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秦岭淮河为何能划分中国?

2018-01-21 星球研究所 瞭望智库



一条横亘东西的秦岭山脉,再加上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天然形成了中国东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带)。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不少国家的国民

会把本国划分为南方、北方

并将自己按格填空

或归于南方人,或自视北方人

例如意大利、德国以及150年前的美国

两情欢悦时南方嘲笑北方,

或者北方揶揄南方

不但无伤大雅,反而增添不少乐趣

若是实在相看两厌

则极有可能一拍两散、大打出手

对于这种国民心理我们称其为

南北意识


上述国家南北方的界线多数由历史习惯形成

并不存在显著的天然地理分界

但中国是个例外

一条横亘东西的秦岭山脉

再加上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

天然形成了中国东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带)

(制图@风沉郁/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Michael Schmeling/123RF)


甚至还有学者将秦岭继续向西延伸

与昆仑山脉相接

使得南北分界线贯穿整个中国

(制图@风沉郁/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Michael Schmeling/123RF)


不过

以中国国土面积之广袤

理当有更丰富的区域划分

只按南、北理解不同区域的关系稍显单薄

所以我们今天的讨论只限于

中国东部传统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淮河


秦岭淮河两侧

中国人南北意识之强可谓有目共睹

小到豆腐脑甜咸、大到国民性格异同

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

如此强烈的南北意识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吗?

分割中国的为什么是秦岭、淮河

而不是别的山脉、水系呢?

淮河


历史上作为南北分界最先出场的是淮河

它发源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脉

之后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

全长约1000千米

(淮河干流示意图,制图@风沉郁/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Google)


淮河流经之处多为平原

河道宽阔、水势平缓

两岸人民尽得淮河滋养

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淮河江苏段三河闸下游,摄影师@陈凯)


公元前531年

春秋时期齐国人晏子出使楚国

率先提出了淮河南北的差异

(出自《晏子春秋》,在教科书中以《晏子使楚》出现,橘和枳本来就是两个物种,晏子所说并不准确)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於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凭借这个论点

晏子赢得了那场著名的外交辩论

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也由此显现

但事实上

此时古人的南北意识尚在萌芽之中

东西意识远比它更加强烈

秦岭也正是在东西对立中出场了


秦岭


秦岭主体位于陕西南部

向西延伸至甘青边界,与昆仑山相接

向东则囊括河南的伏牛山脉、崤山山脉等

东西绵延1300余千米

我们熟知的太白山、终南山

乃至华山、嵩山等等

皆属秦岭山脉

(地图源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与诸侯国密集的华北平原不同

高大、绵长的秦岭山脉更能聚集充沛的水资源

山间水源众多、溪流密布

(黑河上游的瀑布,摄影师@高江峰)


水流深切峡谷

两侧青山耸立、谷底流水潺潺

(黄柏塬,摄影师@闭眼缄默)


溪水层层跌落

形成多级叠瀑

(耿峪,摄影师@高江峰)


冬日来临,瀑布主体冻结

流水仍然沿着冰柱直落而下

使得冰瀑不断加大

在底部形成一个巨大的冰堆

晶莹剔透、颇为壮观

(沣峪处女湫,摄影师@李磊)

尤其秦岭北坡短而陡峭

流水峡谷依次并排而立,如同群龙吐水

人们将其统称为秦岭七十二峪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秦岭七十二峪分布图,制图@风沉郁/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Google)


除此之外

秦岭还有多个高山湖泊

例如位于太白山最高峰东南侧

由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多级冰斗湖

二爷海三爷海

(摄影师@常志强)


最著名的大爷海

则位于海拔3590米处

是中国东部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群峰环绕、雾气蒸腾

(摄影师@陈蕴生)


众多水源汇集

在南北两侧孕育了两条大河

南侧是长达1532千米的汉江

(旬江汇入汉江处,摄影师@杨文忠)


北侧则是长810千米的渭河

(穿过秦岭进入渭河河谷的陇海线,天水宝鸡交界处,摄影师@杨文忠)


它们又分别注入长江黄河

成为中国两大母亲河各自最大的支流

秦岭水资源的充沛可见一斑

更不用提长江的另一条支流嘉陵江

同样发源于秦岭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嘉陵江甘肃徽县段,摄影师@杨文忠)


依靠秦岭的哺育

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王朝

在秦岭南北相继崛起

公元前221年

秦岭北麓渭河流域的秦国

自西向东扫灭六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出现了

(秦朝疆域,参考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制作@风沉郁/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公元前202年

秦岭南麓汉江流域的汉中王刘邦

自西向东击败楚霸王项羽

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诞生

(汉武帝时疆域,制图@玖巧仔/维基百科)


上图中的函谷关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

都是长安的中央王朝与关外诸侯的东西分界

而秦岭则成为以西胜东的关键资源

(位于河南洛阳的汉代函谷关,摄影师@李文博)


分界初立


从汉朝末年起

南北对立相较于东西对立有所增强

因为长达2000多年的“南部大开发”开始了

中原长期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

南方经济初具实力

现在南方有了与北方对抗的资本

于是公元220年

魏蜀吴三国鼎立正式开始

(三国形势图,制图@玖巧仔/维基百科)


此时南方实力仍要远远弱于北方

蜀、吴两国清楚认识到了这种南北差距

他们决定联合抗魏

并借助天险弥补实力的不足

蜀国的屏障便是秦岭

秦岭并不是一条主脊清晰的单薄山脉

其南北宽达200千米

群山绵延、风流云转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航拍雾中秦岭,摄影师@李珩)


对于古人而言

几乎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航拍秦岭,摄影师@刘忠文)


太白山拔仙台海拔达3771米

为秦岭最高峰

也是中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峰

(广义上秦岭的最高峰是位于甘肃境内的措美峰;下图为拔仙台,摄影师@李文博)


远山、云海

波澜壮阔,蔚为大观

(拍摄于太白山大文公庙附近,摄影师@孙佳伟)


鲜为人知的麦秸摞海拔超过2800米

山顶以高山杜鹃、高山草甸或低矮灌木为主

没有高大的树木遮挡,视野极为开阔

所以又称“光头山”

(麦秸摞,摄影师@闭眼缄默)


立于山巅可以北望关中平原

并及太白、鹿角梁、冰晶顶诸峰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师@高江峰)


鹿角梁则因形似鹿角而得名

人迹罕至、植被原始

至今仍是保存完好的一方净土

(鹿角梁,摄影师@常志强)


海拔3015米的冰晶顶

寒冻风化作用强烈

山体崩裂形成面积广大的石海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冰晶顶第四季冰川遗迹,摄影师@射虎)

人们行走其上

稍有不慎便可致伤

在这样难以救援的环境中几乎是致命威胁

(摄影师@射虎)


秦岭北坡更是出现了一个断层

使得北坡远比南坡险峻

华山便是其中的代表

其风景壮丽

在古代却是司马迁笔下的“天下大阻”

(摄影师@杨文忠)


为翻越秦岭

古人在群山中开拓了数条南北通道

包括著名的陈仓道、子午道等

(秦岭古道示意图,制图@风沉郁/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Google)

这些道路并没有减轻多少翻越秦岭的艰难

唐代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道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从今天的盘山路上

我们仍可窥见一斑

(秦岭盘山公路,摄影师@杨文忠)


其扭曲纠结、纷乱如麻

(临潼骊山盘山路,为秦岭支脉,摄影师@高江峰)


若是冬季大雪封山

道路更加艰险难行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雪后秦岭,一片银装素裹,摄影师@李顺武)


吴国与曹魏之间则没有大山阻挡

它的屏障是长江

这里纵横的水系、湖泊是不擅水战的北方军队的噩梦

而北方日驰千里的华北平原

也成为南方政权退避三舍之地

但从军事上讲

以长江为界会距离南方经济中心过近

缺少纵深空间

所以南方政权都极力从长江向淮河推进

(北魏与南齐的对立大致与秦岭淮河重合,制图@俊武/维基百科)


直到南宋时

宋金以秦岭淮河为界

淮河取代了长江

秦岭淮河一线才以政权割据的形式初步确定下来

(宋金西夏西辽形势图,制图@玖巧仔/维基百科)


分界划定


随后的100多年南北方相对独立发展

南方经济、文化实力实现对北方的全面反超

南北方在农作、语言、风俗、饮食等诸多方面加速分化

以秦岭为例

秦岭北坡山势陡峻、断层深谷密布

就像一堵“挡风墙”阻止了冬季冷空气南下

让汉中盆地、四川盆地相对温暖

而南来的水汽又大部被截留在南坡

使得南坡降水更加丰富

森林也更加茂密、郁郁葱葱

(摄影师@陈声鹏)


人们在这里种植茶叶、水稻、桔子、油菜等作物

良田千顷,一派江南风光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汉中洋县油菜花,摄影师@杨文忠)


而一过秦岭

大地则明显干旱起来

农作物也以不需要大量水源的小麦、苹果、柿子为主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陕西关中三原的农田,摄影师@李顺武)


在此之后

元明清三朝的大一统

虽然消除了南北政权的对立

南北意识却已经在国民的心中扎下根

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其著作中

已经明确按“江南诸省”“江北诸省”划分中国

(分界线又从淮河游移到了长江)

清朝末年中国地学会的首任会长张相文

开始用现代科学分析中国的地理特征

1908年

他首次提出以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

随后这一提法被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

成为人尽皆知的地理常识

(1916年的张相文,源自@维基百科)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蒋介石发表《庐山声明》

“地无分南北”成为一句名言

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人南北意识的确立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报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今天的我们也知道了这条南北分界线的更多科学意义

它与中国年降水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

与中国一月份平均气温0度的等温线大致重合

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还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以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等等

(上述数据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偏移,下图为中国年均降水量分布图,紫色的800mm等降水量线与秦岭淮河大致重合,源自@中国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然而从另一个显为人知的角度讲

经历了多次南北对立的秦岭淮河一带

也是一条蛮荒与文明的分界

它并非指南北方之间

而是秦岭淮河与南北方之间


秦岭作为巨大的山脉

本身就具有隔绝文明的属性

不论南北方如何发展或者争战

这里始终能保持原始

因此它很早就是隐士们最热衷的居所


(终南山之巅太兴山,摄影师@高江峰)



但淮河的境遇就相当不佳了

它根本无力阻挡战争、灾害的冲击

宋金对抗时期

宋朝掘开黄河企图阻止金兵南下

滔滔黄河裹挟大量泥沙冲入淮河河道

使得黄淮平原成为泽国

(洪泽湖,摄影师@贺敬华)


之后黄河夺淮几乎成为历朝历代的必演曲目

统治者几乎都将这个区域视为可弃之地

淮河也在这种影响下变得更加支离破碎

甚至下游已经没有一条清晰的主河道

只能以人工修筑的苏北灌溉总渠为主河道

(淮河水系示意图,制图@风沉郁/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Google)


交错的水网淤积出无数沼泽、湖泊

著名的微山湖、洪泽湖

也因此变得愈发壮大

前者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之一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微山湖独山岛,摄影师@李茁)

后者则位列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江苏洪泽湖夕阳,摄影师@陈凯)


不断的水灾、战争侵扰

令淮河流域陷入长期贫困、动荡之中

成为乱世枭雄的武力库

例如元末朱元璋的“淮西集团”

晚清李鸿章的淮军

以及几乎与盗贼无异的“捻军”

江苏省苏北经济长期弱于苏南也与此关系密切

直到20世纪后半段

淮河流域才得以稳定下来

步入发展的正轨


现在与未来


进入21世纪以来

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

打通了秦岭、淮河的地理阻隔

凭借一条18千米长的终南山隧道

穿越秦岭已经缩短到仅仅十多分钟

(秦岭终南山隧道,摄影师@魏炜)


人的流动性、生活方式的融合也在加速

南米北面在大城市里早已经瓦解

南船北马也被高铁、汽车、飞机取代

秦岭淮河还能继续作为南北分界线吗?


答案也许需要分开来看

对于动植物而言它依然分割南北

它本身也仍是生物的天然屏障

其物种丰富程度堪称中国最重要的自然遗产之一

例如大熊猫

(秦岭一只安坐树上的大熊猫,摄影师@张文庆)


朱鹮

(洋县的朱鹮,摄影师@杨文忠)


金丝猴

(金丝猴,摄影师@黄明生)


以及独特的羚牛

它们被合称为“秦岭四宝”

(摄影师@张文庆)


而对于人类

秦岭淮河没有了南北分界的实质

却保留了作为南北分界线最诗意的部分

它依然是那个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的秦岭淮河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秦岭,拍摄于210国道附近,摄影师@刘夙培)


也依然是那个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的秦岭淮河

(2017年3月25日,航拍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千岛垛田的油菜花海,源自@图虫创意)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谢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