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乡音”回来了!这两部经典沪剧“青春版”后继有人
上海沪剧院精心策划打造的“文化溯源 传承创新”——经典沪剧《庵堂相会》《陆雅臣卖娘子》近日在宛平剧院热闹上演。一批“00后”沪剧新生代演绎的骨子老戏让业内外刮目相看,原定四场演出因反响火爆又加演了两场。两部戏中荟萃了十五个经典沪剧流派,涵盖了几代艺术家的表演精髓。传统经典,青年表达,尽显沪剧新生代风采。
《陆雅臣卖娘子》《庵堂相会》两部戏堪称是沪剧“教科书”级的经典剧目,剧中不仅有上海早期城乡社会的生活气息和文脉记忆,还有“搀桥”“拷红”“娘舅赋”“叹五更”“求岳母”等脍炙人口的唱腔,经过几代沪剧名家不断打磨,已经成为沪剧演员的“必修课”。
“这两部戏是我们几代沪剧人都要唱的戏,是打基本功的,邵滨孙老师、王盘声老师,都希望能够把这两部戏传下去,这次复排,我们把戏里面的一些好的东西,再加工再提炼,然后再加上我们宛平剧院的剧场因素,比较沉浸式,比如抢景的时候,舞美在台上,演员就走到观众席里面去演,这样和观众拉近了距离,增加了互动感;还有一点观众比较喜欢的就是流派纷呈,一共有15个流派在两部戏里面呈现。”
此次复排导演舒悦告诉记者,年轻演员们都很努力,他们没有谋面过老先生,就听录音看录像,琢磨前辈们的唱腔技法;健在的老艺术家,沈仁伟老师85岁了,韩玉敏老师90岁了,还有其他老师都毫无保留地支持年轻人,倾囊相授,此次演出观众满意、内外行叫好,要归功于上海沪剧院领导和这些老艺术家们,对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个鼓励,为他们起了个好头,让他们能够慢慢地一步步接上来,希望他们更上一层楼。
“老戏比新戏要难唱得多,现在看下来,这些小朋友有基础了,再创新起来更加方便。”沪剧表演艺术家韩玉敏先生说。
上海沪剧院此次复排的这两个剧目延续了八十年代的经典版本,在整理、挖掘、传承的基础上,保留了经典唱段、唱腔、念白,并结合当下审美品味,对部分唱段进行了重新编排。其中“娘舅赋”从原来的赋子板改为了三角板;“叹五更”则集合了“文派”“解派”“邵派”“王派”“春派”的唱腔,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相当有味道,因为沪剧我们从小就听的,上海人从本滩、申曲到沪剧,现在新的一代接上了,确实唱得不错,有传承人的意味了。”一位从长宁区赶来的戏迷向记者表示。
据了解,此次两部戏的排练正值酷暑,老艺术家们纷纷坐镇现场,慷慨授艺,将毕生积累的艺术经验悉心传授给青年一代,延续沪剧血脉。
上海沪剧院青年团演员李秉儒告诉记者,“我们排练时天非常热,四十几摄氏度的天,几位老先生陪我们在排练厅里,一坐就坐一天,像沈仁伟老师指导我唱《庵堂相会》里的陈宰庭时,他和我讲当中有两句腔是从锡剧过来的,当初我们学这段唱的时候是真的不知道,沈老师就和我说这两句表演时要有点唱锡剧的感觉会更好。”
“教他们怎么掌握人物,唱腔怎么唱准,咬字怎么咬准,现在我们做的事情是寻根溯源,我们沪剧的根在哪里,就是传统,你不忘记传统,才能发展,才能创新,这场演出,观众热烈的掌声,听到这些老的流派,老的沪剧味道,他们都满意啊,都拍手叫好,作为我们沪剧人,也感到非常开心。”沪剧表演艺术家沈仁伟先生告诉记者。
“我非常希望能在丁派的艺术上可以传承下去,也希望我们青年团可以越来越好,更加努力地把传统的沪剧继承下来。”上海沪剧院青年团演员沈佳妮表示。
此次复排演出从9月16日开始,连演6场,日前圆满闭幕。据介绍,上海沪剧院青年团自2018年8月成立至今,已先后传承了《借黄糠》《陆雅臣卖娘子》《庵堂相会》等传统经典剧目,以及《杨乃武与小白菜》《芦荡火种》《红灯记》《雷雨》等二十多个剧目中的折子戏,并参演《敦煌女儿》《陈毅在上海》等大型剧目的演出。通过传统剧目积累,这批青年演员扎实了基本功,增进了对沪剧艺术的热爱,让喜爱沪剧的观众刮目相看。
“第一轮宛平剧院演出完以后,我们将召开研讨会,让老师们、老前辈们、艺术家们坐下来,对这几场戏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再修正、再提升艺术水平,奉献给上海的戏迷和观众朋友。”上海沪剧院青年团团长吴争光表示。
猜你喜欢:
区长“点赞”!第三届徐汇区政府质量奖正式揭晓!
上海的浪漫来自每个爱她的人!跟着“复兴猫”探索衡复宝藏空间!
一图读懂|徐汇共青团笃行不怠这五年
你中签了吗?第二轮电子消费券可以使用了!这些地方还有叠加优惠
阳澄湖大闸蟹开捕!今年上市晚品质优,选购注意要“避坑”→
记者:张文菁、陆海捷
编辑:宁平英
校对:潘丽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