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找到自己”

吴旭颖,朱渊 新演艺 2021-01-25


从日落看到凌晨的八小时超长话剧《静静的顿河》方才落下帷幕,同样来自“战斗的民族”的经典歌剧《叶普盖尼·奥涅金》又将亮相申城。9月11日晚,由俄罗斯国立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的经典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将为上海大剧院2019/20演出季拉开序幕。


中国观众该如何理解这部经典俄罗斯歌剧,找到内心的共鸣?


昨天,导演亚历山大·泰特尔,音乐总监、指挥菲利克斯·克洛波夫与上海歌剧院首席指挥张国勇以对谈形式,为观众上了一堂普及课“从普希金到柴可夫斯基——《叶甫盖尼·奥涅金》从文学到音乐的转换”。

三位嘉宾现场展开对谈 ©郭新洋



聆听柴可夫斯基的“自己”


与更多华丽的歌剧作品相比,这部《奥涅金》设计非常简洁。


导演亚历山大·泰特尔介绍,“柴可夫斯基希望为剧中简练的故事找到对应的演绎,我们把简洁的理念带到了这个版本中。”

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演出海报 ©郭新洋

通行版本的《奥涅金》曲速是后来艺术家重新设定的。柴可夫斯基原来的设想中没有热闹的转场,节奏更加绵延而平静,从而使整部作品更具有流动性,场景之间能更平顺地衔接。

“这个版本更贴近柴可夫斯基的原意。”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多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在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既能看到文学巨著对作曲家的影响,也能寻到柴可夫斯基当时正经历情感危机的蛛丝马迹。


1877年初,37岁的柴可夫斯基有了写一部新歌剧的冲动。

在一次友人聚会上,著名女中音歌唱家伊利莎维塔·拉芙洛芙斯卡娅向他举荐了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首版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最初打动他的是小说里塔季扬娜的写信情节,这时他对创作全剧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因此首先谱写了 “写信咏叹调”作为试笔。

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剧照

后来,这首作品也成为了观众欣赏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首要关注点。



1876年底到1877年初,通过音乐指挥家尼古拉·鲁宾斯坦的介绍,柴可夫斯基跟富孀梅克夫人通过信件初识,后者给了柴可夫斯基丰厚的经济支持,二人频繁通信,信件内容很快便超过普通友谊而涉及双方私人生活细节。

梅克夫人

在1877年6月7日给梅克夫人的信中,柴可夫斯基写道:“这部歌剧当然不会包含很多动作的,但是背景应该很有兴味。它里面有多少诗意啊!”

柴可夫斯基的信件

开始与梅克夫人的通信之后,柴可夫斯基又收到他的学生安东尼娜·米柳科娃寄来的情书。信中安东尼娜自称多年来一直暗恋着老师:“整天坐在家里,像一个半疯的人似的,踱来踱去,只是想着见你的那个时候……”这让柴可夫斯基想起了歌剧中善良的塔季扬娜写信时夜不能寐的状态。虽然对安东尼娜全无印象,但他禁不住“爱”的猛攻,勉强答应了这桩婚事。

柴可夫斯基与安东尼娜

婚礼举行前三天,柴可夫斯基给已经中断通信四十天的梅克夫人写了一封长信,交待他的“无爱的婚姻”:“我见到她的时候,又向她解释,说我对她只有同情和感激。”


回头再看《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写信”场面,奥涅金对塔季扬娜的态度,反衬出柴可夫斯基没能拒绝安东尼娜的“轻率”。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将内心的矛盾外化在作品之中:写信的女子既有梅克夫人又有安东尼娜的影子;而他本人则后悔没成为“奥涅金”。



欣赏导演泰特尔的“自己”


人物的产生不仅归功于柴可夫斯基和普希金,每一部剧作,导演都是将角色从纸面孕育出实体的人,之后演员的演绎再赋予他们新的特性。


导演亚历山大·泰特尔 ©郭新洋

泰特尔说:

“每一个角色身上都可以看到柴可夫斯基、普希金,甚至是我、是指挥……它们是时代的缩影。”


塔季扬娜的写信场景是全剧中最具挑战性的段落,超长的内心独白对演员及导演都是极大考验。

塔季扬娜的激动和忐忑、犹豫与决心、倾慕和羞怯、向往和恐惧,一波又一波地向前推进。

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剧照

松软的白色大枕头时而紧抱怀中,时而枕在头下,信纸被一张又一张揉成团而抛下,她或疾步走动或凝神呆立,甚至躺在“床”上自语……

导演细腻的处理手法和演员富有张力的表演展现了这个初次堕入情网的少女的整个心理过程。


另一处精彩设计是舞台上大柱子旁立着的四座白色“石像”,两男两女,姿态各异。直到序曲奏响,他们才缓缓动起来,向台后走去,在一座门洞下立定、回头、定格。

剧中的四座“石像”

这四座“石像”象征着剧中的四个主角:奥涅金和连斯基,塔季扬娜和奥尔嘉,他们与观众一起看着曾经真实发生在他们生命中的一切。



最后一场戏,当痛苦的塔季扬娜喊叫般地唱到“其实我还爱着你”时,始终纹丝不动坐在马车里的石像们突然推开车门,仿佛克制不住地要冲向剧中人,但又立刻定格。

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剧照

这一幕的设计强化了塔季扬娜的这句慨叹。这是导演对观众的提醒——这句台词包含着整部悲剧的核心。



寻找作为观众的“自己”


参与演绎《奥涅金》多年,歌剧的音乐总监兼指挥菲利克斯·克洛波夫已经很难抉择哪一个是他最喜爱的角色。

“不管是塔季扬娜、奥涅金、连斯基……甚至台上不发声的角色,我们都深爱他们。真正的大师之作,其实就在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有些人可能觉得塔季扬娜的故事和自己的经历很相像,有些人又觉得奥涅金身上有自己的影子,这才是经典作品的不朽之处。”

音乐总监兼指挥菲利克斯·克洛波夫 ©郭新洋


用“不真实”的歌剧,

展现“真实”的情感。

正是导演泰特尔和指挥菲利克斯共同的追求。

就算时移世易,人心中总有些东西是永恒的,比如生命和死亡,比如亲情、爱情、信仰……而这些正是歌剧想要在舞台上表达的内容。

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剧照

台上的角色或许穿着罗马时期的服装,或许穿着19世纪的服装,或许穿着现代的T恤和牛仔裤。但真正的戏剧艺术重点并非表面如何,而是表达了什么。

不同人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解读。


在菲利克斯的眼里,整个世界都可以看作是一部拥有许多不同声部的歌剧。

“我们呈现的所有舞台经历都来源于真实生活,情感才是我们想要真实传递的对象。这部作品中,演员在舞台上所思考的远超过他们歌唱的。演员们在沉默的间隙所留白的情感,都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出来。”

“对话大师”活动现场 ©郭新洋


上海歌剧院首席指挥张国勇说:

“从人物中找到自我,也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于我来说,连斯基这个人物非常吸引人,在其它歌剧中很难找到这样有诗人气质和男性气质的人物,我个人更为同情也想要赞美这个人物。”


近期推荐


▶ 相看两不厌,只有峨眉山

‍▶ 《小欢喜》收官后,我们看什么?一大批新剧好剧已经陆续开播了!

▶ 系列网络科普微视频“建筑大咖开讲了”上线了!

▶ 他用壮士断腕的勇气,向海派后人示范何谓“创新”

▶ 一部《小欢喜》,为什么让你如此感同身受?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吴旭颖,朱渊

编辑:吴旭颖

摄影:郭新洋,部分图片由官方提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