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家高端智库的圆桌会议原来是这样开的:五部委专家聚焦餐桌安全、讨论农产品安全战略

2017-09-10 瞭望智库


8月19日,瞭望智库发出《一个被深埋31年的行业秘密:大豆产业失守!玉米产业失守!花生为什么没有失守》,这篇讲述农业的稿件在微信朋友圈刷屏,阅读量在几个小时内就突破100000+,网友的后台评论近千条。


一篇讲农业的稿子也能火,这背后,是消费者对“米缸子”、“油瓶子”、“奶罐子”“菜篮子”的高度关心和担忧。


这篇文章,是瞭望智库“中国农产品战略安全与政策供给”研究课题组的暖场之作。


8月底,瞭望智库课题组又邀请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工信部、卫计委、质检总局以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研究如何更为有效地保证农产品供给,提升优质农产品的自给率,减少对海外农产品的依赖度,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产品战略安全的保障机制。


文︱里雨曦 王先知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农产品战略安全与政策供给》课题会于新华社新闻大厦举行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农产品供给在各方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形成农产品战略安全保障的公共政策闭环,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在农产品战略安全、农产品国际话语权、定质、定价权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还需要继续加大政策供给。


1

五部委专家眼中的农产品战略安全




刘兆彬:“农业成就巨大,问题很多,前景光明”


 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刘兆彬说,农产品的战略安全是我们国家一个命脉问题,他对农产品安全的形势总的看法有三句话:“农业成就巨大,问题很多,前景光明。”


图为: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 刘兆彬


成就大不用说了,粮食12年连增,年产6500万吨的水产 28 38143 28 10678 0 0 2644 0 0:00:14 0:00:04 0:00:10 2645品、2.7亿吨的水果、3000万吨的鸡蛋、3000万吨的奶。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我国应该居安思危。当前农产品的战略安全集中体现有五个比较大的问题:


第一,粮食的总产量不够稳定,还有缺口。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就曾指出,虽然我们有这么多粮食,但是每年还有四百亿斤的硬缺口,2015年我们国家粮食进口达到了2600亿斤,大豆就有8000多万吨。而我国农产品的单位产量较低,比如大豆、玉米平均单产比美国低30%。农产品产量不是很稳,遇到大的灾难,国内粮食也会比较紧张。


第二,中国的农产品质量不高,优质农产品少,缺少自己的品牌。举个例子,比如我国蜂蜜年产量50万吨,占世界第一,但是蜂蜜在国内超市里一小罐20块钱、30块钱。而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的蜂蜜,平均300元人民币,是我们的10倍。


第三,农产品结构不合理。总量不少,产品结构、地区结构、供需结构都不合理。中国出现独特的“三高”现象,一方面农产品的产量总量比较高,库存比较高,但是进口量也是逐年升高。核心问题就是结构问题,集中表现在供需不对称,高水平的农产品供不应求。


第四,我国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不强。这个问题突出体现在价格上,因为成本高,我国小麦、玉米、大豆等一些主粮,平均价格比国外贵30%到50%。数据显示,2015年荷兰农产品的出口量824亿美元,而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才700多亿美元,比荷兰还少100多亿美元,但是荷兰仅有22万农民。生产率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不强,科技水平、组织化水平都不高,现代化缺失在我国农业领域较普遍存在。


第五,以数量为主,追求保温饱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最突出就是我们的生态、环保、资源的破坏,已经达到极限了。


政策方面的建议和思考,我觉得有五个点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加大政策的制订和顶层设计。


第一,建议中国大力发展农垦集团,培育中国的国际大粮商。世界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对国际贸易的控制量达到80%,嘉吉年营业收入能达到一千亿美元,他们差不多拥有世界粮食的定价权。


在中国这样一个分散的农业的经济状态下,建议发挥中国特色基础,把农垦做好,这是中国的特色或者叫国家队。农垦的土地都是国有的,组织化程度很高,机械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65%,规模效益很突出。比如,黑龙江兵团每年调拨全国小麦400亿斤,有612公顷的土地,1万多亿的资产,这都是我们的优势。


第二,建议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抓好农业源头的种业,把握好农产品的定质权。决定农产品品质、质量最根本的问题在种子。有数据显示,国外的“洋种子”曾一度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这些年我国的种子在研发投入上有所加强,但是远远不够。我们和四大国际粮商比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建议我国大力发展从订单农业到期货农业,控制定价权。中国的农业期货贸易这些年发展的很快,期货交易额都达到了6亿,成交额已经达到50多万亿,占期货市场的50%,占全球农产品期货交易的58%,除了美国就是中国。


但在此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期货农产品市场管理、法制建设,以把握农产品的定价权,预期价格,发现价格,套期保值,减少风险。


第四,建议进一步完善中国农产品的保险,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抗风险能力。


第五,建议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中国解决老龄化,解决没人种地这些问题最终就是要靠智慧,智能。


张志强:要加大力度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

 

图为:卫计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 张志强


如何评价和管理食物的营养和安全,科学做法就是遵从疾病预防的基本原则,按照国际通行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制订安全与营养标准,还要依靠法律制度来监督标准的实施。


依照《食品安全法》,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属强制性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地方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


对于很多地方特色食品,没有国家标准的,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并发布地方食品安全标准,所谓地方特色食品通常是指在某个或某几个省区具有传统食用习惯的食物,如四川的苦荞茶、吉林的人参等,由于在局部地区食用还未形成全国消费习惯,所以尚未制定国家标准。通过制定实施地方特色食品标准,有效地保障了消费者健康,也有力地促进了此类食品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国务院今年6月30号印发《国民营养计划》,对促进农业生产,特别是促进营养型农业的转型与发展,更加充分地保障我国国民合理营养膳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民营养计划》要求,要加大力度推进营养优质食品农产品的生产,编制食用农产品提升指导意见,提升优质农产品的营养水平,将“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同类农产品中总体占比提高至80%以上。创立营养型农产品推广体系,促进优质食用农产品的营养升级扩版,推动广大贫困地区安全、营养的农产品走出去。研究与建设持续滚动的全国农产品营养品质数据库及食物营养供需平衡决策支持系统。


要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着力发展保健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双蛋白食物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加强产业指导,规范市场秩序,科学引导消费,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


《国民营养计划》还要求,要强化营养主食、双蛋白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力度。继续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研发与消费引导,以传统大众型、地域特色型、休闲及功能型产品为重点,开展营养主食的示范引导。以优质动物、植物蛋白为主要营养基料,加大力度创新基础研究与加工技术工艺,开展双蛋白工程重点产品的转化推广。


黄修柱:覆盖到乡镇一级的农产品监管体系已经建立

 

图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巡视员 黄修柱


在保障农产品安全方面,2000年之前,农业部有一个质量标准司,主要是抓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到了2001年,按照国务院要求农业部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主要是出于三个考虑。第一,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超过5亿吨,国家要求搞战略调整,所以必须在更高的高度上抓这个事情。第二,当时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标准体系要跟国际接轨,所以必须把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上来。第三,当时条件下,因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发的急性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工作,尽快扭转被动局面。所以搞了无公害行动计划。


2008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成立,经过这些年的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加强,现在各个省都有农产品监管局和监管处,90%的地市有监管处,80%的县区有监管科,特别是乡镇这一级,97%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所,使得我们整个工作有一个质的飞跃。


检测方面,“十一五”、“十二五”投了93亿元,加上地方配套有130亿元,支持建设了2770个检测中心,检测能力大幅提高,每年承担政府委托检测样品1260万个。标准方面,到现在为止农业部制定农药残留标准5450项,兽药残留标准1584项,基本覆盖我国常用农兽药品种和主要食用农产品。同时,制定农业行业标准,包括技术规范等5000多项,基本涵盖农业生产、农产品安全的方方面面。


在认证方面,农业部推动“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我们现在认证农产品总数已经超过11.7万个。


从农产品质量水平上看,近年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这几年每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去年为97.5%,今年上半年97.6%,我觉得农产品在田间地头、猪圈池塘,有这么高的合格率应该说是非常不错。


虽然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断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加上我国农业生产经营高度分散,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社会诚信体系还不够健全,监管起来难度很大,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容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处理不好容易酿成大的问题,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十三五”期间,农业部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质量兴农,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执法监管,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措施,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工作主要概括为 ‘四化两治’,即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推进监管法治和社会共治。具体如下:


第一,标准化。即为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准引领。


第二,绿色化。鼓励合理用药施肥,实施农药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推进农膜、秸秆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达到“一控、两减、三基本”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绿色发展。


第三,规模化。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鼓励搞家庭农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对农业主体进行指导教育,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农产品产出合格。


第四,品牌化。从品质、品牌入手,把农业的转型升级做好,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通过市场倒逼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五,监管法治。推动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严打违法违规行为。


第六,社会共治。落实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推进农业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各类农业奖补政策挂钩,鼓励媒体监管,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法律规定,发挥农业领域行业协会作用。


许正斌: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

 

图为: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巡视员 许正斌


推动农产品战略安全应该从四个大方面着手:


生产方式上,实现“四化”,除了黄修柱同志刚才提出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是产业化。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的经营,企业做大做强之后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生产,这样才能真正的推进全产业链的质量的监管,包括关键点的控制,才能有效确保农产品安全。


科技方面支撑,要推进“四个良”,即为良种、良药、良法、良肥。


市场监管方面,保证依法监管、引入市场准入、全程追溯、联合惩戒。


政策措施方面,加强规划引领、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生产保护区、建设坚持绿色农业补贴。


许正斌认为,当前农产品数量安全形势总体较好,但任务依然艰巨,也面临着深刻的挑战:


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不断增加。我国农业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价格倒挂常态化,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农业受到冲击的问题日益显现。


二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不及全部耕地的 1/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以及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生态工程实施,今后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减少,土壤板结、养分失衡、耕层变薄、地力下降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每年农业生产缺水超过300亿立方米,未来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的刚性增长还将进一步加剧这一态势。如何从过度开发和粗放经营转到集约节约利用和与保护修复并重,实现生产生态协调发展,是当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是在实现全面小康大背景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尤为紧迫。


许正斌重点提及“三区”建设问题:


国务院已经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的意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对功能区和保护区内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高延敏:“应鼓励优质农产品的优价”


对于当前的农产品问题,工信部消费品司司长高延敏认为:“食品农产品的安全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质量安全,一个是数量安全。经过努力我国食品农产品数量安全基本解决,但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事件仍不断出现。”

 

图为:工信部消费品司司长 高延敏


目前,国内食品工业增加值接近全部工业的10%,食品的量很大,食品产业发展比较稳定,受经济危机影响波动不是很大。我个人认为,“食品农产品的安全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质量安全,一个是数量安全”。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保证了食品的供应,数量安全已经基本解决,大豆、乳清粉仍需要大量进口也是事实。但是,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我国的食品农产品供给在数量上已经可以基本保障。


同时,食品农产品的安全事件不断的出现,隐患时时刻刻都有,特别是水、土、空气等污染存在,还有不良企业的掺假,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依旧存在,引起广泛关注。


针对今天的食品农产品安全问题有五个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食品农产品安全的标准体系。不管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确实是应该健全。比如,前一段的拼接牛排问题,确实没有标准。


第二,对于食品农产品安全实行严格的监管政策。全覆盖对于保证质量安全是必要的,尤其是检测和评价。甚至可以搞一些食品农产品安全方面的"黑名单"或者"红名单",对列入"黑名单"的可以严惩、重点处罚,列入"红名单"的可以给政策优惠,形成联合激励。


第三,建立食品农产品安全的全程可追溯。当然全程可追溯的投入是巨大的,目前在婴配乳粉行业有6家试点,可以追溯到产地。而全程可追溯的难点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数据量大,涉及大数据处理。


第四,建立健全食品农产品安全的诚信制度。诚信制度是食品工业的管理体系一部分,我们已经培育了几千家企业。


第五,建立食品农产品安全的信息发布平台。通过设立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布数据对接等公共服务,这些信息向社会公开涉及食品安全的基础方面。


对于食品农产品发展的保障,有几个建议:


第一,落实好现有政策。现有的政策要用好,尤其是企业要对现有政策了解清楚,这样更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第二,建议推动特色食品农产品安全加工示范区建设。比如建立食品农产品的产业园区,还有知名企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发挥品牌效应,促进食品农产品产业升级,同时建立稳定的食品农产品原料基地。


第三,建议加大农产品和信息化的融合力度。运用工业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技术在食品农产品进行应用,推广网上交易。


第四,在食品农产品深入推动“三同”产品和“三品一标”产品。希望能够对此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对“三同”和“三品一标”产品有更多的认知、认可,提高国产食品农产品的公信力。


第五,鼓励优质农产品的优价。只有将价格提高,企业和农民才有信心和兴趣提高农产品质量。目前国内农产品之所以很难有高端产品出现,就是因为好的农产品不能拥有合适它的价格。


韩奕: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成效


图为: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调研员 韩奕


针对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竞争潜力很大,但是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国际竞争力不强的情况,我们积极推进“示范区”的建设活动,提高我国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扩大出口。


示范区建设以县以上行政区域为单元,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并完善示范区内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八大体系:组织保障体系、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业化学品、投入品控制体系、疫情疫病检测管理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运营与应急管理体系、诚信管理体系、品牌建设和市场激励体系,其中以农产品化学品投入控制体系和疫情疫病监控体系为示范区建设的核心。


近年来我们也在坚持以地级市为单位,建设市域示范区,或者以省为区域建设示范省,助推地方食品、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安全质量服务提升。


取得的成效:2008年我们开始这项工作,到目前全国已经建成国家级的出口食品农产品示范区291个。通过示范区建设调动了地方政府积极性,各个部门协同控制水平得到提升,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取得比较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坚持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生产方式和管理体系,按照目标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加工,促进整个区域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国出口食品国外通报不合格率,多年来保持在万分之六以下。


第二是促进食品农产品稳定增长。指导地方政府优化和改善出口的软硬件条件。在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传统产业集群出口能力的同时,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价值链,培育新品牌形成新优势,培育出口新的增长点。示范区实施以来,累计创建国际品牌643个,国内品牌8361个。2016年示范区出口创汇324亿美元,十年间增长17倍。


第三是带动农民致富,服务社会民生。示范区建设实施以来,带动群众增收986亿美元,带动农村就业人口达到2968万。

    

2

农业龙头企业的代表与研究机构的学者这么说




“油瓶子”“奶罐子”引发与会者讨论。


我国食用油的自给率处于不断降低的趋势。有统计表明,我国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耗量从2008年的20.7kg上升到2016年的24kg,每年都呈增长态势。与食用植物油需求上升趋势相反的是,中国油料油脂的总产量却不断减少,自给率越来越低。


数据显示:2015/2016年度,我国食用油的消费总量为3426.5万吨,利用国产油料(扣除大豆、花生、芝麻和葵花籽等4种油料部分直接食用外)的榨油量为1105.5万吨,国产食用油自给率仅占32.2%,这就意味着我国67.8%的食用油需要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我国对于乳制品的控制权依然不容乐观。


中国奶业协会发布的首份《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进口乳制品总量178.7万吨,比2008年增长3.6倍;进口总额56.5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3.5倍。


来自乳业分析师宋亮的数据称,我国乳制品消费对进口产品的依存度达到了40%,已经低于“十三五规划”提出的70%的依存率。而就市场而言,国产奶粉市场占比已经从过去的45%降到35%,进口奶粉的占比达到60%以上。


有数据显示,目前婴幼儿奶粉市场国产品牌市场容量占比40%多左右,而在一二线城市国产奶粉市场占比不到30%。国产婴幼儿奶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突围应该是国产乳业人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针对国内各领域农产品迫在眉急的问题,来自实业界的代表也做了重点阐述。


鲁花集团副总裁杜祖波:为了缓解油脂短缺、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建议在国家层面进一步推进实施多元化的油脂发展战略

 

图为:山东鲁花集团副总裁 杜祖波


为了缓解油脂短缺、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建议在国家层面进一步推进实施多元化的油脂发展战略。


2016年4月,农业部印发《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油料的品种结构调整重点,两油为主、多油并举,重点发展油菜和花生。到2020年花生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


根据这种新的食用油发展构想,花生作为具有中国传统优势及第二大油料作物,以其亩产量高、出油率高、极耐干旱、不与粮食争田等优势,成为解决中国食用油短缺的生力军。


我国适宜种植花生的地域广阔,黄淮流域、中原、新疆、两广、两湖、辽宁、福建等地都有种植花生的传统,而且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花生含油率高达50%左右,为大豆的2.5倍,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4倍,经济价值是大豆的7倍左右。


因而发展花生产业不仅可以填补我国食用油缺口,减少对转基因油料油脂进口的依赖,而且还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保障国家粮油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尤其是美国已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高油酸花生品种,我国在高油酸花生的育种和种植方面都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启动用高油酸花生良种逐步取代普通花生品种的更新换代工作,迫在眉睫。


 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中国乳品企业已具备全球一流质量管理水平


图为:伊利集团副总裁 张轶鹏


(1)伊利大数据平台


为了更好地洞察消费者需求,伊利在行业内率先打造了伊利大数据平台,可对500多万销售终端、亿级消费者的消费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及时将分析结果传递至奶源建设、生产制造等伊利产业链不同环节,形成有效联动。


(2)基于全产业链的产品可追溯体系


 伊利在行业率先建立了覆盖全产业链的产品追溯程序,并且和国家信息平台实现对接。比如,消费者在购买伊利婴幼儿配方奶粉时,可以通过扫描产品追溯码等方式,了解到该款产品的生产日期、批次、配料等基本信息,并且查看该产品的诚信评价、选购建议等附加信息。


(3)聚焦全球先进管理模式,做好体系保障


伊利通过与瑞士通用公证行、英国劳氏和天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构建并持续升级全球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了质量安全管理能力。伊利还与全球顶级农业学府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签署了共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合作协议。2015年,伊利将质量管理战略升级为"质量领先3210战略",持续升级全球质量管理体系,将质量管控标准贯穿于全球产业链。


话题又被禹山林教授绕回到花生上:在食用油领域用花生油替代大豆油,应成为国家战略

 

图为: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禹山林


我们国家属于人均食用油较多的国家,香港台湾每年人均食用油16-17公斤,2016年我国大陆人均食用油达到24公斤,所以食用油属于重要的战略物资。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2009年-2015年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连续6年下降,从原来的20475万亩减少为10200万亩,6年间种植面积减少50%以上;大豆产量也同样下降,2008年-2015年,我国大豆产量连续7年下降,由原来的1554万吨下降为1150万吨,总产量降低26%。


我国大豆目前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度已经达到85%以上,主要进口来源国是巴西、美国和阿根廷,而目前美国、巴西约有93%以上的大豆为转基因大豆,阿根廷更是100%为转基因大豆,因此进口的大豆大部分为转基因大豆。


近三年,菜籽种植面积也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达10500万亩,比2015年下降4.1%。菜籽产量基本稳定略微下降,2016年菜籽产量1400万吨,比2015年下降6.2%。


而另一边,我国花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却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种植面积7275万亩,产量1729万吨。如果刚才鲁花的杜总说的,我国加大推广第六代的高油酸花生种植,花生的产量还会更快增加。


我是研究花生的学者,我一直强调吃花生油,特别是吃高油酸的花生油,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实际作用。除了花生没有转基因外,研究发现,花生根白藜芦醇含量约为葡萄的908倍,红衣白藜芦醇含量约为葡萄的20倍,所以花生营养学价值是比葡萄高很多,很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软化血管。


国家农产品的补贴政策要修改完善。建议把补贴放到流通环节中,用补贴协调农民去种植优质优价的农产品,拉动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我还呼吁,我们要提高技术壁垒,保护中国农业就是保护中国人的生命权,要防止国外农产品的过度冲击,不能再让花生成为下一个大豆。


范志红:要掌握住优质农产品的话语权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范志红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在总结当前中国食品行业的整体形势时提出,既要保证食品供应的战略安全,又要考虑消费者对食品享受性、健康性的追求。这就需要在立足资源环境制约和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上,逐步拿回优质农产品的控制权、话语权,重振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和食品的信心。


一、要大力发展特色、优质的国产农产品,使生产优质产品者能够赚到钱,能够可持续发展。在保持食物供应能力的同时,要突破国外产品的围堵。在现有食物生产过剩、进口食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国产食品应当立足于优质战略。像日本农产品一样,逐渐树立“国产=优质”的发展观。


二、全社会一起努力,搭建各种平台,教育和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优质国产食品。目前很多消费者盲目代购、海淘、购买进口商品,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被各种食品不安全信息吓坏之后,不了解哪些是国产优质食品。很多消费者表示,他们也想买国货,但希望能得到信息,到底哪些产品是安全的、优质的,如何才能方便地买到。


现在有了“三品一标”的农产品,有了各种品质认证,有了追溯体系,甚至可以做到生产全过程的远程视频跟踪,只要发展国产优质农产品的战略和推广宣传措施对接,相信消费者对优质国产品的接受度逐渐能够提升。


三、加强国产优质农产品的食用方法、健康价值、安全品质方面的研究。要想把优质的食品推广给消费者,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媒体的配合,更需要科学研究的背书。要给消费者足够的理由来购买国产农产品,要以科学数据来支撑优质农产品的发展和推广工作。


智库圆桌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原司长高俊才、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王朝才、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山东营养学会理事长 徐贵法也谈了各自对农产品战略安全的看法与政策建议。


瞭望智库“中国农产品战略安全与政策供给”研究课题组后续将深入调研,并更广泛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建议,如果你有兴趣参与,请在后台留言或参与评论。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任编辑: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黄俊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