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博讲坛第三期,聊聊一位民国高富帅理工男的竹刻人生

上博讲坛 新演艺 2021-01-25


民国年间的上海,有一个青年,他出生湖州南浔巨富人家,在接受良好教育之后获得工程师的职位。这个前途远大的理工男,却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门“小手艺”,无论工作有多繁忙,都没有使他停下手中的刻刀。

他原本希望自己像官运亨通、画名远播的大哥一样,成为一名画家,但却接受了大哥的建议,差异化发展,最终一鸣惊人,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理论研究都硕果累累。

艺术史上少了一位锦上添花的画家,却多了一位不可或缺的竹人。


△ 全家福(左四为本文主人公)


比他年长46岁的海上艺坛宗师吴昌硕,对这位年轻人的作品一见倾心,赞不绝口,结为忘年之交,屡为题诗作画供其刊刻,为他的作品集题字、题诗,临终前一年还用题写匾额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期许与肯定。

陈三立、陈宝琛、林琴南、庞莱臣、褚德彝、罗振玉、郑孝胥、王一亭、赵树孺、王福庵、齐白石、溥心畲、张大千、吴湖帆、沈尹默......这份名单还有很长很长,无数民国年间的文苑巨子、画界名流,都是他的良师益友,或者说是他艺术上的合作伙伴。


△ 吴昌硕为他竹刻拓本题字


30岁出道成为竹人,从此业业孜孜,无时或释,到新中国成立时他已经是60岁的老人,目力衰退,不再操刀。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7年后,当他被陈毅市长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后,竟然重新拿起了刻刀,又为我们留下了10余件精美的作品,直到75岁才真正停止创作,开始撰写有史以来第一部对竹刻的历史与工艺进行全面论述的著作——《刻竹小言》


△ 《刻竹小言》书影


当他成名之时,雕刻的一件扇骨,其市场价格业已与书画名家的一件中幅书画不相上下,南北各大扇庄也纷纷代为收件。

其作品极受追捧,但他却喜欢将作品保存在自己的手上。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才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如此集中的一批收藏。


△ 留青阴阳文金城画梅窗图竹笔筒


他的档案意识极强:他有一本小册子,记录着所有作品的题材内容、雕刻方式、何人书画、书画时间、刻成时间、赠送何人、展览何处、出售何价等等信息,巨细无遗。

他将自己的精心之作亲手毡拓,日积月累,几十年间从未间断,最后装成煌煌12巨册。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立体、深入、全面的走近他,欣赏他,研究他,不能不归功于他的“理工男”品性。


△ 八十小影


他就是20世纪最杰出的竹刻艺术家、最重要的竹刻理论家,被启功先生评价为“于五百年来竹人之外独树一帜”的金西厓


让我们相约上博讲坛,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施远 / 本期主讲人



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馆员。

研究对象以中国古代竹木牙角雕刻为主,广泛涉猎古陶瓷、刺绣、古琴、文房具及现当代工艺美术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与专业文章数十篇。尤致力于竹刻研究,主要论文有:《明清嘉定竹刻艺术历史分期初探》、《“清溪”款竹刻释疑兼论清中期嘉定竹刻的主流样式》、《中国文人竹刻序论》、《张希黄研究》、《周颢和他的艺术》、《金西厓竹刻艺术概说》等,著有《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明清竹刻》、《天一流芳——天一阁珍藏系列丛书•竹刻卷》。主持策划上海博物馆“竹镂文心-竹刻艺术特展”(2012)、“竹素流芳-周颢艺术特展”(2016)和“金石筼筜—金西厓竹刻艺术特展”(2019)及“2012竹刻国际学术研讨会”。



报名信息就在这里,

又是拼手速的时候啦!



 讲 座 报 名 


◆ 时间:

2020年1月3日19:00-21:00

◆ 地点:

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 报名办法:

上博讲坛为免费活动。每场限额300人。

参加活动需提前报名,请登录上海博物馆官网(www.shanghaimuseum.net)“活动”栏目,或关注上海博物馆官方微信(微信号:SH-Museum)在线预约。


△ 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报名咯~



>>> 讲 座 回 顾 <<<


第一期:收藏家与博物馆


第二期:考古资料在馆藏青铜器研究中的运用



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博知识普及讲座——“上博讲坛”,打造一个汇聚上博英才、文博大家的文化传播平台。欢迎更多爱上海、爱文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走进人类文明的记忆深处。




新演艺工作室

图文:©上博讲坛

编辑:小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