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铁设计师:可能2023年,我们就可以坐上中国600公里磁浮高铁回家了!

2018-03-15 瞭望智库


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国高铁正式投入运营,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高铁已超过2.5万公里,3千多辆高速列车日日夜夜在路上来回跑,穿梭于全中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何十年间高铁变化如此之快?目前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未来将走向何方?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高铁设计专家杨国伟将为大家分享他和高铁的故事。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SELF格致论道讲坛”(ID:SELFtalks),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14240xrl5y&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杨国伟

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


以下内容为杨国伟演讲实录:


我今天和大家谈一谈高铁。


最近十年,大家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通高铁了。与别人交谈,我经常会问,家乡建了高铁吗?马上快过年了,我不知道老家在外地的朋友们,是不是抢到票了?好多朋友都跟我讲抢到了,问我抢到了吗,我说我既抢到又没有抢到,为什么,因为从北京直达的没有了,只买到从天津转车再回家的票。

 


我是80年代上的大学,一直上到90年代中期,当时怎么过来的?可能与我同龄的人都知道,买卧铺票是要介绍信的,要团级以上的介绍信。我们只能坐绿皮车的座票,特别到春节的时候,要坐临时的班车,临时班车有时候还没有了,只能坐货车改的临时班车。买一个小马扎,整个车厢没有座位,都坐在地上,或者铺一张报纸……是这么走过来的。

 


90年代后期,我在日本留学三年,又在德国待了三年。当时日本新干线最高速度是270公里每小时,而一般的高铁都是220公里每小时,所以看到新干线,感觉这么漂亮、这么舒服、这么快!当时的心情,按照现在流行语叫做“羡慕嫉妒恨”,但是现在来看,是他们对我们“羡慕嫉妒恨”了。


现在我们的高铁有2.5万公里,至少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基本上全部通车了,我们有3千多辆高铁日日夜夜在路上来回跑。为什么这十年高铁变化这么快?目前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这可能是大家最感兴趣的,接下来我会向大家娓娓道来。

 


首先讲一下高铁的历史吧。1964年,日本在奥运会前夕开通高铁,和我们2008年奥运会开通高铁完全一样。所以,高铁是从1964年开始有的,他们叫子弹头,每小时200公里。那了不得了,全世界都竖大拇指!从那以后,全世界都开始进行研究,法国1981年有了高铁叫TGV,德国1991年有了高铁叫ICE。

 


其实我们国家研究高铁还是很早的,从1990年开始论证北京到上海的京沪高铁,接着就布局了高铁研究的项目,一直到2002年左右,研制了很多高铁。这里只举了先锋号、中华之星的例子,这些都是200公里的车。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花了很长的时间,但为什么它现在不行了呢?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都是和谐号380、复兴号,这个车怎么没用呢?


实际上,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产品,必须要非常成熟。但当时我们的工业基础比较弱,技术力量也比较弱,这些研制的高铁经常“趴窝”,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怎么办?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这样一个过程。


2008年,发生了我们国家高铁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修通了京津城际300公里,这个车型是从德国西门子引进过来的,当时最高速度能到350公里,运行速度是300公里。

 


实际上引进是从2004年开始的,大家可能见到的是2008年。在2020年的规划中,我们国家要建高速铁路网,这么长的高速铁路网,车从哪来?引进的高铁技术?不对,引进的是生产线,别人的技术根本不卖给我们。从2004年,上图从左边第一个、第二个和最后一个,这几个当时我们叫动车组,通过既有线路的改造能够跑到200公里。

 


围绕2008年奥运会,我们引进了西门子,是300到350公里的车,引进回来叫什么名字呢?大家都知道名字叫和谐号CRH1、CRH2、CRH3、CRH5,大家会问那中间不空了个4嘛?因为我们中国人不习惯用4,这个数字不吉利就不要了!


这里面也有一个故事。本来我们2004年就想从德国引进这个车,但他们说,你们高速铁路那么弱,不卖给你们。实际上引进别人的车,别人都是把比较低端的产品卖给我们。2008年开奥运会之前,到2006年,他反过来想占领中国市场,经过反复洽谈才卖给我们的。


我们从1990年开始研究高铁,引进了车,又通过了当时的京沪线、武广线,我们就在这些基础上研制更高速度、更好的车。所以从2009年到2011年这三年,有两部联合行动计划,什么叫两部?就是当时的铁道部和科技部。2008年2月26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当时国务委员陈至立代表国家签署两部联合行动计划,当时我也参加了。行动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我们要针对京沪高速铁路,研制自己的车,这是一个大任务。

 


我们基于德国的西门子,在我们国家叫三型车,基于日本引进的二型车,通过三年的努力,研制出CRH系列车,就是中国高速铁路380A、380B、380C。B和C是同一个平台研制出来的,都是基于西门子的,只不过是不同厂家生产的。


还有综合检测列车,大家对这个车可能不熟,这个车实际上是保大家安全的。这个车上装的全是设备,不能坐人。为什么高铁到了12点之后就停下来了?因为在12点到早晨6点,综合检测列车一直在路上运行,检测各种各样的问题,保证我们早上六点去坐高铁的时候有车坐。

 


就这样,我们基本上在各个平台上都有了自己的更高速度的列车。但是我们国家这么大,根据环境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车,我们叫做环境适应性。当时哈大线(哈尔滨到大连)要开通了,又要建兰州到新疆的高铁,海南岛的环线也都开通了。


哈大线的车要改造成高寒列车,需要确保列车所有部件和材料能够耐零下40度的低温。对跑西北(从兰州到新疆)的车,必须要研究防风沙。在西北,一年大概有280天平均风速6级,北京四五级风速走着感觉就不行了,加上车速还那么快,所以必须研制防风沙的车。同时针对既有路线,还要研制长途卧铺的动车组。以上这些都是根据我们国家的需要来研制的。


同时我们还要发展技术。从技术方面来说,我们想把列车变得更智能,把现在的AI技术都加进去。上面这些车国外给我们的时间都很长了,当时AI还没发展到这个程度,我们现在要把这些车都变成智能化的。2007年的时候,法国的车跑了世界上最高的速度——574公里每小时,当时请了全世界所有的记者到场,大家都讲法国技术最好,能跑这么快。实际上,我们也做了这个车,至少能跑500公里每小时,准备在北京到天津的徐州到枣庄一带来试验的,最后因为铁道部改成了铁路总公司等原因,这个车实际上没跑成。另外,我们还围绕珠三角小范围地改造了160公里/小时的城际列车。这样,上述车型我们在技术上就已经都具备了。


因为所有列车的原型都是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平台上研制出来的,就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一,配件不统一,高铁需要维修,换配件换不了,那不行啊;第二,开高铁不像开汽车,你开这个车那个车都能开,高铁司机会开这个车,换个车可能就不会开了。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叫“互联互通、满足用户的需求”,要变成中国的标准——原来是世界各个国家的标准,我们要把它变成中国标准。这些中国标准的列车,我们开始把它叫做“中国标准动车组”,然后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相当于原来的铁道部部长)把这个车改成“复兴号”,我们熟悉的“复兴号”就是这么来的。

 


那我们现在做什么呢?响应“一带一路”,研究400公里的动车组。为什么研究这个车,这个车有什么好处呢?主要是满足“互联互通”。


因为各个国家铁轨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大小也不一样,比如我们的一辆车从北京一直跑到欧洲,不同国家的铁轨都不一样,除非都去换轮子。所以这个400公里动车组要求车底下有转向架,它在不同宽度的轨道上,都能够一直开过去,不用换轮子。


这种高速列车最高速度大概能跑多少?目前这种轮轨技术我估计运行的话,大概最多就到400公里。这也是随着技术发展的,60年代车最高能跑200公里,后来能跑300公里,现在根据我的判断,大概是能够运行最高速度400公里。

 


另外,我们现在正在研制600公里磁浮列车。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个技术是一定要掌握的。为什么呢?因为日本研究了很长的磁浮列车,最高速度跑到603公里,他们宣称2017年要全部建完从东京到大阪的磁浮列车,运行速度550公里。我们这么大国家,未来应该有600公里的磁浮列车。


现在大家通过都是通过网络购物,再通过顺丰快递送上门,这就需要研制高速货运列车,让我们买的东西能尽快送到我们手里。


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接下来讲一下大的系统。

 


高速铁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首先是工务工程,有桥梁、有隧道、有站场;上面架着电线,要供电系统;有通讯信号,每个车在什么位置;有运营调度,运营调度就是我们看到的时刻表;旅客服务,这是和我们打交道比较多的。

 


我主要参与的是高速列车这一块,下面我主要从高速列车这个方向来讲一下。


大家听得多的是高速列车,但是前面又提到动车组,动车组和高速列车好像都混起来了,他们之间什么区别呢?原来的绿皮车、现在的货车都是动力集中型,什么叫动力集中型?前面有一个机车带着后面的车厢往前跑,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是车头有动力,它带着后面的车厢跑。


现在的高铁不一样了,动力是分散的,每节车底下都装了牵引动力,简单地说就是每节车都装了发动机,联合一起往前跑。这样就跑得快,每一个要求也不高,每一个对轮轨的受力比较平均,所以世界现在发展的潮流都是“动力分散”,我们国家也叫动车组。

 


我们国家的动车组主要针对既有线,既有线的都叫动车组,后面新修的这些线就是高速列车,从动力分散角度的都叫动车组。


高速列车非常复杂,高速列车本身有十项子系统。怎么造一个车体?列车上面怎么网络控制?列车怎么牵引?刹车怎么制动?转向架怎么弄?牵引的电机牵引变压器、变流器,上面网格线的输出我们国家都是按二万五千伏来设计的,到上面都要变流、整流,包含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怎么把它集成起来?下面针对我自己的一些工作给大家介绍一下。


大家问高速列车每个样子都长得不一样,要考虑哪些问题?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国家的CRH380A(和谐号380A);还有复兴号 400AF。针对这两个车,大概说一下设计过程和流程。 

 


我管的是性能方面。车当然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外形,但车的性能到底好不好?跑起来是不是能够节能?是不是升力很大?升力如果很大的话,高铁就会飘起来了。还有交汇的时候、过隧道的时候、有很大风的时候,车运行起来是不是稳定?是不是安全?是不是节能?是不是环保?这些是我关心的事。


当然,光我设计出来还不行,还要到厂子里去制造。制造就牵涉到司机的视野、设备的布置、室内的空间、附件的空间、工艺的成本,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只有这样才能造出来。

 


还要体现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别人一看这是中国的车,是象征我们中国的。关于这方面,我们叫工业设计。工业设计都是基于很抽象图形,从抽象型的龙、马、火箭,像画草图一样,画出一个大概模型,慢慢地过渡到车,以此基础,把三维的造型弄出来。

 


中国有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用计算机来仿真。仿真什么呢?就是车还没造出来,但它的线路、所有的工况我都知道了,然后我考虑各种各样的隧道和其他情况,我们叫场景模拟。从这里面要得出计车体的强度、刚度,还有气密性,这些参数是通过仿真得来的。

 


还有风洞试验。风洞试验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一个大管道,在管道里让车保持不动,前面产生风,按照相对运动相当于车在跑,周围是静止的,这是测什么?是把它的气动特性、气动力全测出来,从这方面来进行研究。

 


还有气动噪声实验。因为噪声牵涉到气密性,如果气密性好,在车里面坐着感觉的声音就小,噪声小对周围的环境影响也小。噪声风洞和上面的气动风洞有什么不一样呢?它的价钱至少是气动风洞的5倍以上。它要求背景噪声小,因为要产生一股快的来流,这个风扇要拼命产生这样的环境,所以噪声风动要求背景噪声非常低。


这些都完成之后呢,要人机工程验证、工装台位验证,这样就可以生产出来了。

 


现在的“复兴号”和“和谐号”有什么不一样?受电弓(电力牵引机车从接触网取得电能的电气设备)的底下是不一样的,车头不一样、整流不一样,这些都是我们一项一项来设计的。


风洞能产生一股来流,但是它不能模拟列车交汇这一情况,所以这十年我还在怀柔建了一个很大的高速列车动模型实验平台,按照1:8的比例。大家愿意看的话欢迎跟我联系,来看我们怎么做高速列车的实验、怎么测量、怎么计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1333tdtz34&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个视频记录了我们动模型实验的整个过程。最高速度能到500公里每小时,现在正改造成600公里每小时的一个实验台。我们依托这块,建立了中国的标准体系,可能五年之后,我们就可以坐上中国600公里的磁浮列车。


中国高铁正带我们驶向美好的未来!谢谢!


延伸阅读


高铁上为什么不卖方便面 | 高铁设计师杨国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SELF格致论道讲坛”(ID:SELFtalks),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不惧东北严寒,踏遍西北黄沙;

横跨神舟上下,助力世界繁华。


中国高铁虽已立于世界舞台中央,

台下的质疑之声却依旧时时回响:


技术原创?Copy国外?安全质量?缺乏创新?


中国高铁接受缺陷——但,拒绝诬陷!


就像当初詹天佑排除列强阻挠一样,

击溃质疑唯有中国高铁的权威↓


SELF讲者 杨国伟


他是“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

平时淡然自若,冷静沉着,面无表情。

 

他又是一个满身“孩子气”的老男孩,

讲起中国高铁便激情澎湃,如数家珍,手舞足蹈,频频伸出大拇指点赞;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

毫无疑问,杨国伟就是中国高铁数一数二的“火车头”。


质疑1:中国的高铁技术都是从欧洲和日本“借来”的?


杨国伟:其实我们国家研究高铁还是很早的,从1990年开始论证北京到上海的京沪高铁,接着就布局了高铁研究的项目,一直到2002年左右,研制了很多高铁,但当时我们的工业基础比较弱,技术力量也比较弱,这些研制的高铁经常“趴窝”,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怎么办?引进的高铁技术?不对,引进的是生产线,别人的技术根本不卖给我们。我们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样一个过程。


质疑2:中国高铁的车型纯粹模仿国外?


杨国伟:我们从1990年开始研究高铁。从2009年到2011年这三年,我们国家开展两部联合行动计划。什么叫两部?就是当时的铁道部和科技部。2008年2月26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当时国务委员陈至立代表国家签署两部联合行动计划,当时我也参加了,行动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我们要针对京沪高速铁路,研制自己的车,这是一个大任务。我们后来还针对环境问题研制高寒列车、防沙列车……还在研发60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等等。

 

质疑3:中国高铁还要为专利费买单?


杨国伟:我们已经在世界上申请了大量专利,并且经过了世界评审机构的全面评审。至少目前认为从380A到后面复兴号,中国是具有绝对知识产权的。

 

质疑4:中国高铁无法应对极端天气?


杨国伟:西北一年大概有280天平均风速达到6级,我们就研制了防风沙列车;为了应对东北哈大线的极端低温,我们就研制了能忍耐零下40-50摄氏度的高寒列车。中国现在从列车上面已经往谱系化发展,满足了不同环境适应性的需求。

 

质疑5:中国高铁缺乏创新能力?


杨国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比方说,我们从日本引进的车最高时速是250公里,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把它变成一个最高时速380公里的车。我们还在研制双层高速列车,打算将载客量从提高一倍。同时,我们也正在研制时速600公里的磁浮列车,并且打算像高铁一样把它做成一个系列;可能在未来五年,我们就能坐上中国创造的600公里磁浮列车了!”

 

压轴题:高铁上为什么不卖方便面?


杨国伟:为了提高旅客舒适度,在列车上安装了空调装置、冷却系统和换气系统,就需要布置进、排风口位置,让新风进入,旧风和空调冷凝水顺利排出,否则因无风冷却而导致温度过高,使空调等电器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理想状态是进风口布置在正压区,排风口布置在负压区。但由于高速列车采用双向运动模式,即头尾车都是驾驶室,无需掉头,只要驾驶员从头车交换到尾车即可。这样进、排风口位置的压力方向会随迎风面和背风面而变,风口位置只能布置在列车表面压力比较稳定的区域,造成高速列车比火车新风交换能力弱。


加上为了隔离车外噪声的传入,满足噪声规范的要求,高铁车厢气密性好,各种气味不易散发出去,只能通过排风口排除。因此,为了旅客的乘坐舒适,高铁上不售卖方便面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日本新干线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通

中国的高铁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运营

期间相差了44年

可现在我国却能每年向国外大量出口国产列车,让世界为我们鼓掌

中国高铁的速度之快,并不是列车仪表盘上冰冷的数字,

而是像杨国伟一样热爱高铁,为了国家奉献芳华的一代“高铁人”

从奋起直追到实现超越,期间的辛酸劳苦他们并没有选择诉说,

谈起高铁时如孩童般的天真烂漫,无不是他们对高铁全身心的投入与呵护

 

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国速度”!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黄俊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