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让“科学育儿”逼死你

2016-12-28 霏霏和我 宝宝树

作者 | 霏霏和我

来源 | 宝宝树小时光App



这年头,当妈的不知道蒙特梭利、希尔斯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对孩子上心。从孩子出生起,各种育儿书籍囤起来,育儿理论看起来,育儿讲座听起来,哪个妈妈都是半个带娃专家。然而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风靡一时的说法往往几天之后就被证明从头到脚在坑娃。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篇文章,探讨了什么是科学的“延迟满足”,希望给被各式育儿理论逼疯的妈妈们一些宽慰。


上个月幼儿园家长会,同事新学的一个理论――“延迟满足”,然后信心满满地打算用这个理论教育女儿,觉得这是女儿未来是否能成为精英的关键。


经过这一个月的实践,变没变成精英不知道,感觉她应该是换了个宝贝儿,因为之前她口中的女儿一向机灵乖巧,现在听她讲起来,完全变成了各种无理取闹各种的小魔头。


女儿要吃巧克力,她告诉女儿,巧克力可以吃,但要等十分钟之后再吃。然后就让女儿眼巴巴地看着那块巧克力等时钟走两个小格,结果分针还没走完一个小格,女儿就开始哭闹,“我觉得要等一百年那么长,心都等碎了!”




一块巧克力愣是要把小姑娘逼成了文艺幼儿的节奏啊。我们都夸她四岁女儿的语言能力强大,不要培养什么强大的自律能力了,改成培养浪漫主义情怀吧。

同事觉得女儿自我控制能力太差了,将来完全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了,这回轮到她崩溃心碎了,于是她发飚了,决定把训练升级,将等待时间升级到十五分钟。


这段时间,每天都在跟那几分钟较劲,家里鸡飞狗跳的,一会是女儿的哭喊一会是她的吼叫……


延迟满足理论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说过,即使说不太清楚,也会恍惚间觉得是跟什么糖果有关。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可以得到奖励。结果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


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然而,在后来的跟踪调查中获得了意外的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在青春期学习成绩、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方面都表现更出色。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美国高考的分制)。据说后来,人们还发现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步入中年后接受了最新的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早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着人类最高级的思考活动。

作为家长,当初我看完这个实验特别兴奋,这简直是让孩子成功的捷径啊!让孩子小时候不被糖果诱惑,将来妥妥的成功人士啊!


跟前面讲的那位同事一样,我也曾中了延迟满足理论的“毒”,将“不要马上满足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之类的教育理论奉为圣经。糖果、动画片、玩具都被看成延迟训练的工具,每天都是讨价还价的拉锯战,任何要求都是等相应时间之后再满足。


直到有一天,我们在超市看到一辆自行车,可以说,那辆自行车满足了霏宝关于自行车的所有幻想,而且只剩一辆了。“我知道,妈妈肯定不会马上买的。”霏宝带着哭腔说。


我当时脑袋里真的在转这个问题,要不要等一等,这么好的一个训练延迟满足的机会呀。


霏宝爸爸说:“现在就买了吧,就是以后你有能力给她买辆宝马,都没有现在买这辆自行车快乐!”对呀,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这个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心爱的东西呀,真是白白粉了她这么多年呀,于是果断把自行车买回家。


看着女儿兴奋的表情,我开始反思自己做法是不是有问题。因为一个如此经典的理论,不应该让人如此压抑与痛苦啊,一定是我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敲黑板!!敲黑板!!请仔细读题,人家的实验最后证明的是——如果孩子在四五岁时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而且某种程度上,这种强大的自律与延迟能力应该是与生理结构相关。由始至终都没有提到,用这个实验能让孩子拥有延迟能力。




看到这里,是不是让人觉得很沮丧。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延迟能力,那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长大了变成一个抵挡不了外界诱惑的人,容易被物质左右与控制的人吗?

当然不是,因为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说,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所以他们总想把眼前的好吃的放进肚子里是很正常的。而5岁以上的孩子就明显出现了早期萌芽,就是说他们可能会等一下,但时间不能太长。对于五岁的孩子来说,等待十分钟,可能比让我们等一天还要难捱。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在8-13岁的时期,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

日常生活中也是有一些方法能帮助孩子的提升延迟能力的,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等待,但最初的延迟时间不要过长,否则会让孩子灰心丧气,彻底放弃追求的目标和信心。比如,带孩子外出,他要抱,我们可以建议他自己走到大树那里,然后我们抱他。晚上他想听故事,你可以要求他先刷牙、洗脸……


大一点的孩子,每天给一点零花钱,让他自主选择攒起来或花掉,可以提醒他攒起来可以买比较大的东西。如果觉得管钱不安全,可以让他自己管理零食,将一天的零食都交给他,怎么吃随他。除了延迟满足能力还可以锻炼他的统筹规划能力,这也是领导人不可或缺的能力。

练习时一定要注意设定一个奖励。有家长会说,我们也有奖励啊,十分钟以后吃巧克力嘛。搞没搞错?!人家实验里面,坚持时间长的孩子会得到更多的糖果,你的巧克力是人家的正当要求呀!至于奖励只字不提,甚至对于奖励出尔反尔的家长,这是想把孩子逼疯吗?

另外,时间不要太长。因为小孩子要到七岁左右才能对时间长短有比较精确地认知,而且对时间的感知本来就是不稳定的,即便对大人而言也是如此。比如说,一个外出玩耍的晴朗舒适的周日下午可能让人觉得几分钟就过去了,而接下来周一上班的那个下午可能就度日如年了……对于孩子来说,在心爱的食物或是玩具面前,真的是每一秒都是煎熬啊。

在帮助孩子克服等待的焦虑的时候,我们喜欢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去打岔,帮他减轻“痛苦”。但孩子的注意力有限,如果你转移过度了,他就会忘记,从而失去了锻炼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律能力的机会。比如,要她等二十分钟才能吃巧克力,为了帮她熬过这段时间给她吃了两个冰淇淋,最后都忘记了巧克力这事,到晚上睡觉前才想来……我不会告诉你这是曾发生在我家的真事。

延迟满足的关键,不是要给孩子制造挫折,也不是以延迟的名义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让孩子明白,只要他持续的努力与付出,世界会回应他,他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虽然他不可能事事顺心,但是努力有耐心,不会错!

昨天,同事很开心地告诉我,她不打算进行刻意的延迟训练了,太折磨人了。不过,她认为前段时间的训练也不能算完全失败,因为有一个让人意外的收获:她女儿是班里第一个会看钟表的小朋友。那是啊,天天看着时钟嘛,都印在心里了!


宝宝树专栏作者

霏霏和我:70后高龄新手妈妈。女儿认为,作为妈妈,她几岁,妈妈几岁,感谢她的理解,我愿意跟她一起长大。



|  你也许错过了这些文章  |


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怀孕了,家里的猫狗必须扔掉?这不科学!

林清玄: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宝宝树小时光App

记录最美好的家庭时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