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重大利空:金融地产的好日子要结束了!银行存款利率最后一道闸或将放开…

2018-04-15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

         如果我们真的能放开银行表内存款利率上浮,那么居民储蓄的实际利率就能由负转正,居民存钱的意愿就会大幅上升,那么居民贷款买房投机的意愿也会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将会得到极大的抑制。而存款利率的上浮叠加贷款利率下降,也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息差将大幅缩窄,银行业的利润将大幅下降,而这些利润将流向实体经济部门。

          大大说,幸福都是靠奋斗出来的。但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当中,有两个行业在我们看来基本上不是靠奋斗在赚钱,而是“躺着在赚钱”,其中一个是银行,另外一个是房地产。而这两个行业又是中国经济目前主要风险的来源,无论是举债过度、还是地产泡沫,都与金融地产密切相关,那么问题来了,凭什么中国的金融地产这么赚钱,还把风险留给了大家


据媒体报道,周五消息,央行据悉将放宽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非正式指导。

周三,人行行长易纲在博鳌2018年年会分论坛上就是否上调利率的问题回应道:

中国正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中国仍存在一些利率“双轨制”,一是在存贷款方面仍有基准利率,二是货币市场利率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目前我们已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可根据基准利率上浮和下浮,根据商业银行自身情况来决定真正的存贷款利率。其实我们的最佳策略是让这两个轨道的利率逐渐统一,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市场改革。

2013年7月,央行已取消贷款利率的下限管制,贷款利率全部放开,由银行与借款人自由议价。但当时存款利率依然有上限管制。

2015年10月,中国央行宣布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上限。但国信证券王剑指出:

存款利率管制上限放开后,因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设立,各银行之间形成“利率同盟”,存款利率上浮到40-50%左右后,就不动了。

目前各行存款利率

存款利率没有最终自由浮动,影响了利率市场化效果,而且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

招商证券此前在研报中指出,资管新规令银行通过表外理财吸储能力受限,低成本存款增量萎缩,结构性存款成为表外理财转向表内负债的主要载体,增速远高于其他类型存款。而结构性存款实为刚兑,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抬升。

大行的定期存款已步入存量收缩的阶段,活期存款增量的占比也呈现出下降趋势,结构性存款逐渐成为新增负债中占比最大的项目。此前大行存单发行规模小,额度较为宽裕,18年以来,在活期和定期存款存量收缩的背景下,大行发行同业存单的量和净融资额均明显上升。与此同时,结构性存款也成为新增负债的最大来源,18年1-2月,结构性存款累计新增5946亿,占大行这些主要负债项新增量的82%。

        


        首先,银行靠垄断和管制赚钱。


       大家都知道,银行做的是钱的生意,它的业务模式就是靠钱生钱。一方面,通过存款,向老百姓借钱。另一方面,通过贷款,把钱借给企业。银行赚的就是存贷款中间的利差。但是仅仅靠存贷款业务,其实并不能保证银行稳赚不赔。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设有无数家银行,每家银行都可以给存贷款利率自由定价来吸引客户,那么银行应该赚不到什么钱。因为大家都会把钱存到利率最高的那家银行,而企业都会找利率最低的银行贷款,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存款利率向贷款利率接轨,而银行的存贷息差会趋于零。


       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去找银行做业务,如果把钱存到银行,政府规定的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只有1.5%,目前有银行最多会把存款利率上浮50%,也就是存款利率最高也只有2.25%。


      但是如果去找银行贷款,1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就是4.75%,而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7年末在所有贷款当中执行基准利率下浮的比例只有14.3%,而执行基准利率以及上浮利率的比例高达85.7%,贷款利率的平均上浮比例是基准利率的1.26倍,也就银行贷款利率在接近6%的水平,而中间的近4%就是银行的存款息差。这说明银行的定价行为非常不市场化。


      截止2017年,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在内,我国大概拥有4000家银行,银行的数量应该不算少。但是,从银行资产规模的角度来观察,中国4大银行的存贷款就占据了银行总规模的40%左右,而上市的25家银行占据了银行总规模的70%,这其实意味着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着高度的垄断,竞争并不充分。与此同时,银行的定价行为依然受到政策的管制,比如与贷款利率相比,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明显过低,其结果就是对银行的保护,让银行享受到了巨大的存贷息差。


      因此,我们认为,银行赚钱并非其有多么好的服务,其本身有多么努力, 而是躺在垄断经营和政策保护上面赚大钱。


     按照上市公司2016年的数据,25家上市银行的总利润达到1.3万亿,占所有上市公司利润比例的46%,这其实意味着中国实体经济的利润一半都被银行拿走了,金融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帮助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就一定要改变银行业垄断和政策保护的现状,而推动这一改变的工具就是利率市场化,也就是让银行利率实现市场化定价。


     其次,利率市场化不够充分,催生了地产泡沫。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从12,13年开始加速推进,12年存款利率上浮的上限扩大到1.1倍,贷款利率下浮下限扩大到0.8倍,此后存款利率上浮和贷款利率下浮的区间一直在扩大,一直到完全取消。


     但是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并不彻底。表面上,我们在2013年和2015年,分别完全放开了贷款和存款利率的浮动,但实际上只有贷款利率可以说是基本市场化,而存款利率依然存在着高度的管制。因为目前政府对贷款利率的浮动已经基本没有干预,但是在存款利率方面,实际上依然存在着官方定价的窗口指导或者定价联盟,目前的现状就是存款利率上浮程度不能超过50%,所以,中国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并不彻底。


     而政府之所以一直没有放开存款利率定价,应该是出于对银行的保护,对产生金融风险的担心,因为万一存款利率完全放开,银行存款利率大幅上浮,如果有银行存贷息差归零,经营不慎的话破产了怎么办,会不会引发金融风险?


   因此,从实际的发展来看,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我们没有直接选择存量存款的利率市场化,而是在引导增量的利率市场化,也就是发展存款的替代竞争产品,比如说货币基金、还有银行表外理财,这些产品目前提供的收益率都在4-5%,远高于银行2%左右的存款利率,通过货基和银行理财的发展,逐渐让银行适应资金成本的上升。但是到17年末为止,货币基金总规模大约7万亿,银行理财总规模大约30万亿,而银行存款总规模160万亿,银行存款规模依旧一股独大。但是银行理财的发展,又产生了影子银行的新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跟我们不彻底的利率市场化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由于对存款利率的严格管制,再考虑通胀的影响,中国居民存款实际上是负利率,这是对地产泡沫的最大刺激。


截止2017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为64万亿,其中的40%是活期存款,另外60%是定期存款。按照目前0.35%的存款利率,以及1.5%的1年期存款利率,假定所有利率均上浮50%,可以测算出中国居民的存款平均利率大约在1.5%左右。而即便按照大家不太相信的官方CPI数据,中国的通胀也长期保持在2%左右,18年3月的CPI是2.1%,这意味着中国居民储蓄的实际利率为负。


按照居民1.5%的存款利率,相比4-5%的货基和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当于被剪了3%左右的羊毛,这意味着相对于居民60万多亿的储蓄,每年有2万亿利息收入被银行拿走了。而这些被拿走的居民储蓄,其实就是对地产泡沫的额外补贴,如果这些利息收入能够还给居民,那么居民买房保值的动力肯定会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这种通过银行表外理财的发展来推动的利率市场化,产生了中国版的影子银行,又把资金投向了泡沫化的房地产。


由于银行理财的收益率远高于存款利率,因此在12年以后银行理财规模飞速扩张,从11年末的4.6万亿上升到16年年末的30万亿,年均增速接近50%。


由于银行表外理财的资金成本高企,去发放传统的贷款已经不能满足银行的成本要求,因此银行理财大量对接被政府限制的高风险贷款,尤其是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


为什么在中国经常出现地价比房价贵、也就是面粉比面包贵的情况?地产企业几乎每一个都负债累累,上市公司数据显示17年3季度前30大地产企业剔除预收账款之后的资产负债率中值接近80%,说明房地产企业拿地的钱基本都是借来的。问题是找谁借来的?央行公布的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只有8万亿,17年新增了1.2万亿。但是17年新增房地产信托就达到了8000亿。这说明银行表内房地产贷款的增长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因此,房地产企业的高负债,很大一部分是靠影子银行在支撑,通过各种信托委托贷款,可以支持地产企业高价拿地。


总结来说,中国房地产行业之所以这么暴利,地产泡沫之所以愈演愈烈,和不彻底的利率市场化有很大的关系。被管制压低的存款利率使得居民储蓄在补贴银行,而银行发展了表外的影子银行来适应利率市场化,又把资金导向了房地产,所以就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供需两旺。


事实上,不止是中国,我们研究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经验,发现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成本上升,美国日本的银行都是增加了对地产贷款的发放,而韩国则是影子银行大发展,最终都是推动了地产泡沫的出现,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但问题是,中国经济的未来,不需要这么多的金融和地产,而中国的银行和房地产赚够了钱,但是却把举债过度和资产泡沫留给了实体经济,这是非常不正常的,因此要改变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彻底地推行利率市场化。


未来,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管住影子银行。




而从去年开始,我们发现利率市场化开始回归正确的方向。


首先,政府大力规范影子银行。央行去年开始实施MPA考核,其实就是在约束影子银行发展。而即将实施的资产管理新规,更是影子银行发展的紧箍咒。


从银行理财的规模来看,在2017年4季度下降了3000亿,这也是过去这么多年的首次下降。而代表表外融资的信托和委托贷款,在今年3月份双双出现负增长,这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说明这一次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是动了真格。


中国经济的未来,并不需要这么大的影子银行。


之后,新任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论坛,专门讲到了中国的利率双轨制问题,随后有媒体报道中国考虑放开对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指导。我们认为这个变化特别值得重视。


今年以来,银行又开始出现大规模拉存款的现象,而结构性存款成为银行今年揽储的主力。但是目前的各种银行揽储方式,无论是同业存单,还是结构性存款,以及大额可转让存单,其实都与普通老百姓无关。因此中国最重要的,还是应该考虑放开对存款利率的管制,逐步取消对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指导。


影响:银行地产好日子要结束了,实体经济受益。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下决心管住影子银行发展,让各项贷款回归到银行表内,而由于银行的表内贷款受到资本充足率、政策监管等多项约束,那么相当于掐住了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企业的渠道,那么地价比房价贵、地价推着房价走的现象就难以再现。


如果我们真的能放开银行表内存款利率上浮,那么居民储蓄的实际利率就能由负转正,居民存钱的意愿就会大幅上升,那么居民贷款买房投机的意愿也会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将会得到极大的抑制。


而在利率方面,虽然存款利率的上升会增加银行的资金成本,但是贷款利率不一定会上升,而是会分化。由于我们同时管住了影子银行,压缩了无效融资需求,其实意味着全社会整体的贷款需求趋于萎缩,这也可以从今年以来社会融资增速的持续回落当中看出来,与此相应,全社会的平均融资利率会趋于下降,这也是今年以来债市超预期上涨的主要原因。而存款利率的上浮叠加贷款利率下降,也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息差将大幅缩窄,银行业的利润将大幅下降,而这些利润将流向实体经济部门。


但是对于那些依赖于影子银行的企业,其融资渠道被全面封堵,可能融资成本会大幅上升,甚至可能会因为融资无门而破产倒闭。


总结来说,如果我们下定决心推进利率市场化往正确的方向,管住影子银行,放开存款利率上浮,那么过去靠垄断和管制躺着赚钱的银行和地产行业的好日子就要结束了,而存款利率的上升可以增加居民收入、有助于消费长期上升,而贷款利率的下降对企业减负有利,未来金融和地产行业将反哺实体经济,这反过来意味着以后只能靠努力奋斗、做好实体经济才能创造价值。

加我微信的朋友说明来意和身份的优先通过。本人在投资机构,主做上市公司大小非代持、市值管理、以及地产项目投资、融资、买卖地和不良资产收购。您有一手的项目和资金都可以与我平台联系,进行高效对接。

平时不闲聊、喜欢您有事情直接说事情,有问题请尽可能的一次性说详细说清楚。我能回答尽可能解答。

文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QQ:838355301删除或支付稿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