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清影像芭蕾舞剧《玛塔·哈里》,重现“双面谍娃”传奇一生

朱渊 新演艺 2021-01-25

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在申城如火如荼地举行,今年,“世博演艺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也与之接轨,在美琪大戏院放映2部高清影像:

荷兰国家芭蕾舞团的原创芭蕾舞剧《玛塔·哈里》

法国现代芭蕾舞大师莫里斯·贝嘉的经典作品《第九交响曲》



芭蕾舞剧《玛塔·哈里》是荷兰国家芭蕾舞团2016年推出的作品,由荷兰国家芭蕾舞团当家首席安娜·齐冈高娃主演。

作品改编自真实历史故事,讲述一战时期荷兰双重美女间谍玛塔·哈里的传奇人生。


剧中融合“梵乐”及印度佛教等神秘元素。

为呈现当时纸醉金迷、尔虞我诈的时代氛围,服装设计师谢尔品设计缝制数以百计的华丽服饰,搭配精心打造的灯光布景,带领观众回到那个错综复杂、爱恨交织的浮华年代。


玛塔·哈里受别人讨论的不只是她的间谍身份,更是她擅长改变自己,化身舞蹈家隐藏真实身份的传奇经历。

玛塔·哈里,原名玛嘉蕾莎·泽利,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印尼人,作为混血儿的她,从小就有一张精致的面孔,长大后更是美艳动人。

玛塔·哈里资料照

她在7岁之前的生活平稳富足,但是随着父亲的破产,她的人生迎来了巨大转折点。父母离婚,兄妹分离,唯一的依靠母亲也在她15岁那年离开了人世。

不仅如此,她还经历了一场失败的婚姻,儿子惨死,女儿见不到,离婚后的她唯有只身来到巴黎,为了生活,她不得不用跳脱衣舞来养活自己。


就连玛嘉蕾莎自己都没想到,她不但真的成为了一名脱衣舞娘,还有了自己的艺名——玛塔·哈里。她凭借曼妙的舞姿和机敏的头脑,仅一年多的时间就成为了名震巴黎的高级交际花,无数男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玛塔·哈里收获名气的同时,更是获得了与权贵打交道的机会,也就掌握了更多的消息渠道。战争年代,情报是最炙手可热的资源,而玛塔·哈里整整红了10年,10年间她与欧洲不少国家政府要员交情颇深,这也是后来德国和法国的情报部门同时找到她做间谍的原因。

芭蕾舞剧《玛塔·哈里》剧照

1914年,一战爆发,玛塔·哈里成了德国和法国争抢的情报能手。她先是接受了德国的200万美元,正式加入德国间谍组织,机密工作就是利用美貌套取情报。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玛塔·哈里的身份很快被法国方面知道,随后被策反成为双面间谍。

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将双重间谍演绎到极致,游刃有余地周旋在德国和法国之间。


就像《间谍大师:阿兰·杜勒斯》一书的作者詹姆斯·史劳德斯对她的评价:

“从任何角度来看,她的工作都非常出色。”


可惜的是她在西班牙演出时,将有关西班牙的情报传给了柏林,却不知自己早已在英国情报部门的监视下。她百口莫辩,因为法国已经抛弃了她,八项指控、伪造的信息,将她推向了火坑。

1917年,玛塔·哈里以“叛国罪”被法国逮捕处死,生命终止在了41岁。

芭蕾舞剧《玛塔·哈里》剧照

后来人们才知道,处决玛塔·哈里只不过是为鼓舞士气和震慑贵族,她成为了法国军事失败的替罪羊。

不过,玛塔·哈里走得很潇洒。

据记载,她临行前的一个飞吻,吓得队长赶紧命令开枪。这种面对死亡的洒脱态度,不知是她对爱情的失望,还是她看透了人生,又或者是她对人世间再无留恋,所以最后才选择潇洒地离开。


而今,对于玛塔·哈里“叛国罪”的说法,也有许多人并不买账,不但以她名字命名建立了基金会,更是为她建立了博物馆,而且她的故事至今活跃在电影书籍作品中,她就是一个传奇的存在。



这种将世界一流的戏剧、歌剧、舞蹈以全新视角摄录、编辑、播放的“高清影像”,近10年来流行全球。

英国国家剧院高清戏剧《哈姆雷特》曾在沪展映

最初,作为剧场艺术的普及教育,它填补了一流剧场演出难以克服时间、地域限制被更多人看到的缺憾。

而随着“高清系列”渐为人们所接受,更平民的票价、更独特的视角、更接近电影的观赏模式,让其“自成一派”引领了一股崭新的年轻风潮。

也有人担心,高清影像的出现会折损观众在剧场观看表演的热情,但更多人赞同两者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


舞蹈评论人“方大宝”直言,高清影像让人们可以更近距离地观看芭蕾,看到许多在剧场未必能看到的细节。
例如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吉赛尔》,高清版中编导特地给背景中村庄里的太阳数个特写,让观众能清晰看到舞美的独具匠心,这太阳是会随剧中时间而变化的。若是在现场,就算拥有“火眼金睛”,但只要座位在十排靠后,也是不可能以肉眼注意到这样细微变化的。

舞剧《吉赛尔》


在舞迷圈有这样一种说法:

花80元进剧场坐在“天台”(三楼看台),不如回家看“B站”。

方大宝”表示,即便是今天,阻碍普通人亲近高雅艺术的仍然是居高不下的票价。名团、强大阵容、经典剧目意味着更高昂的引进成本和票价,而高清影像的诞生降低了票价,也让观众能够更亲近芭蕾。


当然,也有人坚持,剧场艺术是“以消失为基础”的,它原本就是缺憾的艺术,其可贵在于不可复制,而高清影像打破了这种“不可复制”。


对此,《芭蕾杂志》主编徐珺表示:

“或许可以换一种视角来看,现场和高清,从不应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


近期推荐


▶ 一只停在画面上的苍蝇,“戳穿”时髦的现代艺术

▶ “中国好男人”张生东京圈粉

▶ 你试过360°全景式立体地去看一个中国字吗?

▶ 上映3天揽6亿票房,豆瓣8.5,《少年的你》有那么好吗?

▶ 艺游上海|如果埃斯特拉达19岁那年来到上海,而不是维也纳……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朱渊

编辑:吴旭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