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对艺术伉俪捐出百件力作,把一代人走过的艺术轨迹留在上海

孙佳音 新演艺 2021-01-25




“时代隽美 艺术伉俪——邱瑞敏、吴慧明捐赠作品展”于近期在中华艺术宫揭幕,同时,捐赠仪式于昨日(9月20日)下午举行。



这对都出生于1944年4月,同时考进同一所大学,毕业后又同时进了同一单位——上海油画雕塑院的艺坛模范夫妻,在自己毕生创作的艺术作品的最终归属问题上,再次达成了一致,他们无偿向中华艺术宫捐赠了百件毕生创作的绘画、雕塑原作,其中包括邱瑞敏的72件油画和素描,吴慧明的28件雕塑。


邱瑞敏和吴慧明夫妇


“我们两个人的作品清晰地代表了一代人走过的艺术轨迹。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历史环境,我画过历史画,画过现实主义路线,在改革开放之后,又不断形成个人的面貌。绘画的不断创新是历史长河中每个画家都为之不断奋斗的。”邱瑞敏说。


一百件作品浓缩一个时代


捐赠仪式现场,邱瑞敏回忆说:


“举办展览我们也是战战兢兢的,总是要给自己的艺术来一个总结,所以我们答应了。我们也很慎重,把我们的作品打印成册,好几本,厚厚的,一沓一沓给了中华艺术宫,我们表示你们挑吧,觉得好的,你们就留下来,就是这次我们所展览的一百件作品。”


邱瑞敏和吴慧明夫妇获颁上海市人民政府奖状


邱瑞敏、吴慧明夫妇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专首届毕业生,二人的创作与新中国的美术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紧密相连。“可以说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艺术家,40后的艺术家的成长历程,我们在学校里接受过严格的教育,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也经历过国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


邱瑞敏和吴慧明年轻时讨论作品


于是,从写实性的主题创作到中国油画的意象再造,邱瑞敏始终坚持着油画民族化、现代化的探索;而吴慧明则是新中国为数不多的女性雕塑家之一,其作品为我们带来了特定时代下女性艺术家的视野,视角追寻着中国雕塑的现代性发展。


《纽约时报》对吴慧明的报道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表示,邱瑞敏作为海派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致力于海派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此次的捐赠,不但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海派美术的风采,同时还让美术学院对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加具体、生动的呈现”。


邱瑞敏、吴慧明的捐赠作品展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也发来贺信,冯远写道:“邱瑞敏先生、吴慧明女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上海第一批培养的优秀艺术家的代表,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中国现当代的美术教育、创作和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夫妇的艺术历程见证了当代中国美术的踊跃发展,而他们的油画雕塑作品,则成为其中生动的历史缩影和时代的印记。”


吴慧明的雕塑作品《珂珂》是以夫妻俩的女儿为蓝本的


邱瑞敏作品《雕塑者》则是以妻子吴慧明为原型


作为这些藏品新的主人,中华艺术宫党委书记李胜表示,邱老师与吴老师作品珠联璧合的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贵财富。


归宿在美术馆是最好的选择


李胜还说:“他们除了相似的艺术经历和创作追求之外,更让人感动是他们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今天捐赠的这一百件艺术精品,不仅丰富了中华艺术宫的馆藏,在上海美术界和全国艺术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起到了极好的表率作用。” 


邱瑞敏作品《小孩》


吴慧明作品《古老传说》


“我们的作品捐给中华艺术宫,好多朋友老师总是会问你们可惜吗,你们舍得吗?” 邱瑞敏坦言:“其实我们开始的时候也是在想,一件作品我们自己创作出来,花了好多心血,好多艺术家都有这么一个感受:自己的作品就像自己的小孩一样,很痛惜。” 

但艺术家表示,美术作品最终的归宿在美术馆是最好的选择


邱瑞敏和吴慧明捐赠的作品在中华艺术宫展出


邱瑞敏说:


“中华艺术宫也收藏过我的作品,现在也在这里一直不断的展出有时代历史文脉的作品,放在美术馆和博物馆里面,它能起到的社会效应,或者它的历史价值都在那里,所以我们就真心的把自己的作品捐出来了。”

 

邱瑞敏、吴慧明的捐赠作品展


【马上评】把最美的留在上海




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前的玫瑰花园,碧绿如茵的草坪上,一尊铜制雕像引人注目:两个体态丰满的少女相向而立、昂首展臂、共同高擎着人类的故乡地球。这沐浴着阳光的雕塑放射出特有的光泽,使无数不同肤色的宾客流连忘返。这座雕像就是出自女雕塑家吴慧明之手。

本次展览的捐赠作品中,其中就有一件作品《昇》,就是当时这尊铜像的原稿,弥足珍贵。


纽约联合国总部前的大型雕塑


吴慧明捐赠的《昇》


其实,中华艺术宫从一厚摞册子里“留下来”的这一百件作品,虽然载体不一,艺术样式不同,但可以说件件体现出,两位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对时代的敏锐感知,对人生丰富的感悟,和对作品的反复琢磨。他们把这些历经时代考验的艺术品,留在了祖国,留在了上海,留在了中华艺术宫,相信这座城市的青年艺术家和市民,都不会辜负两位艺术家的这番苦心,不会辜负这美的启示。





 

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


你可能还会喜欢

1.这部评弹,献给所有对“老底子”上海有情意结的人

2.嗨,我的老伙计!听91岁的苏秀来讲讲当年是怎么给电影配音的

3.她的记忆丢失了,但她的艺术永不褪色!细数黄蜀芹的代表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