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心之地出发,探寻党的新征程
百年党史,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启伟大征程,革命烈士们留下了诸多峥嵘记忆,学习百年党史,更好地走向未来!3月13日,汇讲坛从初心之地出发,探寻中国共产党如何开启新征程。
“共产党的初心要代代传承,讲好爷爷的革命故事,在我们家内部也是一种传承。”李白烈士之孙李立立在开场白中讲道。1949年5月7日,李白同志遇害,距离上海解放仅20天。2015年,李白烈士之子李恒胜逝世,李立立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肩负起“讲述李白”的重要使命。作为烈士孙辈,李立立曾多次重回祖辈生前工作过的地方收集史料。在活动现场,他讲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李白烈士和妻子裘慧英的革命故事,通过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带领人们重回那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岁月。
李立立
1948年12月30日凌晨2时,李白于今天虹口区黄渡路107弄的寓所被捕。被捕前,他发出了最后一份重要电报,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重要基础。每一次讲述,始终都能让李立立动容的是当讲到裘慧英最后一次探望狱中的丈夫时,一段简短的对话。李白牺牲的当天上午,裘慧英带着孩子前去看望。在蓬莱路监狱,她通过边上一户住家2楼的窗户,同丈夫说了最后一次话。
“爷爷说,‘今后不要再来看我’。奶奶问,‘为什么,是要判决了吗?’爷爷说,‘没有,因为天快亮了,我想看到的就要看到了,万一我回不来,你和孩子们就同全国人民一样,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李立立说。
几十年来,以李白烈士为原型创作的电影、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不断激发一代代人民的奋斗激情。作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演,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在演绎革命先烈时,也与人物原型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在讲坛上,他将自己在演绎烈士过程中所感悟的革命精神分享给观众。
王佳俊
“这是一部今天的‘80后’‘90后’关注上世纪的同龄人,通过创作演出,感染当下青年人的故事。”王佳俊在舞剧中扮演了以李白烈士为原型的“李侠”。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部舞剧从编导、主演,再到音乐设计、服装、舞美,所有主创都是“80后”“90后”。
舞剧筹备阶段,当这群年轻人第一次走进李白烈士故居,看到简单朴素的家具、嘎吱作响的楼梯,还有容纳两个人就难以转身的狭小阁楼,也就是李白牺牲前使用的秘密发报间时,这些年轻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
“阁楼内没有空调,冬冷夏热,我们想象着李白烈士当年是如何在一个个深夜,蹑手蹑脚地上楼,生怕楼梯发出响声引起邻居怀疑,又是如何用布匹包住灯光,在最黯淡的角落发出最重要的情报。”王佳俊说。
这些年轻人同时也有自己的思索。“我们想象,李白烈士每天在外伪装身份,回到家中,是否会有稍稍安心的一刻,与妻子分享当天的见闻,评价晚饭的红烧鱼特别美味……这里应该是烈士生前的回忆中,最美好的地方。”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这些对生活细节的感知,最终被搬上了舞台。主创们决定用最朴素的方式,不夹杂艺术演绎,表现最真实的英雄人物。排练时,导演哭了,演员哭了,又或是大家被革命者的精神感染,哭成了一片。在一遍遍的演绎中,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年轻主创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
说到动情处,王佳俊的声音有些哽咽,现场不少观众也眼眶泛红。“希望我们的每一场演出对观众来说,都是一次走进革命精神的洗礼,希望通过我们的演绎,让更多当代年轻人了解革命英雄。”王佳俊说。
朱晓丽
在现场,龙华烈士陵园副馆长朱晓丽说道,为何当年的革命人会理性赴死?正因为是信仰的力量。她和大家探讨了如何用好红色资源,来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
李碱
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海历史文化研究的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碱则通过其对于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历程。包括中共一大的召开过程,烈士的革命事迹,他们的初心与使命,阐述了学习党史的意义。
徐汇龙华地区是英雄荟萃之处、革命精神凝聚之地。去年9月,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整体连通及功能拓展项目竣工,进一步提升了龙华烈士陵园的整体性和瞻仰的庄严性,展现上海这座人民城市对革命英烈的崇敬。朱晓丽介绍,近年来,龙陵不断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目前已经有27件国家一级文物实现三维网上观赏,1400多份烈士档案完成数字化采集,供党员群众在线学党史,进一步了解上海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
当天线上直播的观众们也在积极互动~
看看他们都在说些什么吧!
综合:记者 吴会雄、上观新闻
视频:看看新闻Knews综合
编辑:曹香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