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美国就是这样把苏联拖垮的,现在它又想搞中国? | 智国策

2018-04-25 李巍 瞭望智库


4月11日,瞭望智库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联合举办“中美贸易与战略”研讨会,十余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就此展开充分讨论。


特朗普执掌美国政府一年多以来,其对华政策一直扑朔迷离。此次大张旗鼓地扬言对华发起贸易战,他到底想要达成什么目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巍认为,首先需要理清三个基本逻辑。


文 | 李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巍


最近,我有一点中美经贸关系“疲劳症”。


现在,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各种各样的观点、分析以及各种各样的口号。有时候,身陷在信息的海洋当中,反而让人失去了判断力:一方面,这些信息真假难辨,质量鱼龙混杂;另一方面,夺人眼球的极端观点往往容易俘获人的理智。


历数特朗普一年以来对外经济政策,在这些看似纷繁复杂的政策举措背后,究竟隐藏着哪种核心动机?


要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需要理清三个基本逻辑。

 

1

他真的反全球化?




基于保护社会的逻辑,特朗普真的认为二战以来的全球化出了巨大的问题,所以,他需要通过总统所掌握的行政资源来逆转全球化趋势,也就是减少美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其中又主要表现为要减少美国的进口。


不仅是外国人,美国的主流精英也给特朗普贴了这样的标签——反全球化,或者说逆全球化。


这是一个很强大的逻辑。


我们回顾全球化200多年以来的历史就会发现,实际上,真正意义上导致全球化大幅度逆转只有一个时期,两次世界大战。


可以说,市场的力量非常强大,它只害怕一个东西,那就是战争——只有战争能够逆转市场的基本逻辑。战争能够破坏交易网络,并且激发自给自足的紧迫感,只有战争能够对抗市场的力量。


在今天的国际体系当中,战争的威胁、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很低。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判断: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以及出现对战争的恐惧,进而导致我们需要中断相互之间复杂的市场关系,进而重新回到自给自足的时代。


现在,并不存在足够强大的外部安全威胁迫使特朗普和美国走向逆全球化,当前这个理由看来并不充分。


除了战争的力量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力量也是反全球化的,这就是国家和经济社会关系。市场能够带来经济效率,但市场却不能带来社会和谐。我们可能需要重新阅读《大转型》这本书。


纵观19世纪,国家和市场力量经历了双重运动:市场力量过于扩张以后,伤害了社会结构,所以社会需要有一个自我的保护,这种自我保护引发了经济学转向,于是凯恩斯主义出现了。


市场并不是至高无上的法则,凯恩斯主义就是要抑制市场的力量,通过国家行为来保护社会结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会发现,如果给特朗普贴上一个反全球化的标签,他核心的动力就是保护美国社会。


目前,美国经济没有太大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判断。其实,在全球化过程中,美国在经济上绝对是巨大的受益者!


但同时,美国的社会结构恐怕已经受到了全球化的巨大伤害。这种“伤害”集中表现在以美国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结构正在撕裂、对立。


这种力量非常强大,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如果主要是受这个力量的驱动,他就需要逆转全球化重新筑起国界,通过减少进口来保护受到严重伤害的国内社会,核心就是受到进口损害的美国中产阶级。


2

口是心非的假动作?




商人是非常喜欢市场的,特朗普这么一个华尔街商人,没有理由那么强烈地反对市场化。因此,如果从这个逻辑入手来解释他的政治行为,那么他的反对是假的——特朗普并不是真心实意的反全球化,他的贸易政策是基于经济利益的逻辑。


特朗普为什么要“作假”来表达对市场的厌恶呢?原因是什么?


很明确,他想通过这种“假动作”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好处。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这个动机,比如:


特朗普虽然说了很多贸易保护措施,但是他没有退出WTO;至今一年多来,他没有实施大规模关税重建计划,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措施表明美国在加关税。


事实上,美国贸易逆差还在进一步加剧。一个贸易逆差不断加剧的国家,我们很难想象它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当我们给美国贴上贸易保护主义标签的时候,是得不到数据支持的。


如果说,他的贸易保护是虚张声势、是假的,那么他究竟是想干什么?


说到底,特朗普无非是想鼓励全球化发展,在全球化过程当中获得更多好处。


他的目的不是关上美国的大门,而是打开别的国家的大门,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情——前者是说他要关闭美国的大门,要逆全球化;后者是说他是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而非关上美国的大门,这显然不是要逆转全球化,而是在推动全球化。


特朗普在减少进口可能是打的假牌,做给观众看的。他也知道,贸易逆差这个事情是解决不了的,因此,他的目的并不是在解决贸易逆差。


从经济利益出发,他的主要使命是扩大美国的出口,而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更多地是为了迫使贸易伙伴开放市场以扩大美国出口的需要,而他本身并没有关上美国进口大门的想法。


但是,如果他想进一步扩大出口,那这个政策肯定代表的是美国高科技以及美国金融业的利益。


我们对特朗普一直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觉得特朗普只是代表中产阶级、“铁锈地带”的利益,而非代表加州硅谷的利益或者纽约州华尔街的利益。


【注:铁锈地带(Rust Belt),最初指的是美国中西部-五大湖附近,传统工业衰退的地区,现可泛指工业衰退的地区。】


至少,从对中国的贸易政策来看,特朗普显然是代表着美国高科技和金融界的利益的——相比于减少从中国的进口,他的政策着力点事实上是增加对中国的出口尤其是服务业的出口,这是另外一个套路。


特朗普究竟是在多大程度上受这种力量的驱使?我们需要进一步判断。


3

在经济上打垮中国?




还有一种逻辑:特朗普既不想反全球化,也不仅仅是想在市场当中获得好处,为了把中国从经济上打垮,他宁愿伤害美国的市场利益。


如果要和中国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略竞争,他就需要压缩中国国内市场规模。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获得了巨大的全球市场。


首先,特朗普要压制中国,就必须要压缩、挤压中国的全球市场,或者让中国陷入贸易孤立。当年奥巴马的TPP就是想做这个事情。


其次,还要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


这件事美国一直在做,主要包括两个层次:


其一,对高科技出口的管制,这个美国一直没有放开;


其二,对中国投资的限制,特别是对像华为这些企业对美国投资并购的限制,这方面美国现在已经开始做,而且力度非常大。


再次,似是而非的货币战。


我们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说法:当年,日本被美国的货币战打垮。那么,日本失去的20年真的是因为《广场协议》吗?很多经济学家不认可这种说法。


并且,这种似是而非的货币战,我们已经打过一轮——2005年到2008年,人民币升值了20%到30%,这种升值使中国经济更为健康。


最后,旷日持久的经济消耗战。


这是很可怕的,当年美国就是这样把苏联拖垮的。具体而言:


一方面,美国把苏联拖进了军备竞赛,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效率上无法与美国市场经济抗衡;


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进行战略争夺,这使苏联不得不承受着巨大的战略投资。


今天,美国是不是还想“依样画葫芦”、跟中国展开战略竞争呢?比如在全球争夺盟友和伙伴、通过消耗中国的各种资源,从而促成中国经济的衰退甚至崩溃呢?


从表面上来看,上述三种逻辑上是互斥的——是A就不是B,是B就不是C。


学者执着于要搞清楚基本的逻辑,并按照一个基本的逻辑做事情。然而,政治家跟学者不一样,他们的行为很可能是这三种逻辑的混合物。


我们在特朗普执掌美国这一年多以来的各种政策举措中,能或多或少地看到上述三种逻辑的影子。换言之,这三种思维的部分或者整体,可能是构成了支撑特朗普具体政策的核心动力。


当然,究竟哪一种逻辑发挥主要作用、驱使着特朗普过去一年多的行为?这是个开放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很显然,如果我们对特朗普的脉把得不准,我们的药方可能就会失误。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谢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