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毒鸡蛋”震动欧洲,他们引以为傲的食品安全哪去了?

2017-08-17 瞭望智库


近日,“毒鸡蛋”事件肆虐欧洲,调查过程中丑闻层出。


一时间,欧盟一向引以为傲的食品安全机制颜面扫地。


目前,“毒鸡蛋”事件在欧洲继续发酵......


文 | 库叔

本文由瞭望智库综合。


据法新社报道,丹麦总共查出20吨“毒鸡蛋”,均进口自比利时


此外,罗马尼亚10日查出1吨“毒鸡蛋”;斯洛伐克10日查出21箱“毒鸡蛋”。


德国食品和农业部说,至少有1000万枚“毒鸡蛋”从荷兰运进德国。


英国方面表示,从荷兰涉案农场进口的鸡蛋多达70万个,远超过先前2.1万个的预计,不过眼下尚不清楚这些鸡蛋中有多少存在问题。


法国方面说,自4月以来总共售出大约25万个“毒鸡蛋”,其中19.6万个从比利时进口,4.8万个从荷兰进口。


不仅如此,在许多国家,“毒鸡蛋”已经变身成为各类加工食品流入市场,有些甚至已经被消费者食用。


8月11日,法国里尔超市里待售的鸡蛋。新华社图


1

从氟虫腈说起




说起来,“毒鸡蛋”曝光这个事,要“归功”于德国。


根据德国农业部8月3日公布的信息,当局从进口自比利时和荷兰的鸡蛋中检测出了氟虫腈。


随后,欧洲多国相继曝出“毒鸡蛋”丑闻:检测显示,鸡蛋里的氟虫腈含量超标。

氟虫腈可是一剂猛药!


可用来杀灭跳蚤、螨和虱的杀虫剂,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有中度毒性”的化学品。人若大剂量食用可致肝、肾和甲状腺功能损伤。


欧盟法律规定,氟虫腈不得用于人类食品产业链的畜禽养殖过程,每千克食品中的氟虫腈残留不能超过0.005毫克。


就目前权威机构的检测结果表明,此波“毒鸡蛋”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并不大。


德国食品和农业部下属的联邦风险评估机构称,目前鸡蛋中检测出的氟虫腈含量较低,对成年人不构成威胁,但可能危害儿童身体健康。


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公布综合评估结果显示,这些“毒鸡蛋”对人类健康构成的威胁“非常低”。该机构还计算出不同人群一次性食用“毒鸡蛋”而不造成严重健康危害的“最大安全数量”。结果显示,以每千克鸡蛋中含1.2毫克氟虫腈(与此次欧洲“毒鸡蛋”风波中荷兰和比利时问题鸡蛋中测出的氟虫腈最高浓度相近)为标准,体重约70千克的成人一次性食用小于等于10枚受污染鸡蛋,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年龄在1-3岁的儿童一次性进食受污染鸡蛋的“安全上限”则是小于等于1枚。


尽管评估机构给出的结论相对乐观,但这丝毫不能使消费者感到安心。


荷兰、比利时和德国的很多消费者在网上留言表示,过去一年来,他们可能已经大量食用了这些有毒鸡蛋,他们非常害怕自己的健康受到损害,而且担心鸡肉是不是也被污染,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早给出明确说明。


现在,“毒鸡蛋”已通过荷兰流入了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尚未从欧盟进口禽蛋产品,所以中国大陆消费者目前不必担心欧洲“毒鸡蛋”。


国家质检总局表示:我国对进口禽蛋及其产品实施严格的检验检疫准入管理,目前包括荷兰在内的欧盟各成员国的新鲜禽蛋和禽蛋产品均尚未获得检验检疫准入资格,不能向我国出口,请中国境内消费者不必为此担心。

 

受“毒鸡蛋”影响的不仅仅鸡蛋本身还包括各类鸡蛋制成品


2

震动半个欧洲!




目前,欧洲已有至少16个国家发现了“毒鸡蛋”,涉及比利时、荷兰、德国、法国、瑞典、英国、奥地利、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丹麦和瑞士。欧洲多国已经开始对“毒鸡蛋”事件进行调查,对部分涉及此次事件的鸡蛋和鸡蛋制成品进行了下架和召回处理。


一个比利时人说:“以前一直认为欧洲的食品很安全,可是自从曝出马肉丑闻之后,很多人就对欧洲食品安全的信心降低了,这次毒鸡蛋事件更是让消费者不敢再对欧洲的食品放心了。”


“吃个鸡蛋都不能让人放心,还能指望其他食品安全可靠?”


小小一颗鸡蛋就能引得半个欧洲不得安宁,这与欧洲各国密切的贸易关系和集中的生产体制密不可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鸡蛋出口国,荷兰有2000多家禽蛋农场,每年鸡蛋净出口60多亿枚,许多国家都进口荷兰鸡蛋。


这次“毒鸡蛋”风波起源于荷兰一家名为“鸡之友”的公司使用含氟虫腈的杀虫剂为禽类除虱。


这是一家为农场提供杀虫服务的专业公司,该公司的客户不仅包括荷兰的180家农场,还涉及法国、英国、德国和波兰等多国的农场。而它所使用的杀虫剂是由另一家比利时企业供货。


比利时和荷兰已对此事启动刑事调查,在10日多项联合突击搜查行动中,从一家荷兰企业逮捕了两名嫌疑人。


出了波及范围这么广的食品安全事件,家禽养殖业肯定不能幸免。荷兰食品与消费品安全管理局证实,现阶段已有138家农场被关停,另有59家农场产的鸡蛋“儿童不宜食用”。


荷兰农业园艺组织说,已有30万只受污染母鸡被扑杀,另有数百万只母鸡可能需要被扑杀。此次“毒鸡蛋”风波无疑将使荷兰家禽养殖业遭到重创,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数百万欧元。


3

各国大打口水仗




7月20日、26日和31日,比利时、荷兰以及德国分别将“毒鸡蛋”污染事件报告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虽然比利时最早报告此事,但比利时食品安全局8月5日证实,他们早在6月初就已知晓相关情况,只不过因检方调查未予公开。


这可就是严重的“知情不报”了,比利时食品安全局自然招致了各方猛烈的抨击,食品安全局到底在隐瞒什么?


他们的解释是:由于检测出的氟虫腈含量远低于警戒水平,因此当时并未要求下架问题鸡蛋,只是禁止个别禽类制品生产商继续供货;


而且,比利时缺少有资质的氟虫腈检测机构,只得将相关取样交给了荷兰相关机构,进而导致行动迟缓。


8月9日,在比利时议会听证会上,比利时农业大臣德尼·迪卡姆直接将拖延的责任推给了荷兰:荷兰早在去年11月就发现鸡蛋中氟虫腈超标一事,而且比利时早在6月26日就要求荷兰提供其境内可能存在问题的氟虫腈供货企业情况,结果荷兰7月13日才给予反馈,因此延误了时机。

 

荷兰食品安全管理局


荷兰坐不住了!


荷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人罗博·范·林特马上出来反驳:去年11月并没有发现威胁到食品安全的情况。


言下之意,这个锅我们荷兰不背。


但同时他也承认,相关机构去年11月的确收到过匿名信,指出有使用危害性较强杀虫剂的情况。


球又被踢回到了比利时这边,而且比利时貌似嫌疑最大。


比利时食品安全局7日曾发表公报称,问题鸡蛋中氟虫腈含量仅为0.076毫克/千克,远低于欧盟提出的0.72毫克/千克限额;而第二天,该机构公布的该批鸡蛋复检结果显示,氟虫腈含量达到0.92毫克/千克。专业人士认为,对于同一样品的不同次检查,10%左右的误差是可以的,但1000%的误差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比利时鲁汶大学病毒学教授艾尔弗雷德·贝尔纳表示:“该事件说明整个检测体系存在问题。既然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如此巨大的误差,那么相关食品安全边界就荡然无存,这势必增加人们的疑虑与恐慌。”


而荷兰与比利时互相“甩锅”,显然加重了人们心头的阴霾。


8月11日,主管卫生与食品安全的欧盟委员维特尼斯·安德柳凯蒂斯出来“劝架”,呼吁比利时、荷兰等国停止“口水仗”。他表示,欧盟将召集一次紧急会议,商议如何应对“毒鸡蛋”事件。据法新社11日报道,欧盟各国部长暂定于9月底前召开会议应对“毒鸡蛋丑闻”。


4

问题究竟出在哪?




按理说,欧洲的食品安全体制已经相当成熟。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检查手段,都堪称世界一流。


向欧洲出口鲜虾的泰国商人这样说:能经得住欧洲的食品检验,就一定能符合全世界任何地方的标准。


事实上,欧盟许多管理机制不可谓不严格、不成熟。


就拿这次让欧洲食品安全体系蒙羞的鸡蛋来说,每个鸡蛋上都印有一串编号,就像是鸡蛋的“身份证”,根据它就可查出鸡蛋来自哪国、哪地、哪个饲养场、哪个鸡笼、母鸡饲养状况如何、是草鸡蛋还是普通饲养鸡蛋(分类从0到3),等等。


正是因为有这些“身份证号”,此次事件中,各国才能迅速确定“毒鸡蛋”的数量,迅速追寻“毒鸡蛋”问题的源头。


但在这样“层层把关”的安检体制下,还是出现了“毒鸡蛋”这样的“漏网之鱼”,问题究竟是出在哪?


就比利时拖延上报一事,欧盟委员会发言人米娜·安德烈耶娃说: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首先需要成员国报告相关信息,这样,欧盟委员会才能将这一信息通报所有成员国。然而,欧盟委员会直到7月20日比利时报告这一情况时才知晓此事。


上面提到的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主要是职能是及时通报各成员国国内由于食品不符合安全要求、标识不准确等原因引起的各种风险,进而保护消费者免受食品安全威胁,促进欧盟成员国及欧盟委员会之间的风险信息交流。一个成员国若获得相关信息,有责任迅速做出判断并及时通报欧盟委员会。



欧盟委员会另一名发言人安娜-凯萨·伊特科宁说,如有成员国未能及时将信息报告快速预警系统,则违反相关法规,欧盟将启动相关法律程序。但是,她同时强调,比利时目前并不属于这种情况。


分析人士认为,本次“毒鸡蛋”事件表明,欧盟的统筹协调机制存在漏洞。


欧盟应确保信息在成员国间能够及时有效共享,并完善各成员国相关技术水平、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而不是等到出现问题就相互推卸责任。


尽管欧盟委员会一名发言人此前强调称,涉事农场已经被锁定,相关鸡蛋也被封存,“局面已得到控制”。但很多欧洲民众表示,在这次毒鸡蛋事件过程中,荷兰有关部门不仅监管缺位,而且对公众健康不负责任,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才彻底公布这一丑闻。


如果欧盟不能从这次丑闻中吸取教训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欧洲食品安全前景堪忧。

 


5

永远不能掉以轻心




事实上,近年来欧洲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二恶英“毒饲料”事件、“毒豆芽”事件、面包店老鼠屎事件、“马肉丑闻”、“毒草莓”,还有正在调查中的“毒鸡蛋”事件。


一向让人觉得安全又放心的欧洲食品仿佛也不是那么安全。


透过这些事件,我们必须得到教训:


 

第一,食品安全监管没有终点。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欧盟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进展比较顺利。但是,制度的合理运转有赖于持之以恒的监管和从不放松警惕的自觉,毕竟食品安全无小事。


一方面,欧盟对于食品安全的“上心”已经被其他热点议题所挤压,食品规制方面的欺诈和营养问题更为紧迫,而有关食品立法的简化也致力于平衡安全保障和规制减负。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欧盟关注的焦点也被互联网的议题“俘获”,这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将投向于此。无疑,这也是一种优先经济发展的思路。


因此,此次的“毒鸡蛋”事件是一记适宜的警钟,即便疯牛病危机过去了20年,食品安全问题并不会因为生活的改善、规制的改进而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食品安全监管过程复杂。


首先,这种复杂性体现在跨国食品贸易对于监管的挑战。尽管欧盟是一个相对统一的联合体,且食品立法也是直接从欧盟层面进行。但是,具体的官方监管依旧由各成员国负责。因此,“异域”食品的可控性相对低,这也给各成员国的进口监管带来了挑战,并凸显跨国跨地域的行政合作必要性。


其次,农业、食品、环境、健康等不同议题之间的关联十分复杂,这需要对食品安全有系统性认识,以及强化部门监管之间的合作。一如此次事件中所表明的,农业环境的污染可能通过迁移污染食品,其中的有害物质最终会因为消费而危害人类健康。对此,加工类食品因为厂房条件的有限性而易于控制,但是农业环境的开放性则受更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因而所谓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更需要多部门合作,包括农业政策中考虑健康相关的要素。


再次,食品产业链错综复杂,一如鸡蛋不仅仅只是直接食用的农产品,也是很多加工食品的原材料,因此,“毒鸡蛋”产生的安全问题不限于鸡蛋这种产品本身。比如,中国没有进口“毒鸡蛋”,避免了此次危机,但许多网购消费者可能需要警惕那些以 “毒鸡蛋”为原料的海淘食品。


第三,预防和应对一样重要。


尽管预防为主是食品安全治理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危机应对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而日常的应急准备可以在危机发生时迅速且有效地控制、消减其所带来的风险。毕竟就风险而言,没有零风险的概念,时刻准备才是正确的方式。然而,制度本身并不是孤立的,欧盟的经验也表明了有效的危机应对有赖于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此外,风险交流也是必要的,以确保公众了解事态的发展和官方控制风险的努力。然而,这一事件也同样反映出举报制度和检测制度即便可以助力食品安全,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举报制度的证据问题和官方核实,检测能力对于食品安全的制约,后者是指比利时自称没有检测氟虫腈的能力,因此需要外援而耽误了时机。这在食品安全实务中是不争的事实和挑战,在需要外地援助或者没有检测手段的情形下,如何定性问题和跟进监管值得反思。


(本文由瞭望智库综合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凤凰网、澎湃新闻、《食品安全导刊》、搜狐网、《中国医药报》)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悦读名品出版公司为库叔提供30本《商业头脑的10大思维习惯》赠予热心读者。管理层的思维训练必读物,让你的思维更好用,工作更得心应手


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者(数量超过三十)库叔会在评论区回复并通知获奖。当然,评论质量库叔会进行把控。想和库叔聊天请添加库叔微信号(lwzkkushu),合作请联系微信(1851420385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