年六十多岁的罗仁官。


据悉,这家店由罗师傅和妻子宋爱华共同经营。他表示:“在我们那里叫我大名可能没几个人认识,说‘阿小弟’大家都知道的。”而“阿小弟”这个名字也因桶蒸糕让更多食客们熟知。


也就是在这次采访中,罗仁官师傅却透露:再做三年就不做了…或许三年后,“阿小弟”夫妻俩的这门“非遗”手艺就要面临失传风险



最忙时一天卖四五百个

凌晨两点开做!


与其他饮食店铺不同,“阿小弟桶蒸糕”并没有开在沿街,而是设在了一个园区里。



走进店里,未见有人却先闻到了阵阵米香,还带着一丝丝甜味儿。听到声音,正给做桶蒸糕的罗师傅从厨房里走出。


罗师傅表示,现在属于淡季,蒸糕就根据客人的预定按量做,保证当天蒸当天客人来取或者邮寄。


罗师傅告诉采访记者:“闲的时候很闲,忙的时候根本忙不过来。最忙的要数过年和重阳节期间,很多客人不仅自己买来吃,还会送人,多的时候一天要做上四五百个,凌晨两点就开始准备,有时候要忙到晚上十点多。”


据罗师傅透露,预订桶蒸糕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以前可能是江浙沪包邮区的消费者喜欢吃,现在则多了不少来自安徽、北京、四川的顾客来预订,最远的地方甚至寄过内蒙古。由于担心米糕变质,这一单走的还是空运,一块糕运费就要一百多!

虽然桶蒸糕可寄送,但却不是一整年都能吃到的。罗师傅表示,由于夏天太热,常温就要三十多度,炉子一开更热,达到四十多度啦,米粉一不留神就容易变质,所以七八月是不做的


坚守传统工艺!


在罗师傅看来,吃的食物一方面新鲜很重要,此外就是看它的制作工艺。


“先泡米、再磨粉,磨好了之后放在盆里加糖拌匀,醒上几个小时等糖融化了产生水分才能开始做糕,这样吃口才好。”罗师傅介绍,蒸糕里的米和糖都有讲究,其中米粉是大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糖则是红糖和白糖,材料备好后就一层米粉一层糖馅再一层米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不同的口味添加小料,比如核桃红枣、赤豆、蜜枣等。



一个糕味道好,除了这些食材还需要木桶的加持,“我这个糕每一块都是要用杉木桶蒸的,这样蒸出来的才有香味。”


罗师傅补充,蒸的时候所有材料不能一口气都放到桶里,要等底层的蒸熟了,再往上铺粉、磨平后继续蒸,一个糕要蒸上20分钟左右。


出锅后,先把木桶中的蒸糕扣在面板上,揭开蒸屉纸后要喷上糖水,这一步是防止蒸糕冷却后表面变硬……静置到蒸糕稍微冷却后就可以包装了。


包装同样有巧思,罗师傅选择了用牛皮纸和麻绳包裹,“和桶蒸糕很配,我不喜欢花里胡哨的,这样包装好后可以直接拎着麻绳,蒸糕也不会倾倒,拿回家还是圆的。”


口味上,卖得多的是核桃红枣、赤豆的,罗师傅介绍,这两款口味不会太甜,喜欢吃甜口的还会买红糖糕,“什么都不放,就是米粉和红糖”,还有蜜枣的也比较甜;体型上,有大蒸糕和小蒸糕两种选择,大蒸糕可按斤购买,两斤起售;小蒸糕则是按个卖,价格在50元到60元不等。



看到有顾客因为没预定而跑空的经历,记者来的前一天就电话预订了四分之一块赤豆糕,真正看到时觉得个头不大,可接过手里,着实感觉往下一沉,相当有分量了!此前,看到一位顾客留言:“小小的一块随便吃点就饱了,买了一大块解决了一周的早饭”……看来说得不无道理。


“再做三年就不做了”
食客望有人接班传承


桶蒸糕越做越多,征服了不少食客,而口口相传的美味和对传统制法的坚持也让这款点心入选“非遗”。2013年,“桶蒸糕制作技艺”入选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5年,又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罗仁官的妻子宋爱华正是桶蒸糕传承人,算到现在,夫妻俩开店做桶蒸糕已有近20年的光景。



然而,在与罗师傅的采访中,他突然告诉记者:“我有时候会跟那些老顾客说,你们还能再吃三年,三年后就不做了。”


谈及原因,罗师傅表示,这个店的合同还有三年到期,没什么意外到期后应该就不做了,一是因为年纪大干不动了,二是桶蒸糕不挣钱,一个月房租就要两万多元,还有水费、电费这些,算下来一年剩不下多少钱。


听到非遗美食项目传承人未来要退休,记者赶忙问起桶蒸糕是否还有继承人时,罗师傅无奈地说:“年纪轻的不愿意学这个,很吃力的,能赚多少钱?”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罗师傅的儿子目前从事设计工作,也无意继承这门手艺。


如果真的要“告别”桶蒸糕,最让罗师傅放不下的,可能就是这些年结识的老顾客。说起这些来买糕的人,罗师傅十多年前的事情也记得很清楚。


罗师傅刚开始在乡下做糕时,有一对从宝山区(上海北部)来的老夫妻,别人送他们的糕,觉得很好吃,看包装上的地址就找来了。”据罗师傅回忆,这对老夫妻早上就坐公交过来,但是走了岔路,等找到时已经过了12点,糕也卖没了,为了不让他们白来一趟,好心的罗师傅便重启炉灶为他们现蒸米糕,老夫妻两个开心得不得了”。


最近,还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过来买糕,因为耳朵听不大清,老人随身携带了一块写字用的白板,“要什么口味的”,罗师傅写了下来询问,老人便告诉他“要赤豆的”。


桶蒸糕或“失传”是不少“非遗”等传统工艺面临的困境:谁来继承?如何推广?情怀与生计怎么选?而这些问题似乎仅靠罗师傅夫妻俩的力量是无法解答的,政策的支持也是关键因素。"


翻看某平台上的留言,一位老顾客就对桶蒸糕的传承表示“担忧”:桶蒸糕做起来比较麻烦也考究火候技术,如今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老板年纪大了,需要有接班人。



还有人称,老人家守着传统的做法,仿佛让人回到了小时候淳朴的过往……



一些“非遗”美食,如今因为从事的人越来越少,会做的越来越少,也面临失传风险,看看新闻Knews也曾经报道过。




比如,对于上海金山区朱泾镇大茫村村民陆亚平来说,幸福有时候就是一碗热粥加一枚菜卤蛋。一口咬下去,爽口的鲜香加热腾腾的满足感,让人重新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但制作菜卤蛋,最讲究的食材就是蛋。下蛋的土鸡土鸭都是用农民自种自吃的青菜剁碎喂养的。



卤汁是菜卤蛋的灵魂。每年十二月至来年三月,用有机肥料浇灌的雪菜丰收,村民们就用这些雪菜来熬卤汁,然后将卤汁和蛋盛在小砂锅里,放入老灶头中用小火煨,到第二天就能成为一家老小的佐菜。



老陆表示,上面的这份快乐是现在年轻人无法体会的了,以前生活条件很差,卤汁蛋很难吃到的,一年能吃一次就很开心了!但以后这菜卤蛋肯定要失传的,不止是因为这样的灶头和砂锅都快没有了,更因为烧的人越来越少,小辈们都没有这一步一步的细心和耐性,都不愿意做了。



同样面临失传的还有麻渠大糖,这个胶东半岛海港城市莱州独有的甜食,产在平里店镇麻渠村,因地得名。


航拍胶东半岛麻渠村


据史料考证,麻渠大糖最早出现在500年前,代代手工相传,是麻渠人冬闲时节主要的生活来源。如今,麻渠村的大糖手工作坊里,依然还在沿用最传统的制糖工艺:将北方的玉米面与粉碎的麦芽以4:1的比例放在一起,加入适量的水。经过发酵,玉米面的淀粉被麦芽中的淀粉酶水解,得到的就是麦芽糖。


玉米面的淀粉被麦芽中的淀粉酶水解,得到麦芽糖


82岁的麻渠大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廷松给Knews记者介绍道,制作麻渠大糖一般是由十几个人共同完成的,每个人各守一摊,各负其责,而熬糖这一关键工序都是由桌头亲自来负责。


但王老也很担心,他告诉记者:“我们家祖祖辈辈就制作和传承这个麻渠大糖,到我这儿已经是第四代了,可惜俺这些儿、孙什么的,没有一个愿意学,也没有一个能继续干。”麻渠村如今只剩下寥寥几家糖坊,而从业者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年轻人不愿接手。


每一个制作环节都要凭借经验和技术


如今,能够留在村里传承老手艺的年轻人真的成了稀罕人儿。孙聪彬是现今麻渠村最年轻的糖坊主。17岁的时候他也外出打工过,干过安装铝合金,电焊等工作。2015年在许多人都开始离开这个行业的时候,在外打工20年的他,回村建起了糖坊,承担起传承的责任。


本文来源:看看新闻Knews
阅读推荐
匿名差评后遭陌生人加微信,商家疑通过扫码点餐获得消费者手机号|消保委监督
知名餐厅致歉,涉事门店永久关停!上海十多家连锁店如何了?
价格暴涨!人被挤懵,展品被抢空!“根本不担心卖不掉”
知名品牌致歉:停工停产,涉事人停职
价格一路狂飙!有夫妻俩一下子买了70万元,现在还值得入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