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南开大学学生会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一)

2017-10-01 南开大学学生会


为响应“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全国大中学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活动,延续南开大学注重学生公能精神的培养的一贯传统,我校面向全校学生、以校学生会学生骨干为中心,开展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活动。同学们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的过程中,广受触动,深刻地体悟了当代青年任重道远的时代使命感。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阅读了记述着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故事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厚实的书页折射着历史厚重感,知青上山下乡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全国共有1600多万城镇知青奔赴农村和边疆,上千万的青年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他们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以他们血与火的青春践行着革命理想。习近平当年15岁,作为当年千万知青中的一员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 。

“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这是何毅亭同志给习总书记的评价,深刻地反映了这七年知青岁月的不容易和不简单。作为当代南开大学的大学生,我们也应当拥有这种敢于吃苦,敢于用最艰苦的条件试炼自己,敢于为人民服务奉献一切的精神,应当学习习总书记的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面对群众,联络群众,深入群众。在践行“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时,不忘初心,将为人民服务,为同学服务始终放在首位。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习总书记一直坚持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思考,一直坚持着自己写东西,而我们当代大学生,拥有更加舒适的生活学习条件,但我们真的能拥有习总书记这种不断汲取书中知识和力量的能力与意志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更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只有持续不断地认真学习思考才能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做一个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都能发挥自我才能,做出贡献,能够升华自身生命价值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艰苦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是在长期基层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是属于我们的领袖。我们应当提高自己思想水平,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会吃苦,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决不辜负时代的重托。

——经济学院2016级本科生 张浩哲


七年岁月成大器,思想光芒动人心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生活,是人生最漫长的课堂;而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生活的锻炼…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感触良多,它不仅教会我求知的重要性,更告诉了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工作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造福百姓是最朴素而又最伟大的追求。

走近人民,才能得民心。习仲勋老先生为习总书记起的“近平”二字,寄托了对他的殷切期望——做一个走进人民的人。而总书记在黄土地上的青春也践行着这一对人民的“诺言”。他修过窑洞,建过大坝,他曾为老汉拉过车,也为村民找过猪,这锻造了一个时代领袖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和面对逆境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而对于在校园中的我们,虽然我们不必为艰苦的生活条件烦恼,但我们不应失去乐于吃苦、勇于磨练的精神;虽然我们还没有直接参与服务百姓的工作,但我们可以把这一原则应用于学生干部和社会实践中,尤其作为学生干部,南开大学学生会“服务同学,奉献南开”的宗旨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断探索着服务南开学子的“良方”。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心系百姓、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总书记的青春,是在黄土高原上努力挥洒汗水,是在梁家河静心打磨人生的青春。而这本书将时刻鞭策着我,让我用奋斗去诠释不一样的青春。

——商学院2016级本科生 毛淇


当《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来到了我的手旁,我感受到了这本书沉甸甸的力量。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这七年,我才真正体会到总书记的坚毅、勤勉、奉献等优秀品质。

这是一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为我们讲述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习总书记也不忘帮贫扶贫,带领贫困村走向丰衣足食,并且慷慨解囊,帮助吕候生治腿,把群众的每一件事情都当成自己的事情。习总书记在知青时期始终坚持读书学习。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的书装满了两个箱子,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习总书记勤勉好学的精神可见一斑。学习了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习总书记能够做这么多实事大事,这是因为他亲身体会过农民生活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是一个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秀领导人。

我将学习总书记“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五种精神追求,内化为动力外化为行动,并时刻秉持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严于律己,努力做好学生工作,努力做好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青年。

——化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 罗玮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和电视机里不一样的习主席。本书通过采访当年与习主席一同下乡支队的亲历者们,客观地还原了一个青年时代的习主席。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岁月,习主席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投入到了陕北的黄土地中,他和农民一起下地干农活,和青年同志一同度过“三难关”,他和黄土地融为了一体,在他父兄战斗过的地方挥洒着他的青春。通过这本书,我不仅看到了习主席的青年岁月,也了解到了那个年代对年轻人的磨练。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习主席在如此艰难的社会氛围和生存环境中,仍然坚持读书并与他人交流。反观我们这个时代,读书已经不是难事,各种类的图书应有尽有,然而更多的人却把读书当做负担,这不能不说算是一种悲哀。我想,青年的习近平给我们大学生带来的最直接的启发就是,好好读书。

习主席时刻关心着人民群众,这与他知青岁月时就与人民建立起来的血脉感情是不能分开的。主席曾说过,青年人要扣好第一粒纽扣。在陕北的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扣好了第一粒纽扣,这粒纽扣,也将主席与人民连到了一起。

——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 齐凯


在困境中磨炼,在实干中成长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悠悠七载岁月,他回归本源,在人民与实践的大熔炉中熔铸;

铿锵激情岁月,他踏实勤劳,用汗浇灌梁家河大地。

习总书记曾说:“我的人走了,但我把我心留在了这里。从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机会我要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诚然,立足基层,让他更好地接触民情。了解民生,让他对群众有所担当。而为人民服务,确为他的初心,在梁家河深入基层的七年,为他为民做实事的一系列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习总书记在困境中仍坚持不懈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与社会广泛接触的他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敢于改革创新,让中国梦成为中国人共同的追求。这,便是困境中的精神升华!

身为团员的我们,正值大学青春年华,更应当有如习总书记般的坚毅精神。对外而言,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并敢于解决困难,多思考,多实干,深入实践、体验社会。同时,对内而言,要保持时刻学习的习惯,汲取新知以充实自身,让自己变得更自信,更优秀。如此,方能成为建设祖国之栋梁,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外国语学院2016级本科生 何旭阳


他把自己看做黄土地的一部分,他在困境中实现精神的升华。

七年时间里,习近平从普通青年到党支部书记,他烈日下过地,在寒风里挖过渠,带领村民开挖沼气,同住一间屋,同吃一锅饭。

在艰苦的环境下,他把一切做到了极致。

出于对知识的渴求,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没离开过书本,没放弃过读书。每天不仅要和社员一样劳动,还要处理村里的大事小事,在那么忙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读书。社员到他窑洞里去,都说:你看这炕头上的书堆得满满的!

为了群众的福祉,他到四川去学习沼气技术,组织了一个办沼气的施工队,建起了沼气池;他带领全村人民打井,解决了大家的吃水问题;为村里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给村里增加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想,人民是他的信仰,党是他的信仰,他的一切力量都投入到了为人民服务中去。而我们作为青年人,我们的信仰和担当呢?我们作为南开人,我们的信仰和担当呢?

作为青年人,我们要放眼未来,放眼世界,实现中国梦是我们的梦想。作为南开人,我们把“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作为信仰和努力的目标。

迈出属于青年人、南开人的步伐,如果不去迈步、不去奋斗,或许我们将永远局限在一个空间、一种思维方式。去努力,去学习,将一切做到极致。做有用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

——外国语学院2016级本科生 崔文静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是书中的习总书记给我带来的最贴切的感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坚强的政治勇气和坚定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成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忠心拥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潮头,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了科学系统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总是有源头的。正如书中所透露出的青年习总书记的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重辩证、敢担当等品质,这些品质促成了习总书记光辉的成就,又何尝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急需的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关于青春岁月的答案,为我们大学生们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我们要像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南开大学的一名学子,我们更应该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时代责任,以习总书记为榜样,努力完善自己,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商学院2016级本科生 赫婕


之前我们宿舍团小组一起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起学习完这本书,我收获颇多。下面我就截取书中的几个片段来简要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1969年年仅16岁的习近平就踏上了前往陕西的火车,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开始了他七年的知青生活。

习近平刚来到梁家河的时候,村里人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他带了一箱子的书,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也有数理化,吃饭也要拿着书。

然而带着一箱子书来到梁家河的习近平干起活来却丝毫没有书生气。七年时间里,习近平从普通青年到党支部书记,他在烈日下下过地,在寒风里挖过渠,带领村民开挖沼气,与村民同住一间屋,同吃一锅饭。以至于当习近平考上清华大学离开村子的时候,村民十分不舍。全村人排着队来送他,送了一里又一里,大伙舍不得还要送,习近平哭了,他也舍不得,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们终究是要分开的,最后习近平和村民们照了一张相,为他的青春岁月画上了句点。

在青年习近平身上我觉得有三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学习、读书,学习对于我们同学来说可能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同学真的能像青年习近平一样把读书学习当成吃饭睡觉一样来做吗?二是勇敢,同学们想一下如果你是当年16岁的习近平,你会选择去当知青吗?如果你还没到去的年龄,未来你还能在北京谋份好工作,有着这样美好的前程,你还会选择去当知青下乡磨练吗?三是自信,青年的习近平十分自信,入党没多久就去竞选党支部书记而且还当选了,全国才刚开始号召开挖沼气的时候他就自信地带领村民开挖沼气了。习近平后来说,他15岁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我相信在看了习总书记的回信后,南开学子们的爱国热情一定会更加高涨,学子们也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

作为一个校会人,我们更应该践行新时代的爱国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添瓦。

——外国语学院2016级本科生 王嘉怡


青春,是指15周岁至20周岁的阶段,是青年时代皎洁的繁花,是人生中明媚的诗篇,是最茂盛的时期。这样美好的年华,对每一个人来说都独一无二且弥足珍贵。而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差距,很大程度上都与那段青春时光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在属于他的那段青春时光里,由于敏感的时代、特殊的家世,比别人经历了更多,承担了更多无形的压力和无谓的负担,但也正因如此,他才在丰富的历练之后,成为引领大局的党中央的核心。

任何人的生活都不会一帆风顺,经得起磨难的人才会走向成熟。在那段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但他仍旧坚守住一颗赤子之心,坚持劳动,扎根农村。同时坚持学习,环境再艰苦他都坚持读书,并且对比分析,深入领悟。正是强烈的使命感,让他能够正视那些苦难和磨练。而我们,作为新世纪新时期的一代新青年,有什么理由去怨天尤人?我们应当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忘强化忧患意识。我们应当勤奋好学,用专业的知识武装头脑,用理性的逻辑思考问题。我们应当铭记自己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主动把自己锻造成一股有力的后备力量。

读书好,我们也应当好读书,读好书,把书中的内容彼此融会贯通,主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从实践中求得真知,像青年习近平一样,决不放弃读书和思考。

看罢《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震撼与亲切相交织冲击着我。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青年时代的我们,或许就是一群坚强而执着的游人,千山万水我们不畏艰辛,潮起潮落我们毅然走过!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这历史长河之中,愿为中国梦的实现,尽一份力,再尽一份力。

——数学科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 高凯龙


到群众中去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知青生活是什么样的?是苦不堪言还是浪漫不已?其实都不是,那只是少数人的生活方式,而大多数人是直接到农村去,马上适应农村的生活,成为一个纯粹的农民。这对于从小生活在首都北京,一直接受良好教育的高干子弟来说是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有人通过征兵、招工等方式早早离开了农村,有人重新去了大学进修,而习近平作为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人却在农村度过了七年,这其中到底伴随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在我看来,唯有理想拥有战胜一切的力量,而理想的产生离不开广阔的实践和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一些人来说,知青生活是对身心的双重折磨,而对于习近平而言,知青经历则是他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是知青生活给了他近距离接触农民农村、了解中国现状的机会,是知青生活让他感受到了农民的淳朴与智慧。更重要的是,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他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他不再急于重返北京,而愿意待在农村为村民们办实事、做好事,带领村民共同富裕。今天,在习近平的领导下,我国的精准扶贫、反腐倡廉力度有了大幅度上升,获得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这其中又怎会没有青年习近平那七年知青岁月的影响呢?

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成长、历练、蜕变、重塑,这些尤其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人,而想要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如今的我们就得多接触群众、多社会实践,在身体力行中成长!

——商学院2016级本科生 雷心悦


学青年习近平 做青春逐梦人

处在青年时期的我,总是拥有十足的热情和干劲,总想创造一个意义非凡的青春。但在忙碌之余免不了有许多的迷茫困惑:怎样的青春才能无悔?怎样的青春才叫有价值?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恍然大悟。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梁家河。

他在跟梁家河的老百姓朝夕相处中磨练意志。习近平是当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把最珍贵的七年青春岁月扎根在最艰苦的农村,最基层的泥土又滋养了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

他在跟梁家河的老百姓朝夕相处中坚定信仰。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谋福利。为群众办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还是到现在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目标一直都很明确,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在跟梁家河的老百姓朝夕相处中明白实干兴邦。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热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他在跟梁家河的老百姓朝夕相处中习惯了勇于担当。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生动再现了总书记在当年那个特定历史时段所经受的人生磨砺。书中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感人的故事情节所展示的青年习近平的精神气质,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是全面历史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忠诚维护核心的共产党人的“心学”读本。书集中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当前我们正处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而我们年轻一代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要责任担当2021年实现全面小康,我们是见证者跟受益者。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是中流砥柱。正是因为我们年轻一代肩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所以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自觉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自己有限的青春跟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才能追求无悔的青春!

     ——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 朱洪杰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其独特的访谈形式而吸引,当细细读完后,又为习总书记的过往经历和那段不平凡的岁月所感动。

这组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总书记不愧是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在实现自身成长的过程中,磨练意志,服务人民。每一个人都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都不能在应该奋斗时选择逃避,我们青年大学生都要向总书记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这是我看完全书的第一感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总书记在梁家河当村支书期间为村里办了许多实事,正是这样一件件的实事,为群众解决了生活需求,让群众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他一直在坚持读书与思考,作为青年学生,也许我们现在在安逸舒适的条件下学习生活,但我知道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向总书记学习,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不畏困难,脚踏实地。

——商学院 2016级本科生 孙嘉彤


 

深刻学习习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这五种精神追求,把立公增能的青年理想倾注在“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历史契机中,将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融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当代南开学子应继承先辈品格,弘扬南开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年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