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招牌”留存城市记忆,风貌保护期待“细节”共识》,徐汇融媒这篇佳作诞生背后

上海徐汇 上海徐汇 2021-10-20


喜讯

为促进全市各市级、区级媒体加强策划,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不断增强新闻工作者“四力”,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了“走转改”优秀作品评比工作,每季度评选一次,区级融媒体中心同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等市级媒体同场竞逐。


4月13日,徐汇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文菁、施大尉的原创作品《“老招牌”留存城市记忆 风貌保护期待“细节”共识》,在“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发布,受到各方好评。也先后被上观新闻、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坊》《新闻夜线》、“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等媒体予以刊播。


近日,喜讯传来

该作品荣获

2021年第二季度“走转改”优秀作品

三等奖


记者应邀写下了拍摄过程中的点滴感受,在此与您分享。




《上海招牌》“见字如面”



《上海招牌》展是徐汇艺术馆今年四月推出的一个重要展项,也是馆方连续六年举办的“设计与生活”系列展之一。徐汇艺术馆的敦煌乐舞展曾创造了区级美术馆观展人数之最,而“设计与生活”系列则从微观角度呈现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样貌。



所谓“见字如面”,招牌的书写和设计,其字体、图形和制作方式,可以反映都市商业、文化及市井管理的面貌。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除了建筑,街头林林总总、高高低低的招牌传递的,可能不仅是商业讯息,反而有点像城市的眼睛,在和你对视的刹那构建起你对这个地方最初的认知。



展览中的上海招牌,来自于城市文化观察者姜庆共先生的街头文字摄影集《字游上海》。即便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即便在这个城市呆了四十多年,各种附着了浓重历史感和烟火气的招牌还是让我着迷。无论是传统书法、中西美术字,还是“象形”与“会意”结合的“野生”字体,你似乎可以想象它存在的那个年代、那些场景、那个取了这些名字写下这些字体的人。



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大潮,这样的老招牌日渐消失。也因此,当姜庆共先生看到复兴中路上“前锋熟食店”的水泥浮雕招牌,看到长乐路上“云裳理发店”的浮雕美术字招牌依旧与老建筑一起完好保留,新旧店招共生共存时,他用了“大吃一惊”四个字。



城市更新过程中,能够有这种文化自觉、保护意识,主动协调各方,这样的基层智慧和担当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于是,在采访报道了徐汇艺术馆《上海招牌》展之后,我们顺藤摸瓜,就这两个案例找到了湖南街道管理办这个幕后推手。


管理办副主任王心睿见到我时不经意说了一句,终于有人关注到这个招牌了。事实上,在2016年复兴中路风貌道路保护修复过程中,拆除加装在历史建筑外围,曾经流行但存在安全隐患的大型箱体店招后,一些隐藏的老店招纷纷亮了出来,有“绿店”菜店,“黑店”煤球店,“白店”粮食店,明晰地传递出这条街区曾经的商业信息。一家手机配件店店招拆除后,显露出“明星公司美术专家”字样,上世纪30年代的街头气息扑面而来。



对这些意外发现,湖南街道和当时的同济大学设计团队出于一种“不可再生”的保护直觉,在做了最初的防护处理后,希望予以保留,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只有“前锋”这一块老招牌被完整保留。



想不到还有这样的“真迹”



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对招牌这样的附着在老建筑表面的细节要不要保留、如何保留,并没有明确的说法;而在基层实践中,对于这种“不可再生”,也远没有达成各方共识。是否小题大作了?是否只是一部分人的念旧情怀?怎样的老招牌应该予以保留?原本只是想呈现“招牌展”中典型案例的思路,在现场采访后逐渐深入。



2020年长乐路风貌道路综合整治,招牌问题再次摆到了基层管理者面前。所幸的是,这一次发现的“云裳理发店”“沪光食品商店”两块招牌都被保留了下来,与老建筑的几何线条、水磨石立柱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外立面景观。



在长乐路街头,我们采访了附近的上海爷叔,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阿姨,路过的白领,年轻人,有些明白表示,原址上的老店招应该保留,有高楼大厦、也有历史记忆的上海才是独一无二的上海;也有年轻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旧旧的存在,看了之后,表示这种城市细节耐人寻味,相比影视城里的布景,想不到中心城区还保留着这样的“真迹”。



在复兴中路挂着“前锋招牌”的进口食品商店里,我们采访了店主严先生,他生动的讲述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为保留老招牌,街道所做的努力,以及居民对此的认可。


幕后:用文字、镜头留存记忆




采访结束回来整理素材,我又回听了前一次展览上采访姜庆共的录音,他提到两个点,一个是当发现这些老招牌时如何对待,是去除,再次封掉,还是保留,保留的话可能原址保留,也可能异地保留;另一个,如果上海有50个类似徐汇这样保留各个年代老招牌的地方,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字体的旅游资源,市民游客可以从艺术设计、市民生活、文化趣味、商业生态等各个角度观看不一样的上海。



拍摄过程中,摄像施大尉在细节上也动了番脑筋,尽可能多找可拍的角度和景别,以丰富的画面时长跟上文稿需要;复兴中路商家的拍摄,为避开广告嫌疑,基本以店内近景表现,拍摄弄堂画面时,也以大景带到,避免拍到居民隐私;编辑画面时,根据文稿表述,挑出前一次展览上的采访画面,让整条报道的素材更完整丰满,供后期编辑选用。


这条报道最终以《“老招牌”留存城市记忆 风貌保护期待“细节”共识》为题发布在“上海徐汇”微信、《徐汇新闻》电视和“徐汇通”等区级媒体平台,并上传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报片平台。



上视《新闻坊》栏目“城市晚高峰”随后以《隐现街头的“老招牌”,留还是拆?“老招牌”留存城市记忆 风貌保护期待“细节”共识》为题,《新闻夜线》以《历史风貌街区:新旧招牌共生 留存城市记忆》《“老招牌”留存城市记忆 风貌保护期待“细节”共识》为题对该报道予以关注讨论,巡访记者做的海采,更丰富了这一话题的民意表达。


感谢各平台编辑的后期处理,新闻呈现始终是采编人员的集体创作。也有遗憾。这条报道没能采访到社区规划师这样的业内人士。老建筑保护的细节一定还有很多,他们的现状和解决方案如何?从拆、改、留到留、改、拆,在海派文化之源的上海徐汇,一定有着更多鲜活的案例,和对这一话题更深刻的解读,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作为一名纸媒转型的记者,如何用电视语言深入话题表达,仍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太多思维习惯需要打破。





每个人的城市风貌


今年9月1日,《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注重历史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拓展文旅空间,提升城市魅力”被写进了城市更新应当遵循的原则。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常说留住记忆和根脉,在一个城市里,看得到百多年前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元素,看得到石库门房子、工人新村等特定时代的生活形态,看得到历史书里叱咤风云的人物曾经的生活空间,哪怕岁月更迭,仍然可以提供你一个触摸得到的历史现场,这是多么美妙的体验!


风貌保护的价值不止在那些有形的建筑或者招牌本身,它的价值或许是你可以由此找到某种源流、某种依凭、某种无需言说的传承。有些东西不会变,像永不拓宽的马路,梧桐树后的老房子,他们在,似乎就有一种时光沉淀的安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风貌属于每一个人,城市风貌也是民生。




猜你喜欢:

拿好这份攻略,阿拉去徐汇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中秋微旅行!

家门口的中秋游园会一天玩不够→

四世同堂的中秋节,团圆饭里的家国情

桂林公园夜场今年不开放!唐韵中秋推出“四地微游”

“西岸穹顶”中秋又放大招~《璀璨之夜》奉上音乐剧盛宴!



记者:张文菁

图片:朱亮、徐汇艺术馆、徐汇文旅

视频:看看新闻网

编辑:曹香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