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广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打造有温度的徐汇魅力

上海徐汇 上海徐汇 2021-09-11

徐汇区作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历来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徐汇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市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设施布局多层次 文化服务特色多



在打造“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同时,徐汇区对网络中的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要求。区级的图书馆、文化馆,作为总分馆体系建设中的“总馆”,突出“强”字。在2019年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徐汇区的文化馆获得了两个群星奖,这是我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徐汇艺术馆近年来打造的“乐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和“乌金千秋照——徽墨专题展”也接连拿到了国家文旅部的十大优秀展陈提名奖。另外,集聚区域内丰富的文博资源,打造了“光启博物馆联盟”“汇悦读书香联盟”等特色品牌。



对于街镇级的分馆,突出“特”字。斜土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为总分馆体系中的戏曲示范馆,让“日晖有戏”的服务区域从斜土街道拓展至整个徐汇乃至全上海。2020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第二届“日晖有戏”戏曲文化节在徐汇区斜土街道举行。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上海京、昆、沪、越、淮、评弹等各大院团深入徐汇社区,连台上演多场经典剧目。凌云街道的梅陇文化馆则是以“微剧创作”为特色的分馆,2020年举办了第一届“海上汇微剧节”,为广大戏剧爱好者搭建了沟通、交流和展示的舞台,以微剧为载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对于居委这一层,则是突出“精”字,即精准服务,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把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到百姓家门口,提升百姓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近年来,徐汇区逐年加大财政投入,以文化赋能城区治理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公共文化空间,让居民享受文化服务更加便捷、更有品质。“社区文化活动管理标准化建设”成功获评国家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



各种人群广覆盖 特色服务多元化



“美术馆里上美术课”是徐汇艺术馆自2015年开始策划推出的公共教育项目,把原本在教室里进行的美术课转换到美术馆的展览场景下,由美术馆专业人员和学校的美术老师、艺术家共同备课,打造三位一体的美术教育课堂。2018年围绕“敦煌乐舞专题展”开展的12堂美术课,2019年围绕“乌金千秋照——徽墨专题展”推出的5堂美术课都大受欢迎。




美育是徐汇区针对未成年人重点打造的公共文化特色。除此之外,针对企业白领、外来务工者、社区居民、残障人士等区内不同人群特点,徐汇区建立了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服务和多渠道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实现了公共文化的全人群共建共享。



面向社区居民,徐汇依托特色各异的邻里汇,增强零距离社区文化活动服务的精准性,健全四级联动文化配送网络,形成“艺享徐汇”文化菜单,使社区居民能就近就便享受丰富、低价、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针对在职人群,徐汇以“风采大展示、团队大竞技、各界齐参与”为目标,举办市民文化节、徐家汇白领艺术节、“瞩目漕河泾”创新文化节等文化活动。


面向残障人士群体,徐汇建立了全市首家区级无障碍数字图书馆、首批社区无障碍电影放映点;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开设了“星空下的电影院”;在“滨江建设者之家”设立了图书阅览区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夏令营活动等文化配送服务。



信息建设更新快 服务方式数字化

武康大楼、巴金故居、宋庆龄故居、夏衍旧居……在衡复历史风貌区内,游人不经意间就会邂逅一座历史悠久、造型独特的老建筑。如今,徐汇区在区内498处历史建筑上设置了二维码导览,拿起手机“扫一扫”,面前老建筑的前世今生就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在这里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体验。



“建筑可阅读宜居示范区智慧导览”只是徐汇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一个例子。科技改变生活,也改变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十三五”期间,结合“智慧徐汇”建设契机,徐汇正在以文化+互联网+科技,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由传统向数字化转变。2020年推出的“徐汇文旅云”是一个一站式提供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平台,不仅可以获得徐汇区的文化场馆、旅游景点等相关信息,可以预约观看演出、参加活动,行走徐汇的旅游线路进行打卡,还可以通过积分体系兑换文创产品等。


文化馆和图书馆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徐汇区努力推进文化馆、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推出一批“云导赏”“云课堂”“云培训”“云演出”,将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到基层。延伸到基层的数字化网络,使文化资源能够精准有效地输送到社区百姓身边,实现“需求侧”精准对接,文化资源供给“零距离”。



在街道层面,徐汇也积极推进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华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经实现运用数字化智能后台实时监控各个场馆、教室的使用情况,并能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年龄层次、偏好等,实现更精准的服务,运用机器人实现咨询、活动预约、电影票购买等等。


特别是疫情以来,线下文化活动减少,“徐汇微社区”“徐汇文旅云”等数字化线上平台大放异彩,在线上看一场演出、听一场讲座,成了特殊时期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新形式。



多措并举广扶持 文化供给社会化



走入徐汇区龙南佳苑,沿途橙色温暖的设计元素一路导引居民前往“灯塔书房”。龙南佳苑是上海市中心城区最大体量的区筹公租房项目,约有150余家区域内重点单位的2100名青年人才入住。“灯塔书房”针对这里“白领公寓”的特点做了相应设计,一楼放置了电子阅读本自助借阅机,海报栏定期更新活动预告,二楼色彩缤纷的书架摆满徐汇区图书馆配送的300多本图书,搭配灯塔阅读装置:多维共享书盒、蓝牙耳机嵌入式多格书柜等,提供平面、音视频等多种维度的阅读体验。



如今灯塔书房已经开出多家,乐山新村的邻里小汇、衡复风貌馆、徐家汇T站都点亮了“灯塔”,根据每家灯塔书房所在的位置和空间条件、人群需求的差异性,设计和活动策划也会各具特色。


为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徐汇区鼓励公共文化建设供给主体的多元化。陈佩秋、赖声川、余隆等工作室落地徐汇,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国内外优秀文化机构汇聚徐汇……目前,徐汇区文化类社会组织注册数已达109家。






将优质市场资源引入,提升区域公共文化品质,徐汇区在不断赋予公共文化服务新内涵。区文旅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从系统“内循环”转变为社会“大循环”。




猜你喜欢:

我家包子铺成了“网红”

电梯加装“多点开花”,一起看月季园小区的“加装秘籍”

武康大楼亮相央视新闻,这座老建筑凭什么这么“红”?

“尚乐汇”:聚众人力破民生题,长桥、康健街道联手举办居民区书记论坛

“汇讲坛”做客水岸汇,探索西岸发展之路



记者:王志莲

图片来源:区文旅局

编辑:赵玥、陈思宜、曹香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