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光启的故事,全都藏在这座公园内
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说过:“谁要了解十七世纪迄今的中西文化交汇过程,谁就会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徐家汇。”
徐家汇是上海主要商业区之一,除了高楼林立,摩登繁华,更为吸引人的是它的人文历史。历史上,在中西文化交互融合并进而形成海派文化的过程中,徐家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到徐家汇,就不得不提徐光启。徐家汇得名于明末著名爱国科学家徐光启,徐光启死后安葬于此。徐光启的后裔在此聚族而居,初名徐家厍(shè),因肇家浜和李漎泾二水在此汇合,故取名徐家汇。
而关于徐光启的故事,全都藏在这座光启公园内,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座公园~
光启公园背后的故事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十一月初八,徐光启病逝,崇祯皇帝闻讯辍朝7天,特地为他赐祭,谥“文定”。徐光启的墓地就在今天徐家汇的光启公园。
1903年,徐光启墓地被重新修葺,墓前石坊正中题曰:“文武元勋”,两边对联是: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这副对联对徐光启一生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1933年11月,徐光启逝世300周年纪念大会在徐家汇隆重举行,当时的主流媒体《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字林西报》都有大幅报道。
《申报》写道:
典礼“盛况空前,天主堂至徐墓间,沿途插有十字旗帜,并有保安站岗,墓前搭彩牌楼及席棚,教友以及眷属,均往瞻仰”。纪念前几日“自圣母院经过徐汇大堂沿天文台路直至阁老坟,插有十字旗帜,随风飘扬,颇动感情”,中间有彩牌楼三座,“第一座在圣母院桥,中嵌徐文定公三百周年纪念;第二座在天文台路,有额曰出将入相;第三座在墓前曰圣教元老”。
各界民众数万人共同缅怀徐光启,当时的名流贤达或撰写纪念文章,或赠送题咏。如宋子文题“后学楷模”,孙科题“奕世流芳”,冯玉祥题“德泽流芳”,当时的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题“科学泰斗”。
关于徐光启的后代
徐光启的后代中,对中国近现代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倪桂珍(1869-1931)。倪桂珍聪慧秀丽,灵动可人,17岁毕业于上海裨文女中(今黄浦学校),曾留校任教员。倪桂珍与传教士宋嘉树结婚后,生育三子(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女(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位女婿分别是孔祥熙、孙中山和蒋介石,均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氏三姐妹
《宋庆龄传》中这样描绘他们的家庭生活:
“正是这样,宗教、田园、钢琴、英语与民主精神,使这个家庭与当时中国万千个普通家庭相比较,处在一种‘世外桃源’的优越环境中,既有基督教严格的生活秩序,又有和谐、欢乐和诗情画意的氛围。”
溯源光启公园
光启墓曾历经修缮,墓地按照中国传统形制建造,只是修建时已是明末,国运不济,规格有所节制。墓前的十字架是耶稣会1903年建立的。到了1957年,光启墓地又得修整。
墓前有徐光启的花岗石雕像,东侧是碑廊,有徐光启的画像、手迹和传记石刻12块。“文革”中, 原有碑坊、华表遭破坏。1978年,墓地辟为南丹公园。
1981年,在园北部建成椭圆形大墓,高2.2米,占地300平方米。墓碑上镌刻着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手书“明徐光启墓”。
1982年后再次进行整修。1983年,为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南丹公园改名“光启公园”。墓地建碑廊,墓前立徐光启塑像,座上有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历史学家周谷城题字。
墓前小路拓建成150平方米的花岗石坟台,新立徐光启半胸一品官服花岗石雕像,左右植有龙柏及常青树。墓东侧建有徐氏手迹碑廊,勒石《几何原本序》《葩经嫡证序》等部分手迹。
碑廊背面的石刻,是明末清初学者查继佐所撰《徐光启传》,以及当代画家程十发临摹的徐光启画像。墓西侧有石马一尊。墓前左右水泥石凳围绕,遍植树木。1988年,国务院将光启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再度对该墓进行修缮。
光启公园占地1.32万平方米,面积虽不大,但展陈丰富,设计精致。除了南春华堂内的徐光启纪念馆,公园内还有四座徐光启雕塑,分别是《夜观星象》《徐利谈道》《桑园试种》和《督造火炮》。
▲夜观星象
▲督造火炮
猜你喜欢:
作者:徐家汇街道
编辑:赵玥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