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了460岁的徐光启,这些徐家汇的人和事侬晓得伐?

上海徐汇 上海徐汇 2022-09-24



徐家汇得名于明代大家徐光启。他逝世后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最初称为“徐家厍”,后成为“徐家汇”。提到徐家汇,除了今年已“460岁”的徐光启,还有这些人和事,侬晓得伐?






在徐家汇历史上,曾有一位长着一张中国人脸,也有着一颗“中国心”的葡萄牙人——叶肇昌,徐汇中学里的崇思楼出自他之手,今天的徐家汇天主堂是他的“得意之作”;1903年,历史上第一次,他在土山湾孤儿院组建了军乐队,还为中国的孩子们编写了最早的西洋音乐教材《方言西乐问答》,这本大约70页的课本,用浅显易懂的“上海闲话”和图片注解西乐知识,识谱的同时,孤儿们也开始练习西洋乐器的使用技法。


20世纪30年代徐汇中学校门远景(左后方为崇思楼)

如今徐汇中学校园内的马相伯塑像和崇思楼 (资料图/张文菁 摄)

《申报》和《点石斋画报》的大名如雷贯耳,但你是否知道它们当年的蓬勃发展,与一位名叫邱子昂的人密切相关?19世纪40年代,石印技术传入上海,因其能任意缩放、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大大节约了印刷成本,受到市场欢迎。1880年-1910年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上的石印“黄金三十年”,最早掌握石印技术、来自土山湾印书馆的邱子昂是其中一位关键性人物,但当专业博物馆策展想要呈现他时,却发现几乎找不到任何可靠的历史资料。

清末,土山湾石印技术在业界领先

“《海派之源·人文记忆》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我们把被历史淹没的那些人物重新打捞出来,赋予其丰富的内涵,让今天的人们,包括我们的文史爱好者,普通百姓以及专业的研究者可以重新去打量和认识他们。”该书主编、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告诉记者。

不久前刚刚面世的《海派之源·人文记忆》一书由徐家汇街道、徐家汇源景区编辑出品,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是继《海派之源·徐家汇源》《海派之源·近代巡礼》后,该系列图书向读者、游客奉上的第三部诚意之作。全书20余万字、逾300幅珍贵历史照片,由上海文化界一群“徐家汇人”历时近两年,精心考据编撰而成。读者从中可体味海纳百川的文脉传承,品读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

张伟向记者表示,徐家汇和土山湾地区,堪称中国近代文化的一处重要发源地,它既生产物质,也培养人才,是中国近代文明进程中的一根标杆,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这块发源地是如何开垦的,这根标杆又是怎样竖起来的,这本“人文记忆”将笔墨重点,放在了那些掌握绝世本领的普通人身上,百年后的今天,他们是值得努力打捞的珍贵历史。

参照辞典形式编排的这本书梳理了百余年来“徐家汇-土山湾”这片土地上的其人其事,分“人物钩沉”“文化活动”“胜迹寻踪”三大板块,以时间先后为序,41位人物、20项文化活动、31处历史胜迹,一览近代徐家汇中西文明交汇的风物长卷。

上海电影博物馆边上的慈云街得名于曾经的这座慈云桥(又名土山湾桥,始建于1863年,1946年拆除)

正值上海旅游节之际,这本书的出版也让“海派城市考古”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近年来,随着上海对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视,街区更新,各类展馆、名人故居的开放,专家学者们也把更多的研究成果融入到市民日常的文化生活当中,徐汇区之前出版的“衡复三书”《武康路》《衡山路》《复兴路》,及海派之源系列图书等,就着力于为市民游客行走打卡、探索城市文化提供真实可信的“考古”依据。

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溺水身亡,8月16日上海电影艺术各界在金城大戏院举行追悼大会

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如何原汁原味地被挖掘输出,以一种更亲和的样貌深入人心?海派文献研究学者、《海派之源·人文记忆》撰稿人之一孙莺表示,读书、读人、读城,都是很好的了解世界、了解自我的方式,对年轻人热衷的街区寻访、漫步、打卡她表示非常赞赏,同时也提醒,历史遗迹的寻访,要尽可能还原它本来的面貌。

对咖啡文化颇有研究的孙莺此前出版了《近代上海咖啡地图》和《咖啡文录》两本书,也参与了一些咖啡文化展的策划,有网友把上海最早的咖啡馆认为是东海咖啡馆,一度成为打卡热点,她对此表示,从现有史料来看,上海第一家咖啡馆是现在福州路上的杏花楼,“它1876年就开了,当时叫生昌咖啡馆。”孙莺告诉记者,对上海而言,这家咖啡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是沪上最早的咖啡馆,另一方面它是中国人自己开的咖啡馆,也是至今还在的老字号。“我觉得如果要去打卡的话,你要去找这样的地方,才能找到所谓历史的痕迹。”

气象博物馆(徐家汇观象台)内的科普课堂 (资料图/张文菁 摄)

改建后的教堂广场成为市民喜爱的休闲打卡地 (资料图/张文菁 摄)

而像《海派之源·人文记忆》一书所讲述的徐家汇源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上海首个开放型都市旅游景区,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打卡资源。景区内有上海现存最早的明代民居之一南春华堂,有远东第一大教堂徐家汇天主堂,有今天依然可以走进阅览的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等,而土山湾博物馆更是在土山湾孤儿院遗址上建立起来的一座讲述“徐家汇-土山湾”地区百年历史的立体宝库。

无论是老建筑的开放,博物馆的展陈,还是相关文化书籍的出版,都在为市民游客了解和热爱这座城市提供契机。“我们大家都在默默地努力,在各自一个个方向上,把一块块砖拼贴起来。”张伟说。

据了解,围绕《海派之源·人文记忆》一书,徐家汇街道和徐家汇源景区将在今年上海旅游节期间,推出线上系列公益讲述“跟着作者听故事”,其中包括“漂洋过海四幅画”“百年前的徐家汇‘议事中心’”“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嗲’伐?”“拍出上海电影的‘烟火气’”“徐家汇最勤奋的科学家”“小肥皂,大道理”等13讲,以图书、视频等方式,带读者和市民游客深入走进百年前的“海派之源”,了解更多关于徐家汇的趣闻轶事。

猜你喜欢:

还未开业就成网红打卡点!这家首店给衡复风貌区带来哪些“化学反应”?

上海旅游节来了!“微旅行、近距离、慢生活”,解锁徐汇新玩法!

好消息!10月1日起将进一步放宽私家车检验周期

虚拟人带你逛!徐汇区“全国科普日”云上嘉年华9月17日开启→

“上海小囡”不会讲上海话?TA们把沪语民谣编成教材送进校园


记者:张文菁、王卫民

历史图片均选自《海派之源·人文记忆》一书

编辑:宁平英

校对:潘丽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