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网统管+精准救助”赋能建设有温度的人民城市

上海徐汇 2022-01-13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各区及街镇紧密结合实际、主动开拓创新,围绕加强基层治理、做好群众工作积极进行了实践探索,积累了许多先进经验。自2020年11月起,中共上海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开展上海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征集工作,最终评出优秀典型案例24篇。藉此进一步推动全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好提升社会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

现陆续发布优秀典型案例及专家点评,供读者学习参考。

“一网统管+精准救助”

赋能建设有温度的人民城市

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员会


社会救助工作作为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发挥着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徐汇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自2019年起,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构建“一网统管+精准救助”社会救助模式,努力实现区域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困难群众。

“社会救助如何更精准地定位真正需要帮扶的社区对象?”“困难群众会不会找不到求助的路径与政策?”“总感觉还有一些需要帮扶的群众不在我们的视野里。”徐汇区社会救助工作条线的基层工作者们这些经常的担心和忧虑绝非空穴来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纵深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街镇与居委会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治理现实。就社会救助而言,也出现了“老药方”解决不了“新症状”的情况,如,对困难群体“应发现尽发现”“应保尽保”难以实现,困难家庭多样化需求难以有效得到满足,方式上重物质保障、轻救助服务等。这些传统救助模式的“顽疾”在新的精细化救助需求面前显得尤为“格格不入”,如何有效增强社会救助综合效能,成为摆在徐汇区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徐汇区积极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改革创新,依托区级“一网统管”平台,精心打造精准救助场景,坚持从困难家庭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精准发现救助对象、多部门综合帮扶、提升救助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形成“一网统管+精准救助”模式,实现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从单一物质救助初步向综合救助转变,从民政部门“单兵作战”向多部门“集团作战”转变,有力提升了社会救助能级。

(一)坚持数字化转型,筑牢救助数据底座

在徐汇区“一网统管”的精准救助场景里,以公安实有人口数据库和测绘院GIS地图为最底层数据,叠加民政、人社、残联、退役军人事务局、房管、卫健、司法等14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业务条线数据约2300余万条,形成了大民生数据池。通过社区建档、家庭画像、个人服务等三个维度,为社区、居民和家庭建档立卡,形成了47项个人和家庭属性标签,全域展示辖区民生基本体征。同时,徐汇区建立标准统一的数据治理机制,定期开展部门间数据交互更新,为建设“精准救助”场景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数据不是冷冰冰的,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人、一户户鲜活的家庭。以往,民生数据散落在各业务条线,通过‘一网统管’系统整合并打上标签后,一幅幅家庭画像就浮现在我们眼前。有了精准的识别,后面才能有精准的救助。”徐汇区社会救助工作条线的基层工作者们对大数据带来的变化欣喜不已。

(二)用活大数据,有效识别“沉默的少数”

人潮涌动的城市中,总有一部分家庭,因为没有主动提出或申报自己的困境,未及时得到帮扶,成为被社会救助体系没能覆盖的“沉默的少数”。在传统救助模式下,仅依靠人力走访排摸,这部分人群也很难被发现。并且有居民区社工深有感触地说:一些困难家庭的孩子,往往自尊心也很强,通过多次填表、询问来实施救助并不合适。

在新时代,个性化、有温度的城市治理背后,是大数据思维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支撑。让人力跟着算力转,是大数据赋能社会精准救助的重要理念。“现在政府出台了很多好政策,但这些政策是不是为大家所知道?有需要的家庭是不是真的申请了这些政策?依托大数据思维我们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找到那些‘沉默的少数’”。徐汇区民政局如是说。

徐汇区“一网统管”的精准救助场景,构建了困境家庭致困精算公式,通过对一项或多项民生数据进行勾连,智能发现困难群众中“沉默的少数”,并通过系统自动派单给居民区社工,把救助政策主动送到居民家中,把救助服务做到百姓开口之前。如,今年22岁的小王来自一户低保家庭,刚刚大学毕业的她,找工作过程中一度遇到困难。而最早发现小王就业困难的方式有些特别:不是费时费力的人工排摸,而是徐汇区城市运行中心的“家庭画像”。原来,小王曾在“一网通办”留下自己正在寻找工作的信息,信息“上云”后,依托大数据技术,“家庭画像”分析出小王的家庭具有“22岁至25岁就业”和“低保”两个特征,初步判断该低保家庭可能存在应届生就业困难的情况。随即,相关信息被推送到居民区社工的手机上,社工上门核查情况属实后,拿出“组合服务包”,通过一系列支持政策顺利为小王匹配到理想岗位。

(三)注重条块协同,提升救助效率

传统的救助模式遇到需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协调解决的个案,往往过程冗长,难以第一时间给予对象有效救助。在徐汇区“一网统管”的精准救助场景中,社会救助服务事项由系统自动派单,推送给相关街镇,并同步派送给社会救助联席会议相关单位,实现社会救助服务事项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协调联动,大大缩短了工作流程和工作时长,提高救助效率。如,大数据发现史阿姨为精神二级残疾,符合“残疾人两项补贴”救助条件,却没有享受该政策。区城运中心将工单推送给相关街道及区残联。居委会通过上门核实,发现史阿姨虽不符合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申请条件,但符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申请条件,马上告知其可以享受的政策。区残联也及时跟进,加快推动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审批流程,史阿姨很快享受到了相关补贴。

(四)注重“物质+服务+心理”,丰富救助内容

把大数据用于救助工作,其意义不仅仅是精准。未来随着数据越来越丰富、模型计算越来越科学,再辅之以社会资源的精准对接,社会救助服务也将不断升级,加快从生存型救助走向发展型救助。因此,徐汇区推出社会救助“ABC发展计划”(A即Analysis,多维分析;B即Balance,资源平衡;C即Care,人性关怀),通过统筹条块政策资源和各类社会资源,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以急难社会救助为辅助,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综合救助体系,努力实现社会救助的效益最大化。

下拉图片查看更多内容

少年小文,由于爸爸患有精神一级残疾,一直跟着妈妈生活。然而一年多前,小文的妈妈也罹患肺癌去世,小文被托给了爷爷照顾。小小年纪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原本学习不错、爱好体育的小文就像完全变了个人。他不跟爷爷讲话,也不与任何人沟通,每天低着头走进走出,把自己封闭起来。小文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特别是他始终没从失去妈妈的阴影里走出来。他跟爷爷说:“我这个样子还是死了算了。”

2020年6月,数据“发现”了他。通过民生大数据“父母双方大重病+儿童”的组合匹配,徐汇区发现了这个“沉默的少数”,随即通过“一网统管”平台向属地居委会派单,居民区社工上门走访后,随即启动了救助程序。同年7月起,小文作为困境儿童被纳入保障范围,每月能领取1900元的补助。与此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的专业儿童社工兰泽群也积极加入到对小文的帮困工作中。

每月,兰泽群就会来找小文,一起散散步、聊聊天。她平时除了对受助的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外,还会定期组织他们成立志愿服务队去帮助自闭症儿童。对此,小文也很乐意参加,他说:“因为想让自闭症儿童早点走出困境,能笑着面对生活”。兰泽群说:“小文他们是受助对象,当他们做志愿者去服务他人的时候,就是助人者。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很有价值的,能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渐渐地,阳光又回到了小文的脸上。小文说,自己已经差不多从阴影里走了出来,感谢大家的帮助,长大了要努力回报社会。

徐汇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围绕城市的核心是人,坚持“一枝一叶总关情”,让更多公共服务惠及困难群体,把更多善意与温暖体现到社会救助的每个界面、每个细节、每个角落。

下拉图片查看更多内容

一是初步探索出一条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之路。传统社会救助如何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擦出火花,徐汇区想到了“一网统管”。“一网统管”是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工程,能够最大程度整合资源,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同时,通过汇聚海量数据并借助管理经验,建立算法模型,形成对救助服务的决策支撑,从而让原本有限的救助人力有效匹配精准的问题。可以说,“一网统管”是精准救助的“左膀”,而“数据算法”则是精准救助的“右臂”。“一网统管+精准救助”的工作模式,极大了提高了社会救助的服务能级,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牢了。如,2020年,徐汇区将低保家庭应届大学生就业帮扶纳入精准救助场景,精准识别到60多名低保家庭应届大学生,之后依托社区就业援助体系,为这些大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从而阻断了这些低保家庭滑向更困难的处境。

二是完善了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困难群体陷于贫困、疾病等种种困境,却因自身能力等原因找不到救助途径,不懂如何申请救助,这些困难群体获取帮扶资源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徐汇区给出了答案。在“一网统管”的精准救助场景里,根据困难群众民生特征实现智能发现、主动发现、主动服务,把社会救助做在百姓开口之前,实现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让社会救助服务更能体现人民城市的温度。如,小杰的父母重度残疾,但因人户分离,居民区社工在日常走访中没能识别出小杰可以享受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保障政策。民生大数据智能分析发现后,居民区社工主动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徐汇区应用“一网统管”精准救助场景,发现了7户像小杰家庭这样“沉默的少数”,并全部纳入相关政策保障。

三是有温度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要实现区域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就不能只局限于物质救助。徐汇区聚焦使人人都能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在不断夯实物质救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服务救助和心理救助,推动生存性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徐汇区积极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协助社会救助部门开展救助事务,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运用民生大数据,建设有温度的人民城市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政治学系主任、教授  刘建军

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徐汇区民政局探索实践的“一网统管+精准救助”管理模式,充分运用民生大数据,积极构建多种数字化运用场景,通过智能手段及时了解困难群众的需求和难处,并全力畅通社会救助渠道,以此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这生动实践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切实做到弱有众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实现改革开放成果得以“人人共享”,有效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一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邻”距离,有温度!“新风汇”收官之讲,以家庭“小支点”撬动社会大文明~
踏寻书香而来,风景这边“读”好!漕河泾街道推进全民阅读,勾勒满满“文艺范”~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大会收到代表提案17件!涉及外环绿带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功能建设……


来源:宣传通讯

编辑:赵玥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