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康铜铃”一摇70年!清脆的铃声直抵民心

上海徐汇 2022-07-28


图说:居委干部在摇铃(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武康铜铃

在徐汇区闹中取静的湖南路、武康路、淮海中路“围成”的一个三角形区域,这就是因百年武康大楼而名闻中外湖南街道武康居民区。让这里的居民“念念不忘”的,是摇了70年的一把小铜铃。70年来,在一代又一代的居委干部接力当中,这把摇铃的木把手已经“磨”得发亮。居民们亲切地将铜铃称为“武康铜铃”。


弄堂深处 铃声响了70年

在淮海中路的武康居民区党总支办公室的玻璃柜里,一把硬木柄的铜铃被作为“传家宝”放在办公室最醒目的“C位”。现任武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柏祖芳介绍,这把铜铃已经在小区里摇了70年。除了党总支和居委会有事情要告知居民,或者早晚“例行提醒”之外,这把铜铃就安放在这里。


今年已经90多岁的老书记孙玉珍,从1953年进入武康居委,从事治保工作。那时,居委会的工作主要围绕宣传、治保、调解、卫生等方面开展。当时,居委干部几乎都是女同志,大多数从年轻时做起,被称为“小辫子”干部。她28岁进入武康居委工作,后来担任居民区书记,所以居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小辫子”书记。尽管她现在早已过了耄耋之年,但是,一看到这把她和同事们不知摇了多少次的铜铃,依然会动情地抚摸着、念叨着。


居民陆老伯说,他一直住在弄堂里,从“小伙子”变成了“老爷子”。他回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弄堂深处就会响起铃声,提醒居民“小心火烛”“清理蚊蝇”等等。“要是哪一天没有听见这熟悉的铃声,我还真感觉有点寂寞。”


心系百姓关切 解决实际困难

春去冬来,岁月更迭。历任居委干部们,把每户居民的家庭情况摸得清清楚楚。只要居民有事,不管白天黑夜,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予以解决。要是碰到台风暴雨、寒潮来临,铃声更会频繁地响起:关好门窗,移进花盆,防止跌落伤人。通过摇铃和走访,小区里那些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都落实了救济政策,做好了防护措施。遇有重大灾害天气,居委干部们都会握着铜铃坚守岗位整夜不眠,直到灾害解除。


图说:这只摇铃已经保存了70年


今年夏天,碰上了百年一遇的极端高温。小区的一位90多岁的老伯却因为年事已高,无法下楼去医院更换导尿管,痛苦万分。正在小区摇铃的柏祖芳书记接到诉求后,立即与一位医生朋友取得了联系。没过多久,一位医生骑着自行车满头大汗地赶来,麻利地为老伯更换了导尿管,解除了老伯的燃眉之急。


“老弄堂”居民依然需要铜铃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家相互联系的方式不仅有电话、手机,还有微信等十分便捷高效的联络方法。但是处在“老弄堂”里“新生活”中的“武康居民”们,却依然对摇铃情有独钟。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位老年居民向记者道出了原委:居民们已经听惯了熟悉的铃声,只要有铃声响起,我们就知道居委干部来了,可以去反映意见,也可以提出建议。更何况,小区里一大帮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不会玩手机,他们依然习惯与“摇铃”干部之间的交流互动。


面对部分老年居民的需求,“60后”党总支书记柏祖芳坚定地表示,居民有需求,我们就要予以满足,坚持了70年的摇铃好习惯不能丢。于是,柏书记在走街串巷的时候总爱带着铜铃,不时地摇动几下。她时刻与闻声而来的居民拉拉家常,听听意见,党群关系水乳交融。


为了让更多的居委干部主动走进居民之中,柏书记鼓励干部们带着铜铃走访居民,让摇铃亲民的好作风代代相传。在疫情防控时期,铜铃更是发挥了提醒防范、守望相助和排队做核酸检测等告知作用。如今,铜铃依旧联系着广大居民,见证着一届届武康居民区党组织的“领头雁”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为民情怀。


猜你喜欢:

骊住、宜家、尚品宅配……企业家们为何都要来这场“下午茶”?

“熊爪”又开新店了!这一次,盲人咖啡师是主角→

高温“烤验”居民“菜篮子”!线上订单迎高峰,如何保障供应?

入伏啦!这个医院的“冬病夏治三伏贴”今天开贴→

老人办理业务时遗漏材料怎么办?别慌,“当日达”来帮忙→



综合自:新民晚报(作者:徐驰、冯联清 )

编辑: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