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博讲坛|冬夜里,这些收藏家与博物馆的故事让人心里暖暖的

乐梦融 新演艺 2021-01-25


“博物馆的藏品不是冰冷的文物,国宝背后都有令人动容的故事。

对于曾经给过博物馆帮助的收藏家,博物馆一定不能忘记,要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有一种博物馆是‘自家人’的感觉。”


△ 第一期上博讲坛昨晚开讲 ©陶磊


昨晚是“上博讲坛”第一讲,主讲人是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先生

作为瓷器专家,陈克伦先生没有选择瓷器知识的讲解,而把上海博物馆诸多顶级藏品的来历娓娓道来。

“收藏家与博物馆”这一话题,让寒冷的秋夜暖流涌动,报告厅满溢着人文关怀。


△ 主讲人陈克伦 ©陶磊


地处考古性资源稀缺地区,上海博物馆却能在半个多世纪里,以专业、诚信和温情对待天下的收藏家,使众多熠熠生辉的文物宝藏得以相继入藏上博,铸就起上海雄厚的文物家底。

上海博物馆也得以誉满全球,成为收藏中国古代艺术的一流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的收藏历史,也是一部文物捐赠的百年史。收藏家们为传承中华文脉倾心尽力,付出巨大代价。台前幕后都隐藏着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


△ 市民在上博讲坛听讲 ©陶磊

“上博讲坛”第一期开讲啦




01

国宝回归的促成者——胡惠春

01


1949年9月7日,上海成立了“上海市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4个月后,改名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这里集合了一批上海的大收藏家们。他们并不认可解放前的上海市博物馆,胡惠春委员表示“上海不能没有一座像样的博物馆”,并呼吁筹建上海博物馆


△ 胡惠春


胡惠春是著名银行家胡笔江的独生子,有收藏明清官窑瓷器的嗜好。在父亲遭日本人杀害后,他子承父业掌管中南银行。

在忙碌的事务之外,胡惠春始终没有停下收藏的脚步。他也直接推动了上海博物馆的建设。

1950年,胡惠春把珍藏的286件文物捐赠给尚未建成的上海博物馆。1989年,又将寄存的76件文物捐给上博。


△ 胡惠春捐赠了300多件文物给上海博物馆


1951年国家在香港征集乾隆三希堂中珍品王献之《中秋帖》和王《伯远帖》时,胡惠春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周恩来总理在1951年11月5日发出的电报中写道:“同意回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所须价款确数可由我方在港银行与中南胡惠春及郭昭俊当面商定并电京批准后垫付,待中秋帖及伯远帖运入国境后拨还。”

如此珍贵的两张传世名帖,经胡惠春之手以35万港币的价格购买,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 周恩来总理的电报原文


移居香港后,胡惠春成立了香港知名收藏团体“敏求精舍”并担任主席。

2017年,佳士得香港秋拍中上拍胡惠春的一件旧藏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最终以2.1385亿港元成交。而他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瓷器多达300多件。


△ 胡惠春捐赠的明代嘉靖青花龙纹缸


△ 胡惠春捐赠的清乾隆豆青釉刻花夔龙纹大瓶


△ 胡惠春捐赠的乾隆粉彩百鹿尊


△ 胡惠春捐赠的清乾隆粉彩转心瓶


现在上海博物馆二楼设有“暂得楼陶瓷馆”的展厅,“暂得楼”正是胡惠春的收藏堂号。这里共展出从晋唐至清末百余件展品,其中以清代官窑瓷器为大宗。


△ 上博的“暂得楼陶瓷馆”


家风相传,其女婿范季融也是一位文物收藏爱好者。

作为美籍华人,范季融在海外成立“上海博物馆之友基金会”,共募集资金100多万美金支援上博新馆的建设。

2009年11月23日,范季融、胡盈莹夫妇将其收藏的9件秦公晋侯青铜器捐赠给国家,以支持祖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为上博青铜器收藏的质量加码。

范季融曾经对上博的两位馆长汪庆正、马承源说:“我这里的青铜器,上博如果认为不错,我就捐赠过来。




02

国家宝藏大克鼎——潘达于

02


《国家宝藏》的热播,让很多人熟悉了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的镇馆之宝大克鼎,以及守护双鼎的护宝人潘达于


△ 大克鼎登上《国家宝藏》


△ 潘达于


大克鼎和大盂鼎都原本是苏州潘氏家族的收藏。

抗日战争爆发后,潘达于担起了保护家藏文物的重担。为保护文物,她将青铜器等埋入屋内地下,其他文物藏入秘密的“隔间”。日本兵曾七次闯入搜寻,但也未发现宝藏。


△ 年轻时的潘达于


1951年7月,已经移居上海的潘达于致信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将大克鼎、大盂鼎等文物捐赠,“并请拨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藉以彰先人津逮来学之初衷。”


△ 潘达于的手写信


自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潘达于又分批向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捐赠大量文物,其中书画就有410件。

上海博物馆想要奖励潘达于看护并捐赠国宝的义举,潘达于则回复说,我不要这笔钱,我就是要捐给国家。


△ 鼎内的文字


目前大克鼎的文物标签上,已注明了捐赠人潘达于的名字。



△ 潘达于捐赠两鼎后得到的褒奖状


2003年,上海博物馆特地从北京借调回了大盂鼎,举办大盂鼎和大克鼎两宝合一的回顾展览,以庆贺潘达于的百岁生日。

潘达于的晚年,上海博物馆十分关心她的生活,为她买房子、聘保姆,料理她的日常起居。


△ 潘达于和自己捐赠的大盂鼎、大克鼎




03

一通电话的人生决定——李荫轩

03


李荫轩是安徽合肥人,与李鸿章同宗。自幼喜好文物古玩,主要经营房地产。

上世纪30年代开始收藏青铜器,一生收藏200余件,大都是流传有绪、见于著录的精品,潘祖荫“攀古楼”的一些珍品就是为他所买(小臣单觯、鲁侯尊、厚趠方鼎等)。


△ 李荫轩、邱辉夫妇


在上海古玩市场,李荫轩总是以一介书生的形象出现,十分低调。

上海博物馆的专家们一直想与他结交,自1955起不停寻找了6年,才有机会认识,并通过之后的接触与学术探讨,逐渐成为了朋友。

文革初期,造反派来抄家,看到他们打砸文物,李荫轩立刻拨通上海博物馆的电话,让博物馆的人来保护文物。当他们离开时,李荫轩直说:“东西放在博物馆最放心。”

于是,运送了两卡车的文物最终全部捐给了上博。


△ 李荫轩夫妇捐赠的小臣单觯


动乱过后,李荫轩的太太邱辉又将上海博物馆按照政策退还的青铜器全部捐给了上博。

在他们的捐赠物品中,“厚趠方鼎”是世上唯一一件在北宋就已被文献著录的青铜方鼎。


△ 李荫轩夫妇捐赠的厚趠方鼎


邱辉从小家境富庶,是富家千金,未曾参与工作,朋友圈都是上海滩响当当的电影明星们。

她在加拿大儿子处居住了6年以后回到上海,由上海博物馆负责解决了她在博物馆附近的住房,料理她的生活,负责她的护理、医疗等。

邱辉102岁在上海去世,上海博物馆又设法把邱老的骨灰邮寄到了加拿大。


△ 年逾九旬时的邱辉




04

只买不卖的人却要捐赠——刘靖基

04


在上海收藏家中,刘靖基是头面人物。他收藏的书画不但数量多,而且精品多;多年来收藏的宋元明清名家作品数以千计,其中不少是旧藏家(如庞莱臣等)的珍藏。

刘靖基讲自己“只买不卖”,收藏中极少数赝品也绝不再流进市场。

解放前夕,他是上海面粉和纺织业的大亨,后来在陈毅市长的感召下,把产业从香港挪回了上海。


△ 刘靖基


刘靖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博物馆长期与他为友,他几乎每周都会请上海博物馆专家到府上一起鉴赏名作,朱屺瞻、谢稚柳等都曾为他掌眼收藏。


△ 刘靖基(右一)


遭到抄家时,他主动致电上博要求捐赠文物超过1300件。上博的工作人员花费几天几夜帮他做了清单,所有画作都备选了布套,将每一件作品认真包裹好;在妥善置放多年后,又悉数返还。

刘靖基对此非常激动,又极为不舍,他对上博专家说:“在这些书画作品里,请你们挑40件,我捐了。

他的藏品可以说件件都是佳品,很多都经过上海博物馆的专家之把脉。当专家开出名单时,他看了愣住,整整5分钟没有开口,最后还是说了一句“好的”


△ 刘靖基所捐赠的赵孟頫《行书十札卷》


去年董其昌特展中的董其昌代表作《秋兴八景图》就来自于刘靖基捐赠。


△ 刘靖基所捐赠的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05

捐赠国家为大义——顾公雄

05


顾公雄是苏州大收藏家顾文彬曾孙,以所藏“过云楼”书画闻名。


△ 顾公雄与沈同樾


“过云楼”名重江南,收藏书画、碑帖、金石、善本图书逾千余件,几代人为保护这批珍贵遗产呕心沥血。


△ 过云楼


顾公雄临终前留下遗言“把我的书画献给国家”。

其夫人沈同樾及子女于1951、1959年分两批将四代相传的古代书画393件全部捐赠上海博物馆,这些名满天下的藏品,奠定了上海博物馆书画收藏的基础。

上海博物馆新馆开馆以后,率先举办了《过云楼捐赠书画精品回顾展》。


△ 过云楼捐赠书画精品回顾展


1996年时,顾氏后人都已是工薪阶层。

上海博物馆当时要奖励顾氏后人每一户10万元人民币,他们坚决谢绝,上博又坚决赠予。

此后,顾氏后人的房子要装修,但手头拮据,上海博物馆便委托常熟博物馆,照看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聘请家用保姆。


汪庆正馆长曾无比感叹,顾氏后人倘若拿出任何一件作品去拍卖,换取几百万元都是保守估计。


△ 顾氏一家捐赠的华祖立《玄门十子图卷》(局部)


但顾氏后人坚决执行了顾公雄先生的的“全部捐赠给国家”遗言,这种深明大义的举动,让所有博物馆人都要向他们起立敬礼。


△ 顾氏一家捐赠的张渥《九歌图卷》(局部)


陈克伦演讲以《亦师·亦友——博物馆与收藏家》为题,回忆了胡惠春、潘达于、李荫轩、刘靖基、顾公雄、杜维善、吴湖帆、华笃安、施嘉幹、谭敬、庞莱臣、陈梦家、庄万里、葛士翘等捐赠人和上海博物馆的情缘。


△ 上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无私的捐赠人


上海博物馆的发展历来和捐赠密不可分。

谈上海博物馆的收藏,要从上海博物馆的朋友们谈起,上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对博物馆事业的关怀。


在上海博物馆初创阶段,收藏家是博物馆的顾问,博物馆充分以礼相待;

在上海博物馆成长期,收藏家是博物馆的朋友,赤诚相待,互相尊重、互相帮衬,博物馆获得了收藏家的信任;

在上海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收藏家朋友伸出手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 上博讲坛第一讲暖人心 ©陶磊


在寒冷的夜晚,博物馆是温暖人心的所在。

昨晚是上博讲坛第一讲,它如思想和记忆之灯塔,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国家宝藏、甘于捐赠的收藏家、守护研究文物的博物馆人,成就了中国文博历史上的一段段美谈。



近期推荐


“琴瑟和鸣”不止是句吉祥话,来听一场琴弦上的“甜言蜜语”

▶ 高以翔走了,折射出真人秀“游戏”的背后顽疾:“玩命”综艺当休矣!

▶ 置身剧中,走进梦里,这样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新演出季你期待吗?

23岁的老剧《滑稽春秋》重播,为什么能创收视新高?

105岁,下笔仍遒劲!书法家顾振乐现场挥毫技惊四座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乐梦融

编辑:小开

图片:©上博讲坛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