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晨,吴贻弓导演带着那一场“城南旧事”远去了……

孙佳音 新演艺 2021-01-25


中国第四代导演、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于2019年9月14日7时32分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0岁。


△ 吴贻弓导演


吴贻弓

1938/12/1

~2019/9/14

1938年12月出生于重庆,1948年起定居上海。

1960年,吴贻弓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同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1984年起,先后出任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上海电影总公司经理、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艺术总监、上海影城主任。


△ 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吴贻弓与香港导演徐克、荷兰导演保罗·考克斯


去年底,吴贻弓发布了新书《流年未肯付东流》。


△ 《流年未肯付东流》


今年5月,吴贻弓还在病榻上关心上海电影的发展,并写下“上海电影万岁”的寄语。


△ 吴贻弓今年5月所写的“上海电影万岁”



吴贻弓是当代中国有影响、有声望的电影导演,曾获得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终身成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他谦虚好学,博采众长,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厚的创作功力开辟了新时期散文诗电影的道路。




《城南旧事》

80年代的深情



吴贻弓出生于1938年的重庆。当时的重庆,因遭遇轰炸而伤痕累累。吴贻弓名字中的“贻”为收藏,“弓”乃兵器,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寄寓着长辈对“刀枪入库,天下太平”的美好祈愿。

五岁那年,已经上小学一年级的吴贻弓在学校听到了李叔同作词的《送别》。四十年后,与这首歌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电影《城南旧事》将他的艺术生命推向巅峰。


△ 2005年,吴贻弓与《城南旧事》演员重聚


《城南旧事》是吴贻弓首次独立执导的故事影片。

当时,台湾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在大陆还没有公开出版。电影完成后,得到了林海音的高度肯定,并获得了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吴贻弓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影界在国际上得大奖的第一人。


△ 1983年3月

吴贻弓和石方禹(右)、郑振瑶(左)

在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后合影


“外冷内热”的《城南旧事》属于慢热型,刚开始放映反响寥寥,随着口碑的发酵,渐渐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影片。影片最后卖出了115个拷贝,一个拷贝7000多元,相当于80多万票房。这个成绩在80年代初已相当难得,也是当年上影厂赚钱最多的电影。

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欢迎会,吴贻弓始终保持清醒。多年后,有人问吴贻弓:“现在这个时代,还能不能拍出《城南旧事》那样的电影?”沉思良久,他说:“这个电影在现在不可能诞生,因为那是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深情。”



《姐姐》

最偏爱的创新电影表达


“理想与激情”的80年代,《城南旧事》之后,吴贻弓拍了以当年西路军妇女独立团为原型的影片《姐姐》。

剧情是西路军战败后,幸存的小号兵与妇女独立团女战士为寻找红军战士,带着伤痛与疲累在沙漠中艰难前行过程中,与一名裕固族姑娘相遇的故事。



不同于一般注重展现敌我矛盾的革命军事题材电影,《姐姐》着重刻画的是人物内在的革命信念与历史的悲情。影片外景占全片的95%,为准确还原西路军战士亲历的艰苦环境,取景地设在海拔三四千米的河西走廊。

吴贻弓开玩笑称此次拍摄是“自讨苦吃”,他精心选拔出一支外景队,称之为“一支出征沙漠的志愿军”。



高原反应带来种种身体不适,头痛、头晕、疲倦、呼吸困难、心跳加速、耳膜疼痛……吴贻弓起初以为自己生病了,后来才明白,高原反应已经在折磨剧组的每一个人。但为了完美呈现剧本中一句“太阳落山了”,吴贻弓足足花了一个星期拍摄。

尽管戈壁滩的落日看上去都很美,但总是缺少“壮丽”的气势。他索性天天去拍落日,选择不同的地点和时间,直到满意为止。



《姐姐》在夏威夷电影节放映时引起轰动,它的市场之路却并不顺利,这也是吴贻弓唯一一部没有收回成本的影片。

但影片的价值无疑是永恒的,“追求光明人生的不灭信念,哪怕躯体被消灭,精神还在,这就是希望。”吴贻弓说:“外界对《姐姐》的反响一般,但我却始终对它格外偏爱。”因为在这部作品中,吴贻弓尝试用新的影像语言表达意念、情感,通过声画对位的艺术处理使影片具有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力量。




电影万岁,理想不灭


一部电影,有很多种拍法。一件事情,有很多种做法,作为电影艺术家与电影事业管理者,吴贻弓除了不辜负“电影“二字,再无更多想法。


△ 吴贻弓导演和谢晋导演


2012年,吴贻弓接受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终身成就”表彰时发表感言:“电影万岁!”

2018年时再回想这一幕,吴贻弓说:“有人说我是理想主义者,片子里到处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以前常说,金色的童年、玫瑰色的少年,青春年华总不会轻易忘记,常常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我们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热人,50年代留给我们的理想、信心、人与人的关系、诚挚的追求、生活价值取向、浪漫主义色彩,总不肯在心里泯灭。”


△ 1956年9月,吴贻弓(前排左二)与北京电影学院同学合影



吴贻弓生前履历

1957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大木匠》。

1963年,担任剧情电影《兄妹探宝》的助理导演。

1977年,开始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

1980年,执导剧情电影《巴山夜雨》,该片获得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 电影《巴山夜雨》


1983年,凭借剧情电影《城南旧事》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1985年,执导剧情电影《流亡大学》。

1990年,执导剧情电影《月随人归》。

1993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阙里人家》上映,他凭借该片获得广电部优秀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同年,主导创办了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


△ 吴贻弓与意大利演员索菲亚·罗兰

出席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新闻发布会


1995年,担任制作人的剧情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上映。

1999年,担任神话动画电影《宝莲灯》的艺术指导。

2001年,担任电视电影《第十三个名字》的编剧。

2003年,吴贻弓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2012年,吴贻弓获得第15届上海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2016年,吴贻弓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10届荣誉委员。


△ 缅怀吴贻弓导演




近期推荐


花好月圆中秋夜,商圈捧出“艺术流水宴”

‍▶ 一年吸引230万游客的“无界美术馆”究竟是什么样的?

‍▶ 一文尽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为您送上整整1个月的艺术盛宴!

▶ 刘子枫:怀念我高中时的老师们

▶ 静安街头为何笑声不断?原来是他们来了!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孙佳音

编辑:小开

图片源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