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白的守“沪”之旅:在ICU里“打怪”!
“到达上海的时候是24日下午六点多,空荡荡的上海和印象里的人挤人很不一样。”钱淑媛的感受很复杂,她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ICU护士长,曾在石家庄、西安等多地迎战奥密克戎。4月24日,她随江苏省援沪重症医疗队二队来到上海,负责定点医院危重病患的救治工作,与同事一起开启守“沪”之旅。
正在工作的江苏省援沪重症医疗队二队队员
负责两个方舱医院的医疗救治工作,又被确定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出现了医务人员紧缺的情况。八院相关负责人介绍,4月24日,经上海市卫健委与江苏卫健委沟通后,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常州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组成的江苏省援沪重症医疗队二队,从南京奔赴上海。
二队共有19名医生和31名护士,绝大多数都有丰富的抗击新冠肺炎的经验。潘纯主任医师是医疗组长,他曾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参加过多次、多地的新冠肺炎救治工作。
抵达八院后,江苏重症队总领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程张军教授,即刻带领大家到八院实地调研,开展进驻前评估。26日,二队便进驻了八院ICU。目前,ICU共有床位11张,已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
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病情高度分化,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的ICU仿佛是迥异的两个世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ICU主治医师常炜介绍,相比此前抗疫经历,上海的高龄危重病人特别多,几乎都是80-90岁之间,年纪最大的为99岁,绝大部分都没有接种疫苗。
大部分病人不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且多数已经引发了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再加上许多老人入院时身体基础素质较差,病情有时候发展会比较迅猛,特别容易发生各种器官障碍。
作为主治医师,常炜和同事们不仅要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针对病因本身进行治疗,还需要和专科医生合作会诊,了解和诊断病患基础疾病的发展情况。同时,团队也十分重视在普通科室巡查,及早发现潜在高危患者,实施重症救治“关口前移”,避免病情恶化。常炜说,穿着防护服在ICU工作确实很辛苦,但看到病人一天天好起来,也会感到由衷地高兴。
抗疫两年多,全国的医学专家都在积累和总结经验,并根据病毒情况的变化调整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但仅有方案还不够,ICU的医护们仍然需要时刻监测高龄危重病患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才能保证治疗的有效。护士们的工作也更加繁重,不仅要进行各种监护、吸痰、呼吸机、血滤、IABP等专科护理,也要兼顾翻身、生活物资终末处理、发放餐饮等生活护理。
以目前诊疗方案中常使用的俯卧位治疗为例,病人需要克服日常行为的惯性,俯卧在病床上。一般来说,俯卧时间越长,效果也越好,但不同病人的耐受时间不同。再加上许多病人身上有输液管、胃管、尿管等多种接管,翻身时需要特别小心,每次帮助病人翻身都需要五个人一起操作。为了让病人配合治疗,护士还需要细致观察,减轻病人的不适感,并引导病房里的病人共同进行治疗。
在繁杂的工作中,钱淑媛一直记得前辈们的话,病人是在病人床边盯好的,待在工作站是看不好的。她敏锐地注意到,由于大家都穿着防护服,病人在看不到医护人员脸的情况下,信任感比较难建立。她们便时常与病人聊聊天,也会从病房外带一些合适的食物帮病人改善伙食。此外,医护们还为大家布置了许愿墙,为压抑的病房增添一丝温暖。
ICU有一位老伯伯,感染后摔了一跤,导致脑出血,二十多天来一直卧床休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老伯伯经过评估可以出去活动。钱淑媛回忆,那天老伯伯特别激动,他说,我要穿上女婿给我买的最贵的衣服,出去逛一圈!这种雀跃也让钱淑媛更加坚定,无论在哪,都要把医护工作做好。
截至5月15日,江苏重症援沪医疗队已经在上海工作近三周,医疗队已累计收治危重症患者32人,累计转出16人。
猜你喜欢:
记者:王旭
编辑:姜依旖
校对:王冰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